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69篇 平津侯主父列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

书名:列传˙大汉风云本章字数:199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他的推动下,儒家思想从此成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青睐儒家思想呢?

在这一篇中,我们就通过一个人物,试着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要讲的这个人物极富争议,后代对他的评价犹如冰火两极。有的人认为,这个人刻苦好学、低调朴素,成名之后还保持节俭,堪称读书人的楷模;有的人却认为他是个表里不一、心胸狭窄、阴险狡诈的小人。这个让后人争论不休、捉摸不定的人物就是平津侯公孙弘。

平步青云

如果你是第一次读《平津侯主父列传》,那么你一定认为这是一篇读书人的励志故事。主人公公孙弘的老家在山东淄川国,他出身贫寒,是个给人放猪的猪倌儿。

他一直活到了四十岁,才有机会去学习儒家经典《春秋》。现在,大部分人活到这个年纪,是不会放弃平凡安稳的生活,再去刻苦读书的,更别说在古代,古人的寿命一般都不会太长,到了四十岁才去苦读诗书的人就更加寥寥无几了。可是,公孙弘不走寻常路,他四十岁开始钻研学问,一读就是二十年。他等到当官的机会时,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汉武帝一登基,就让天下推荐精通学问的贤良文学之士。六十岁的公孙弘就凭借这个机会被推荐到了长安。他本以为自己终于要熬出头了,没想到却领了一个出使匈奴的差事。公孙弘前半辈子都在跟猪打交道,哪里懂什么外交,所以根本无法胜任“汉使”一职——他出使的结果让汉武帝很不满意。公孙弘触怒了龙颜,只好灰溜溜地告病回乡了。

又过了十年,公孙弘在古稀之年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机。这一年是汉武帝元光五年,朝廷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

前一年,权势熏天的丞相武安侯田蚡神秘死亡了。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田蚡是汉武帝母亲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一死,太后就失去了对朝政的把持,汉武帝终于可以乾纲独断,放手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帝国了。

在元光五年,汉武帝再次下令选拔杰出的儒家人才。公孙弘家住山东,这里虽然是孔孟之乡,名儒辈出,但是在淄川国里,就数公孙弘年高德重,所以他又被推举到长安来见天子。

七十岁的老者公孙弘从山东一路颠簸来到关中长安,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公孙弘对舟车劳顿早有心理准备,却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命运又要迎来大起大落。

汉武帝虽然召集天下人才,却并不打算给所有人官做。谁要想当官,首先要通过考试。汉朝的时候还没有科举,人才要通过的考试是策问。策问就是皇帝提出问题,大家针对这个问题谈自己的见解。

在一场策问中,公孙弘答得一塌糊涂,主考官员把他的成绩定为一百多号儒生当中的下品。公孙弘一看这情况,就以为自己这回又要无功而返。但是,事情很快发生了反转。汉武帝要求主考官员把这场策问中的全部文章送来,由他本人认真阅读。汉武帝读过所有的文章后,把公孙弘这篇被打了叉的策问钦点为第一名。就这样,七十多岁的公孙弘体验了一次从名落孙山到位列榜首的大反转,成了朝廷的博士。

观点独特

公孙弘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在主考官眼里是牛粪,在汉武帝眼里却变成鲜花了呢?司马迁虽然没有把这篇文章收进《史记》,但是他的后辈——东汉的班固却把这篇文章原原本本地记录在《汉书》里了,甚至连汉武帝的原题都有。

汉武帝的问题是什么呢?汉武帝好大喜功,问的问题当然也都非常“大”——他怎么才能实现传说中上古圣王尧、舜、禹、汤那样的太平盛世呢?

平心而论,公孙弘的这篇文章写得平平无奇,被定为下品一点儿也不冤枉。可是,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赢得汉武帝的青睐呢?我觉得公孙弘的这篇文章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一个点上。

在汉武帝的题面里,有一个小问题:仁、义、礼、智……这些儒家强调的重要品质,应该如何应用到治理天下中来呢?公孙弘是如何回答的呢?公孙弘在回答的时候,用了一点儿别致的小心思。本来,仁、义、礼、智都是儒家的老生常谈,公孙弘在仁、义、礼这三点上也没谈出特别的见解来,可唯独在讲到智的时候,他把儒家的智和法家的“术”联系起来了。

从先秦以来,法家就是儒家坚定的批判者。秦始皇信奉韩非的法家学说,所以才有了“焚书坑儒”。“术”,指的是帝王权术,是法家最核心的思想。

公孙弘在文章里用法家的“术”来解释儒家的“智”,这在儒家选拔人才的考试中,显然是犯了大忌。所以,主考官把他的文章判为下品,没有任何不妥。

但是汉武帝却从公孙弘在文章里犯的大忌,看到了一点儿新意。

汉武帝欣赏的儒家学说,主要是表面风光。他想借儒家学说,自比上古圣贤,向天下显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天之骄子。

但另一方面,汉武帝虽然年纪轻轻,却早已精通权力游戏,他通过操纵魏其武安侯一案,玩弄权术,最后扫清了在朝廷里阻挡自己独裁专断的一切势力。他完全明白“术”才是帝王确立自我绝对权威必不可少的法宝。

后来有人劝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治国要多用儒生,汉宣帝反驳说:“我汉家有自己的制度,霸道和王道要混着用,怎么能够只用儒家那一套仁政德教呢?”他的这番话把汉武帝施政方针的精髓说出来了。汉武帝欣赏公孙弘的文章,就是看中了这篇文章以法术为根本、以儒术为装饰的思想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