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诗》《书》等典籍中的夏代

书名:中华文明的开端:夏本章字数:1593

在诸多文献中,《诗经》和《尚书》是保存夏代史迹最古老的文献,其中保存着三代文明发展史的若干相关史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这部诗歌总集记述了大量的西周史事。张舜徽说:“我们从祖先遗留下的歌声中,去寻求两周社会生活、活动的实迹。这便是把它看成一部有价值的‘诗史’。”《诗经》同样记述了不少夏、商朝之事。

在《信南山》一诗中,开首四句是:“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这句诗说的是,终南山绵延千里,这是大禹当年开辟的土地。原野是那样平整美好,大禹的“曾孙”世代在此垦田。周王自称是禹的“曾孙”,这就是说,夏人和周人可能是有血亲关系的。

大禹治水的范围历来争议颇多,有一种说法是所谓禹的治水,按当时的人力、财力、物力,只能局限于晋南和豫西地区。而《诗经》中直接论述大禹治水的有五六处之多,范围大大越出了中原地带,走向了黄河、长江的广大流域。认真读一读《诗经》的相关诗篇,对理解夏禹那一段历史是有好处的。

《尚书》在先秦典籍中被称为《书》,汉代才称《尚书》,言其为“上古之书”也。书中记录了距今四千多年到两千六百年间夏、商、周三代的史事,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几大类。典是古代的典章制度和君王政绩。谟是大臣对君王提出关于国政的谋划、建议。训是臣子对君王的劝谏。诰是君王训诫诰令的实录。誓是君王或诸侯的号令誓词,大多是征战时的誓词。命是君王任命官员、赏赐有功者的册命。由于其古奥难懂,被称“佶屈聱牙”。王国维等学者认为《尚书》的成书年代至迟不会晚于西周,因为孔子已经看到了这本书,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了。

《尚书·虞夏书》是记载夏代史迹最集中、最古老的文献,其中与夏相关的有四篇。

第一篇是《尧典》,完整地记述了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同时用相当的篇幅描述了当时进入洪水时代的境况。为了解决由谁来领导治水的问题,帝尧与“四岳”之间还发生了一场争论,最后是少数服从多数,由鲧来领导治水。但是鲧治水“九载,绩用弗成”,帝尧处置了鲧后,让禹带领治水大军。

第二篇叫《皋陶谟》,“谟”与“谋”通,也就是帝舜与皋陶商讨治国安民的策略的意思。但是,文章的标题虽如此,文中出谋划策的却是大禹与皋陶两人,而且舜还主动要求大禹总结用疏导的方法平治洪水的经验。文中还涉及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娶涂山女为妻,生下儿子启的故事。本篇的主旨是君臣共谋国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社会末期留存的民主传统和风气,通过大禹献谋,也完整地展示了他崇高的精神世界。

第三篇是《禹贡》。这是一部古老的历史地理文献,集中反映了当时客观存在的行政区划。全篇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一,九州大地的划分,对各州的四至、水土、物产、交通做了介绍,尤其提出了“因地而贡”的治理观念。其二,由北而南的“导山”以及对九条大河的“导水”,这可以看成是治水的后续。其三,推出了五服制度,即所谓“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实际上是对国家万里江山的初步行政区划,是行政管理由近及远的一个粗线条的设计。

第四篇是《甘誓》。此篇是夏启为了讨伐有扈氏而在甘这个地方发布的一篇临战誓词。启继承禹的帝位,废弃了自古以来的传统禅让制度,有扈氏不服,于是就有了启的征战。该誓言大致上有两层意思:一是宣布有扈氏的罪行,“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二是申明军纪,以及宣布赏罚处置办法。这篇文稿虽然只有八十八字,但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可以视作之后数千年君主治国安邦的一个大纲。

夏史资料,除了《诗经》《尚书》记述了夏代相关信息外,在《左传》和《国语》两书中也有零星的记述。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等记载都见于这两本书,而且有较详细的叙述。《竹书纪年》提供了夏王朝发展的脉络,其中“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这一对夏王朝统治年数的说法已被地下发掘证明了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