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78讲 阶级矛盾暂息的共享繁华

西门府过节

【导读】

上一讲讲了《金瓶梅》这部书第一百回的首尾三首诗,词话本的开场诗前四句大意是生命各有其能,第五、六句用典故描补这个意思,最后两句就夸赞李安的明智。这样一首诗显然压不住卷。崇祯本的开场诗比较贴切,表达出了繁华落尽盛宴不再,人间兴亡随风而去,这样悠长而蕴藉的意味。全书的收场诗,词话本和崇祯本是一样的,对书中二男五女做出评价,只肯定孟玉楼和吴月娘,其他二男三女都被否定,尤其对潘金莲,说她“遗臭千年”。《金瓶梅》写社会腐败,写人的沉沦,写人性邪恶,难道书里就没有亮点吗?对于清河县的世俗生活,作者也刻意描绘了其中明亮的东西,就是共享繁华。请看本讲内容。

前面已经基本把《金瓶梅》这部书里面的故事讲完了,你应该感受到这是一部很特殊的长篇小说,作者写社会上的事情、人物的生活状态,他的笔触相当冷静,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冷酷。他写生者自生,活者自活,死者自死,他写社会的阴暗面,写官吏的贪腐,写市井小民之间的恶斗,写社会上的低级趣味,特别写到了人性当中很强烈的恶。这部书没有向读者提供什么理想,它没有浪漫情怀。

书里通过三个婴儿的命名,概括出当时社会上一般人的价值观。三个婴儿,一个叫官哥儿,一个叫孝哥儿,这两个婴儿都是西门庆和他的妻妾生的,还有一个叫金哥儿,是周守备和庞春梅生的。这三个婴儿的命名,就体现出当时整个社会的普遍的价值观:第一,希望当官;第二,希望传宗接代;第三,希望拥有财富。这个价值观概括得很准确,也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二百年后的《红楼梦》给我们提供了浪漫情怀,提供了理想的人物和理想的生活模式,强调了真实情感的重要性。

《金瓶梅》里面写到了西门庆和李瓶儿之间曾经拥有超越肉体关系的情爱,但只不过是书中一片市井的阴暗面和人性恶的描写当中偶然浮现的人性善和美好情感,整部书的色调是比较灰暗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把《金瓶梅》完全视为一本没有亮色的书呢?也不是这样的。因为在描写清河县的市井生活的时候,几次节日活动是有亮色的,它写出了一种共享繁华。

书中所写的社会当中有那么多的阴暗面,这些人的人性当中也都有阴暗面,可是那个社会为什么没有马上崩溃?到全书结尾才写到金兵南下,在外部侵略势力的冲击下,北宋王朝结束,南宋王朝开始,如果没有外部侵略力量的冲击,北宋也许还能摇摇晃晃地持续下去。为什么这个社会还能维系?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当中有一种叫作共享繁华的社会景象存在。书里写灯节的情况就体现出了共享繁华,在这个节日里面,富人和穷人一度呈现出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阶级斗争似乎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暂停了、缓和了。

本部书第十五回第一次写到灯节。那一年灯节的时候,李瓶儿还没有嫁到西门府,她的生日恰好是灯节,由于她在这之前就和西门府里的那些妇女有所来往,所以那天就邀请西门庆的妻妾们到她狮子街的住宅去看灯。因为狮子街处在灯节活动的繁华区里面,所以尽管她狮子街的宅院很小,但是可以在楼上观看灯节的繁华景象。当时吴月娘留下孙雪娥看家,和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坐着四顶轿子,前往李瓶儿狮子街的宅子。李瓶儿热情地招待吴月娘她们,于是她们就登楼搭伏着楼窗观看灯节的繁华景象。

只见灯市中,人烟凑集,十分热闹,当街搭了数十座灯架,四下围列诸般买卖。这个时候小商小贩也很活跃,平时街上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摊贩,灯节的时候应该是排满了。只见街上玩灯的男女花红柳绿,车马轰雷。灯节要制作各种灯笼,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地挂起来。当时这些妇女在狮子街的二楼上倚窗观看,看到什么灯呢?书里就罗列出来,有金屏灯、玉楼灯、荷花灯、芙蓉灯、绣球灯、雪花灯、秀才灯、媳妇灯、和尚灯、判官灯、师婆灯、刘海灯、骆驼灯、青狮灯、猿猴灯、白象灯、螃蟹灯、鲇鱼灯……种类很多,题材也很丰富,有以花卉为题材的,有以人物为题材的,有以动物为题材的。这些灯或仰或垂。观灯的有王孙仕女,有站在高坡打谈的,有游脚僧演说三藏,卖元宵的高堆果馅,粘梅花的齐插枯枝。什么叫粘梅花?那个时候冬季真正的花还没开,包括梅花也都还没有开放,于是就有一些商贩拿一些枯树枝,然后用一些白的、粉的纸卷成花瓣,粘在枯树枝上做成梅花,人们买去以后可以拿在手里,回家再插在瓶子里面玩赏。所以作者总结到,“虽然览不尽鳌山景,也应丰登快活年”。

当时潘金莲和孟玉楼两个人最活跃,趴在楼窗上往下看,口中还嗑瓜子,把瓜子皮都吐在楼下的人身上。她们在楼上看挨肩擦背的人,楼下有人仰观她们,大发议论。灯市的活动使得县城里面平时不相干的人互相亲近了,互相观望了,这就是一种共享繁华的景象。有钱人享受,没钱的人也会出来观灯,买点便宜东西,甚至对于叫花子来说,这也是一个最佳的乞讨时间。

第二十四回又写了灯节,前面给你稍微讲过一点,现在加以展开。西门府先在自己的府第里面设宴,大家喝酒吃餐,欢度灯节。到夜里了,但见银河清浅,珠斗斑斓,一轮团圆皎月从东而出,于是潘金莲就发起了到街上去“走百媚”,又叫“走百病”的活动。这是明代很流行的一种民俗活动,平时这些妇女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二门都难得出,大门更不许迈,没有特别的事情是不能出门的。但灯节这一天就例外了,她们蜂拥而出,到街上排了队行走。不光西门府一家了,很多家的妇女都是这样。这种活动,时兴有桥过桥,遇城门摸门钉。城门上有鼓起来的很大的门钉,到了城边上要把手伸高了,摸高处的门钉。实际上这是一种体育锻炼活动,行走本身就是一种有氧运动,摸门钉相当于舒展肢体和手脚,都有利于健康。这次“走百媚”活动,西门府的吴月娘、李娇儿、孙雪娥、西门大姐没去,但潘金莲、孟玉楼、李瓶儿,还有仆妇宋惠莲,丫头春梅、玉箫、小玉、兰香、迎春都去了,她们排成队伍在街上走。当时还有来安、画童两个小厮打着一对纱吊灯跟随。陈经济骑着马引领妇女队伍前行,当然他骑在马上是缓行了,一路上就放烟花爆竹给众人看。当时所放的品种很多,有慢吐莲、金丝菊、一丈兰、赛明月等。这一群人转了一大圈以后,再回到西门府,陈经济又在府门外放了两个一丈菊、一筒大烟兰和一个金盏银台儿。

那天大街上香尘不断,游人如蚁,花炮轰雷,灯光杂彩,箫鼓声喧,十分热闹。西门府“走百病”的队伍引起了轰动,很多人来围观,潘金莲她们这一群人穿过灯市,到访了狮子街,再转到西门府。一路欢声笑语,兴奋不已。平时他们之间是有矛盾的,有冲突的,这个时候都搁到了一边。那一天,那个时候,穷人和富人,以及穷人之间、富人之间那些人际摩擦都休兵停战,西门府的妇女也不例外。当时宋惠莲偷穿了潘金莲的绣鞋,还从绣鞋里褪出自己的三寸金莲让大家看,炫耀自己的脚裹得最好、最小。如果在平时潘金莲一定不会容忍,但在灯节的气氛下也就一笑了之。

通过书里面的描写我们了解到,这种灯节的共享繁华并不是官方出钱营造出来的,也不是民众凑份子来搞这种繁华景象,它的资金来源是富商的贡献。在灯节这一天,整个社会就形成一种公序良俗,像西门庆这样发了财的富人,他们得拿出钱来,让世面呈现一派璀璨的景象。他们平时捞了很多钱,这个时候也得拿出一部分来,一个是炫富,一个是通过这个办法来笼络人心,有利于他们今后进一步地盘剥穷人,把生意做得更红火。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已经礼崩乐坏,像通过科举考试去获得功名,在当时社会当然还是有一些人追求,可是也出现了一部分像西门庆这样的新兴商人,甚至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他们根本不把读圣贤书、寒窗苦读、科举考试放在心上,他们就拼命地赚钱,相信用钱能买到一切。你寒窗苦读,参加科举考试,经过很多的努力才一举成名天下知,获得一个功名,朝廷给你一个官位。他们认为这太辛苦了,太没必要了。他们就是挣钱,相信用银子铺路什么都可以买到,包括官位和权力。从书里的描写可以看到,西门庆就是一个不读圣贤书,不信圣贤书,不按圣贤的教导做事,就知道经商积财的一个人,结果他什么都得到了,包括官位和权力。因此在灯节期间他们也得拿出一些钱来,营造出一种灿烂喧嚣的景观,让普通人、穷人,包括叫花子,也能免费地享受一番人间的繁华。

书里第四十二回再写灯节,回目就是“逞豪华门前放烟火,赏元宵楼上醉花灯”,写西门庆出资在西门府的门前和狮子街的宅子大放烟火,和街上的人同乐。狮子街的宅子原本是李瓶儿的,后来因为李瓶儿嫁给西门庆了,也就属于他了,他在那儿开了买卖。西门庆当时主要是在狮子街玩耍,可是他对西门府门前的烟火效果也非常关心。吴月娘从西门府派小厮和排军往狮子街给西门庆送装满了美味糖食、细巧果品的攒盒。当时吃食经常搁在一种很大的捧盒里,又叫攒盒。攒盒是有盖子的,这样可以保温、防尘。送到以后西门庆就问棋童,咱们府门口烟火,除了家里人在门口看,街上有没有人看。西门庆希望这是共享繁华的一天,花了钱,不光是让家里人高兴,他要让满街人都高兴,要让穷人也高兴,要让叫花子也高兴。棋童就跟他禀报了:“挤围着满街人看。”西门庆就很得意地跟周围的那些食客说:“我吩咐留下四名青衣排军,拿杆栏拦人伺候,休放闲杂人挨挤。”西门庆派排军维持秩序,不是说轰散人群,而是让围观人群不要乱挤。当时在狮子街,西门庆就命小厮把楼下两间门面彻底打开,吊挂上帘子,楼檐下一边一盏羊角玲灯,然后就让他们把烟火抬到街上去,西门庆和朋友们就到楼上去观看。小厮就把烟火放在街心,都点燃了。

于是清河县这些市井人物不分贫富,都在两边围着观看,挨肩擦背,不知其数,都纷纷说西门大官人在此放烟火,快来看。词话本就用弹词的形式来形容烟火的状态。烟火的制作是非常精美的,而且设计得非常巧妙,分层次绽放,最高处是一只仙鹤,口衔丹书闪寒光,正当中一个西瓜炮迸开,四下里人物皆活,八仙捧寿,楼台殿阁,火树银花,灿烂辉煌,欢闹之声,直上云霄,变幻出无限花样,赏心悦目,如临仙境。这种形式的高级烟火叫作鳌山,在宋代特别流行,到明代、清代都还有。鳌山整体就像巨鳌背上起楼,形成一座烟火之山,制作费用极其昂贵,但是西门庆舍得出钱。西门庆如此,清河县的其他富人也纷纷如此,而且他们之间还要攀比,你弄一个鳌山这么大,我比你弄得还要大,你舍得这几天花钱,我更舍得这几天施舍。由此,富商们共同营造整个县城的一种辉煌的梦幻景象,形成一种共享繁华的璀璨景观。

但是书里说了“总然费却万般心,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煨烬”。繁华落尽,共享只在瞬间,第二天人们要逐步恢复平日的生活状态,富者自富有,贫者自贫困,死者自死,活者自活。于是,有的人就渴望再过一个元宵节,希望下一个元宵节早早到来。所以,这种共享繁华虽然只存在于短暂的时间,但是它确实起到了社会润滑剂的作用,在这些时间段里面缓和了阶级矛盾,富者、贫者互相包容,平常有利害冲突、有恩怨的人,也都暂时休兵,共同“走百病”,共同观灯、看烟火。

西门庆当时特别热衷于在灯节拿出钱来搞这种活动,参与共享繁华。所以到第四十六回再写元宵节,这次就别开生面了。西门庆采取了将对众伙计的慰劳宴公开化的做法,不在他的宅子里面搞活动,而是在大门首用一架围屏安放两张桌席,悬挂两盏羊角灯,摆放酒宴,堆集许多春檠果盒,各样肴馔;大门首两边,一边十二盏金莲灯,还有一座小烟火,六个乐工,抬铜锣铜鼓在大门首吹打,吹打一回,又让清吹细乐上来,再让两个小优携乐器伴奏弹唱灯词。西门庆在大门外搞活动,就是故意让街上的人来看的。很多人围过来看,两个小厮一递一筒放花儿;还有两名排军执拦杆拦人,不是不许他们看,是不许他们往前,一来为了安全,二来为了防止踩踏。当时什么情景呢?不一时,碧天云静,一轮皓月东升之时,街上游人十分热闹。吹打弹唱,笙歌喧哗,而且宴席在外,围观者又看灯,又看烟火,又看富人家的宴席,过足了眼瘾。

书里写共享繁华,不仅灯节如此,清明节也是。西门庆死后一年多,到了清明节,吴月娘带着众人给西门庆上坟烧纸。他们出了城门,到了郊原野旷,景物芳菲,花红柳绿,仕女游人不断。祭奠完了西门庆以后,他们又往杏花村酒楼而去,一路踏青游玩,三里桃花店,十里杏花村,一路上游人无数,闹闹喧喧。后来他们顺着大树长堤前来,小厮早为他们在高阜上设下酒馔,吴月娘他们就居高临下观看下方的热闹场景。下面有人表演走马耍解,围观者人山人海。当时李衙内李拱璧与民同乐,带领二三十个好汉,骑着马表演各种把戏。也正是在这种情景下,孟玉楼和李衙内一度四目相对,擦出火花,后来他们结为夫妻。当时守备府的守备亲随李安的叔叔山东夜叉李贵,也到清河清明节的集市上来卖艺,表演种种惊心动魄的杂技。

你看《金瓶梅》各种节日都写到了共享繁华,所以不要以为《金瓶梅》只是一部写一般的家庭生活的书,它也写社会;它写宅院内,它也写宅院外;写市井,写了很多人间惨象,也写了人间的共享繁华。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社会矛盾也没有发展到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中央政权这种程度。整个社会虽然贫富不公,阶级斗争、阶级压迫都存在,但是通过共享繁华的营造,给社会的矛盾注入些润滑剂,还是可以延缓社会崩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