九十九 李兑诛赵孟尝死薛,魏牟改宗尽弃方术(1)
前283年,岁在戊寅。庄殁三年。
周赧王三十二年。秦昭王二十四年。楚顷襄王十六年。魏昭王十三年。韩釐王十三年。赵惠文王十六年。齐襄王元年。燕昭王二十九年。鲁湣公二十年。卫嗣君三十二年。
赵惠文王二十七岁,其弟平原君赵胜二十六岁。
平原君向赵惠文王进言:“李兑饿杀父王,专权乱国,私欲熏心,愚蠢无谋。为了得到宋地定陶作为封地,助齐伐宋无功,受到苏秦愚弄;为了得到魏地河阳作为其子封地,策动伐秦无功,受到孟尝君愚弄。大王亲政八年,李兑仍然专擅国政,自命三晋盟主和纵约之长。李兑权倾天下十一年,诸侯仰其鼻息,最终徒逞其威,不仅寸功未立,反而加剧秦祸东来。大王前年仅予罢相,不足以惩治乱臣!”
赵惠文王听从其言,诛杀李兑,改命平原君为相。乐毅仍然兼相燕、赵。
赵惠文王受制于李兑之时,无所事事,沉迷剑术。诛杀李兑之后,积习难改,仍然沉迷剑术。
平原君进谏:“父王死后,李兑无能,未能遏制秦军卷土重来。大王继续沉迷剑术,怎能阻止秦祸及赵?”
赵惠文王不听,命令廉颇率领赵军,配合乐毅继续伐齐。
乐毅率领燕军,攻取了聊城。
廉颇率领赵军,攻取了阳晋。
齐国全境,仅剩莒邑、即墨两座孤城。
齐国太子田法章,躲入民间,改名换姓,做了莒邑太史敫的家仆。
太史敫之女发现,新来男仆状貌气度异于常人,心生爱慕,偷施衣食,与之私通。
齐国群臣在莒邑城内,到处寻访太子。
田法章担心危险,躲藏很久才敢现身。
得到齐臣拥立,在莒邑东庙即位,即齐襄王。
遣使通报天下诸侯:“幸赖神灵庇佑社稷,齐国已有新王。”
齐襄王把太史敫之女立为王后,封号君王后。生子田建,立为太子。
秦昭王四十三岁,不愿齐国死灰复燃,多次邀约赵惠文王共同灭齐。
平原君向赵惠文王进言:“父王实行胡服骑射,一是为了伐灭中山,二是为了遏制暴秦。大王如果助秦灭齐,不利于遏制暴秦。”
赵惠文王听从其言,拒绝助秦灭齐。
魏冉向秦昭王进言:“齐国已破,乐毅仍在追剿齐国残部。赵惠文王不愿助秦灭齐,秦军难以劳师远征。如今胆敢对抗秦国的赵武灵王、齐湣王、苏秦、李兑,都已先后死去,唯有孟尝君仍为魏昭王重用。孟尝君伐齐报仇已毕,又已收复薛邑,极有可能重新策动合纵伐秦,大王应该继续伐魏。”
秦昭王听从其言,为免楚国救魏,亲往楚地鄢邑会见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庆幸齐破以后,秦昭王不谋伐楚而谋伐魏,承诺决不救魏。
秦昭王又约韩釐王共同伐魏。
韩釐王畏惧秦伐,于是罢免敌秦的公叔,让亲秦的韩辰复相,同意助秦伐魏。秦、韩联军伐魏,攻取安城,进围魏都大梁。
孟尝君又向赵、燕求救。
赵惠文王不愿齐破以后,秦再灭魏,又与燕昭王共同救魏。
秦、韩联军忌惮赵、燕骑兵,立刻退兵。
魏都大梁首次遭到秦军围攻,虽得赵、燕之救而幸免陷落,魏昭王仍然十分后怕,终于明白,只要孟尝君相魏一日,秦昭王不可能停止伐魏。于是罢免孟尝君,改命庶子魏无忌为相,封为信陵君。
又把信陵君之姐魏氏,嫁给赵相平原君,希望借赵抗秦。
孟尝君被罢免魏相,重归薛邑。
回想自己为泄私愤,放弃合纵伐秦,转而合纵伐齐,本意是薄惩齐湣王,然后返齐复相,继续合纵伐秦。不料合纵伐齐一旦启动,自己再难掌控,竟为苏秦作嫁,导致弱燕击破强齐,齐湣王惨死莒邑。尽管薛邑失而复得,但是自己失去强齐后盾,即被魏昭王抛弃。
孟尝君痛悔一念之差,铸下大错。一世英名,尽付流水。如今身为齐国宗室,却从齐国功臣变成齐国罪人。自伤自嗟,很快病死,终年六十三岁。
魏昭王闻讯,出兵灭薛。
孟尝君田文,先相魏三年,再相齐十九年,兼任秦相一年,后相魏十一年。伐楚五年,伐秦三年,伐燕一年,伐齐十年,无不大胜。然而伐破母邦,自毁长城。身死薛灭,子孙绝祀。
秋天,秦昭王亲往魏冉新得封地定陶,再次会见楚顷襄王,商议共同伐赵。
秦昭王一到定陶,发现定陶作为天下第一商都,税赋冠绝天下,富丽奢华超过七雄国都。如今魏冉之富,已经超过秦国王室。终于明白,魏冉前年反对伐齐,去年五国破齐以后,听凭诸侯瓜分宋地,不为秦国争得寸地,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封地定陶。
于是大为不快,立刻罢免魏冉。
楚顷襄王为了预防秦伐,罢免了亲秦的庶弟子兰,改命宗室公子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
春申君相楚,上朝进言:“如今齐国大破,魏、韩臣服秦国,燕国远离秦国,楚、赵成了秦军征伐的两大目标,秦昭王不伐赵,必伐楚。大王想要避免秦伐,不如把秦昭王垂涎已久的和氏璧献给赵惠文王,诱使秦、赵两强互战。”
楚顷襄王说:“和氏璧乃是传国重宝,怎能拱手献出?”
春申君说:“大王如果不能借助赵国削弱秦国,必将与魏、韩、齐同命,怎能保住和氏璧?献出区区玉璧,诱使秦、赵互战,岂非舍轻得重?”
楚顷襄王听从其言,忍痛割爱,派遣庄辛使赵献璧。
庄辛到达邯郸,晋见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雄才大略,北驱东胡,东灭中山,西破暴秦,跃居天下最强。大王承父之威,年轻有为。如今赵、燕一体,兼并齐、宋,疆域超过天下一半,声势盖过战国以来所有强国。敝国大王认为,天下重宝和氏璧,不该属楚,应该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