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吴国的崛起
一
公元前589年春,一支长长的马车队伍从楚国都城出发北上,车中那些沉甸甸的皮箱压得车轴吱吱作响,显然其中装满了财物。按惯例,出使他国的使者用不着带这么多行李,楚国大夫申公巫臣这次出使,是打算一去不复返。
虽然新君楚共王给他的使命是出使友邦齐国,他的目的地却是楚国的敌人晋国。
楚庄王一死,权臣们很快就开始了激烈的党争,以令尹子重、司马子反为首的王族与以申公巫臣为首的屈氏卿族矛盾激化。子重和子反都是楚庄王的弟弟,在著名的邲之战中,他们统率楚国右军,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楚共王即位后,他们以叔父之尊,分别出任楚国的令尹和司马,执掌大权。
巫臣,屈氏,名巫,出身于卿族,也是楚庄王的重臣,在楚国拥有重要影响力,不过与子重和子反一直矛盾重重。
强人的下一代往往性格比较软弱,楚庄王的继承人楚共王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即位时年仅十来岁,根本无法控制朝中老臣们的争斗。大夫巫臣在党争中落于下风,形势险恶,于是借着这次出使的机会,抛弃了自己的地位和家族,逃到了楚国的对手晋国。
虽然“楚材晋用”这个成语要到楚康王时代才出现,但是楚国的人才流失,在楚庄王去世之后不久就出现了。
巫臣的政治对手子反抓住这个机会,怂恿年少的楚共王严厉处置巫臣家族。巫臣的逃亡给楚国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不仅叛逃,还带着一位著名美女,使此行被涂上了桃色色彩,一时间轰动各国,严重影响了楚国的国际形象。
哪位美女呢?倾城倾国的夏姬。公元前599年,夏姬颠倒陈国君臣,导致楚庄王次年起兵攻伐陈国。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后来辗转回到了郑国。巫臣出逃的目的地虽然是晋国,但是他先到的是郑国。伐陈之战时他随同楚庄王出征,见识了这位美女的风采,几年过去了,他仍然心心念念地惦记着。一到郑国,他就向夏姬求婚。这时候的夏姬,至少已是40多岁的半老徐娘了,仍然能让巫臣拜倒在石榴裙下,可见其非同一般的魅力。巫臣的出现既让她意外,也令她感动,她当即欣然应允。因此,这确实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娶了夏姬之后,巫臣才带着她投奔了晋国,制造了当时国际上的轰动新闻。
巫臣在楚共王初立之际叛逃,确实让共王感觉难堪。在子重、子反等人的怂恿下,楚共王将巫臣留在楚国的族人全部诛杀,巫臣的至亲子阎、子荡和清尹(官名)弗忌家族都被杀光,连襁褓中的婴儿也没能幸免,巫臣家族的全部财产也被瓜分。
春秋时代,一个国家的重臣出奔逃亡并不少见,遭到如此惨烈报复的却不多见。消息传到晋国,巫臣如同五雷轰顶。
一个月后,子重、子反接到了一封发自晋国的信件,他们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左传·成公七年》)
“疲于奔命”这个成语因此诞生了。巫臣的这句话并不是恐吓,深谙春秋各国局势的他早已想好一条借刀杀人的妙计。
二
不久之后,巫臣请使于吴,来到吴国,投奔吴王寿梦,并使吴国与晋国交好。
和楚国早期一样,吴国原本是一个长期地处边远而默默无闻的落后小国。据说,吴国的开创者是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史载,周太王很喜欢小儿子季历,但是按照传统,族中必须立长子为继承人,太王因此郁郁寡欢。太伯明白父亲的意思,以为父亲采药为借口,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在梅里建都,建立了勾吴国。
历史事实很可能并非如此富于戏剧性。吴国的王族也许来自中原,不过吴国的主体民族却是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以至于不久之后,以太伯为首的王族也“断发文身”,在生活习俗上全面“蛮夷化”了。和楚国的早期历史一样,吴国的文明水平一直远远落后于中原,因此长期被中原国家当成蛮夷对待。比如公元前584年,吴国侵入郯国(鲁国的属国),鲁国大臣季文子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左传·成公七年》)明确地将吴国称为“蛮夷”。
蛮夷之国要想强大起来,必须经历中原化进程,吸收中原国家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楚国一样,吴国对向中原国家学习十分热心。特别是到了吴太伯19代孙寿梦为君的时候,这种愿望更为强烈。因为寿梦曾经亲自游历过中原各国,亲眼见识了中原国家的先进富庶,因此更强烈地感受到吴国的落后。野心勃勃的寿梦与当初的楚武王一样,在称王之后,一心一意地寻求自强之法。
巫臣的到来,使他如获至宝。这位楚国的叛臣,在吴国受到了国师一样崇高的待遇。巫臣的智力输出,大大促进了吴国中原化的进程。
巫臣成为吴国的最高军事参谋。他从晋国南下时,特意带来了30辆战车。原来只会水战的吴国很快掌握了车战的秘密。巫臣离开吴国时,不但留下了战车,还留下了一些优秀的射手和驭者。特别是他把儿子狐庸留在了吴国,后来狐庸被吴王任用为相国。在晋国的大力帮助下,吴国全面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军事文明。
除了战车,巫臣来到吴国时,还带来了大量的书籍。在竹简时代,书籍是极为珍贵的礼物。晋国还送了中原的乐器、乐师、工匠给吴国当礼物。巫臣极大地推动了吴国的中原化进程,这在寿梦的小儿子季札身上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他从小在巫臣带来的士人指导下饱读诗书,对中原礼乐文明有着很深的造诣,因此后来吴国屡次派他出使中原各国。公元前544年,他出使鲁国,在听鲁国乐工演奏古乐时,作了非常精彩的点评,令鲁国贵族大为佩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惜墨如金的司马迁详细记载了季札对每一首曲子的评论。接着他又游历齐、郑、卫、晋等国,一路与晏婴、子产、叔向等中原名臣评论各国的历史和政治得失,所言多切中要害。这些事情证明,吴国在季札之时,充分实现了中原化。吴国蛮夷民族本身具有尚武精神和进取心,而中原化的军事组织技术使其如虎添翼。
三
巫臣为什么要从晋国来到吴国呢?
弭兵大会平分霸权后,晋楚间虽然不再交战,但明争暗斗并没有停止。两国间的直接对抗,转变为扶助代理国以牵制敌方。
春秋后期,政治家们的国际谋略水平越来越高,远交近攻,成了各国外交的主要原则。为分散晋国的力量,楚国与晋国的西邻秦国建立起友好关系。秦国要想跻身列国,只能向东发展,但东境是大国晋国的地盘。秦与晋因此敌对,与楚结好,这是基于地理原因必然形成的政治关系。
同样,为减轻自己的压力,晋国决定在楚国的邻国中挑选一个代理国。为了复仇,巫臣向晋景公献上一条计策:吴国在楚国的东南,如果晋国能扶持吴国,使吴国强大起来,牵制楚国,那么必然会让楚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晋景公一听大喜,马上采纳了这条战略方针。这才有了巫臣将人才输出到吴国之事。
楚国为了牵制吴国,也有意扶植越国。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天下在东西走向上特别明显地呈现出秦、晋、楚、吴、越几个国家间的链式政治关系。所谓链式政治关系,即是在大体东西方向相邻的秦、晋、楚、吴、越五国关系中,相邻接的均为敌国,相间隔的均为友国。也就是说,晋、吴成为联盟,而秦、楚、越成为与之对立的联盟。这是晋楚争霸主格局向东西两向的延伸。
四
像楚国当初一样,吴人实力稍充,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扩张。
就在巫臣使吴的这一年,吴国就开始进攻楚国。在巫臣的谋划下,吴国不断进攻楚国的边邑驾、棘、州来,以及夹在吴国和楚国中间的小国巢国和徐国。由于实力还远远不如楚国,吴国采用游击战术,一旦楚国大军前来抵抗,吴军就撤退。一年之中,巫臣的老对手子重、子反先后奉命七次奔驰以抵御吴军。“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巫臣这句预言,很快变成了现实。两国之间那些原来臣属于楚国的蛮夷小国,都被吴国占领。强大起来的吴国开始成为楚国后方的心腹大患。
中原化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在吴国因中原化开始步入上升期的同时,楚国却开始承受中原化的负面影响,它迎来了史上最为奢侈的国君:楚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