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炸不死的人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瑞典化学家。1850年赴美国学习机械工程,后又到欧洲考察,多年后才返回瑞典,从事炸药研究。1867年成功研制硅藻土甘油炸药。1880年制成无烟炸药。他还曾对生物学、电化学、医学、机械、铸铁等方面做过研究,一生中拥有355项专利权。死后,将其遗产的大部分计作为基金,以其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诺贝尔奖获得者。该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5个奖项,1968年增设经济科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每年在诺贝尔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

炸药怎么会炸不死人?

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却被人们称赞为“炸不死的人”,也有人称誉他是“不怕被炸死的人”。

研究炸药,真可谓是在“太岁头上动土”。这是因为炸药的脾气非常暴躁,稍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爆炸。

诺贝尔却专爱在“太岁头上动土”!

诺贝尔为什么不怕被炸死,要冒着生命危险研究炸药呢?这是因为他曾到过矿山,到过修筑道路、水坝的地方,看到工人们吃力地挖着岩石,坚硬的岩石却一点儿也不肯示弱,累得工人们满头大汗,也只能刨下一点点石块……于是,诺贝尔决心从事炸药研究工作,用炸药来炸毁岩石,移山填海。

1846年,意大利教授索布雷罗用硝酸与甘油,制成了一种液体化合物——硝化甘油。索布雷罗最初制得的硝化甘油是很稀的溶液,用于治疗心脏病。

后来,人们想制得浓硝化甘油,结果在浓缩过程中发生了猛烈的爆炸。人们这才从爆炸声中认识了硝化甘油的真面目——原来,它是一种烈性炸药。

好呀,烈性炸药,人们正需要它!

可是,这种烈性炸药是一匹难驯服的烈马。多少人想制服它,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爆炸声中丧生,有的人听见爆炸声后望而却步……诺贝尔却勇敢地知难而进。

诺贝尔跟烈性炸药打交道,不是一次,而是几十次差一点儿落进死神的魔掌。

1864年,一次猛烈的爆炸声中5个人被炸死了,其中一个是诺贝尔的弟弟,诺贝尔的父亲老诺贝尔也受了重伤。可是,诺贝尔毫不畏惧,继续进行这项危险的研究工作。

由于实验室连连发生爆炸,周围的邻居都害怕了,不准他再在那里做实验。诺贝尔就搬到梅拉伦湖中心的一艘渡船上,继续研究硝化甘油。他在3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400多次实验,但一直未能驯服硝化甘油。

说来也巧,有一次,诺贝尔看到一辆马车中的一大坛硝化甘油在搬运时破裂了,这个坛子是放在木箱里的,木箱与坛子间塞满硅藻土,以防止坛子滑动。坛子一破裂,硝化甘油就渗到硅藻土中去了。

诺贝尔拿了一把吸饱硝化甘油的硅藻土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这种硅藻土在引爆后能够猛烈爆炸;可是,不引爆,它却很安全,不像纯硝化甘油那样稍受震动就会爆炸。

诺贝尔感到非常高兴,立刻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堆积了大量渗有硝化甘油的硅藻土,用导火索引爆。没有料到,这一次的爆炸空前的猛烈,浓烈的烟雾直冲半空,人们都失声喊道:“诺贝尔完了!”

谁知正在这时,从浓烟中冲出一个满脸鲜血的人,发疯似的跳跃着,高喊着:“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诺贝尔就是以这样不怕死的精神驯服了“烈马”——硝化甘油,使这种炸药做到保存、运输安全,在起爆时猛烈爆炸。后来,诺贝尔又制成了各种烈性炸药,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他能用五国文字写作,他光在英国获得的专利权便达120多项。

诺贝尔在1893年接受乌普萨拉大学的哲学博士荣誉学位时,曾写过这样一份简略的自传:

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的学问从自学中得来,从没进过高等学校。他特别致力于应用化学研究,生平所发明的炸药,有烈性炸药、无烟炸药等。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的皇家学会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师学会。1880年得瑞典“八星大勋章”,又得法国的大勋章。唯一的出版物,是一篇英文作品,得银牌一枚。

诺贝尔自办及与别人合办了15家炸药大工厂,成为巨富。他死于1896年12月10日,留下遗嘱,把他的大部分财产作为基金,拿出利息每年分配一次,奖给过去一年中对科学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诺贝尔说,这样可以使那些“感到无从着手的困难的科学幻想家,可以借我的资助而贡献于人类”。

这,就是著名的“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生前,不惜将自己的生命献给科学;诺贝尔死后,不惜将自己的许多财产献给科学。

这正是诺贝尔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