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一章 今朝跃马中原者,当日嘎仙洞里人——北魏前期(4)

书名: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遗产本章字数:2268

汉人出仕北魏政权

对北方的汉人世族来说,在异族统治下,维持世家大族的阶级地位仍有风险,故以政治地位巩固社会地位成为必须,意即他们必须出仕。幸好北魏统治者为鲜卑皇室,他们并不仇视汉人,还对汉文化颇为向往,双方因此能够长期合作。

431年,北魏太武帝下令招今山西省以东各地的名士任官,共聘来数百人。此举之意,在于把黄河流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渤海高氏等汉人世家大族收归旗下,使他们与北魏政权结合,为北魏政权出力,北魏则以承认他们的世族地位,并开放统治权作为回报。当时这些北方汉人世族的领袖是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浩,他以太武帝国师、军师的姿态出现,加入北魏朝廷,出谋划策,对北魏统一北方贡献良多,从此奠定汉人世族在北魏朝廷的地位,此后其他汉人世家大族也都遵循这种模式,进入北魏的执政团队。由于崔浩的贡献,清河崔氏得到最尊贵的地位,使北方汉人世族的排序成为以崔、卢、李、郑为前四名。

总之,鲜卑族的汉化是由上而下的,其动力来自北魏皇帝。北魏皇帝对汉人世族采取接纳的态度与政策,难免造成鲜卑族内部始终有反汉化与反汉人的保守势力存在,又往往与高层政治斗争中的反对派有关。从鲜卑人的立场看,开放汉人参政可以迅速提升国力;但也可能存在大权旁落的危险,尤其当时汉人由世家大族主导,世族的地位与威权世代继承,引进汉人世族参政,就等于长期与他们分享政权。因此鲜卑族内部对应该进用汉人、开放汉化,还是应该不用汉人、保守本族传统经常发生争执,双方长期的拉锯,也是主导北魏历史的一种力量。

汉人世族与北魏政权的恩怨情仇

北魏兴起时,北方早有汉人世家大族存在,并已延续甚久,经济实力雄厚,社会、文化地位崇高。当北魏在鲜卑拓跋氏的领导下政治力量越来越大,最后统一北方时,这股新兴的胡人政治与军事势力要如何与汉人的世族势力互动,就成为北朝初年的重要大事。拓跋皇室对汉人并不苛刻,早期打天下时更是倚重汉人,但结束五胡十六国的分裂状态后,北魏鲜卑政权与拓跋皇室立刻面临一个新问题:黄河流域的汉人族群极为庞大,统治者作为人口悬殊的少数一方,要如何看待汉人?怎样处理与汉人的关系?

任何专制极权的统治者都希望能直接控制全国民众,故在北朝初期,北魏鲜卑拓跋氏的统治集团很快遇到二选一的抉择:这个国家可以沿用魏晋以来的旧贯,保留世家大族的地位与权利,与世族充分合作,以通过世族间接统治,这样阻力小,容易达成,但将长期无法充分掌控全国。当然也可以效法秦朝与西汉,设法建立中央政府直接掌控大量小型自耕农的国家体系,这样皇帝与中央政府不受世族掣肘,享有直接而且真正的最高权力,但如此一来,势必与世家大族发生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北魏政权与北方汉人世族之间,当然充满恩怨情仇。大体而言,在统一北方以前,北魏政权尊崇汉人世族,进用汉人世族领袖,汉人世族也乐于为鲜卑拓跋氏效命,双方合作愉快。然而统一北方以后,鲜卑族与拓跋皇室开始倾向于直接掌控全国,而相反地,汉人世族则致力于确定门阀系统,以保证他们传承多年的地位。这两股力量由合作到冲突的过程,可以从当时北方首屈一指的汉人世族领袖崔浩身上清楚看出。

崔浩的喜剧与悲剧

崔浩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人,出身清河崔氏,母亲出身范阳卢氏。崔家联姻皆为世族,门第高贵已极,是北方第一,范阳卢氏则排名第二。崔浩长相秀丽如美貌妇人,学问渊博精深,文学、经学、史学、玄学、阴阳卜算、百家之言无不通晓,当时的人都无法企及,他也胸怀大志,自比张良。北魏建国后,崔浩接受道武帝的礼聘出山,为北魏朝廷服务,历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北魏统一北方有重大贡献。在北魏对各国用兵的过程中,崔浩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太武帝也都言听计从,北魏得以依次消灭胡夏、北凉,并出击柔然成功。

这些军事行动使北魏解除了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北凉灭亡后,北魏打开通往西域的商道,得以从丝路的贸易中获取大量利益。北朝开始之际,也是北魏全盛时期的开端,鲜卑拓跋氏能够获得如此丰功伟业,崔浩贡献甚大;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以崔浩为代表的北方汉人世族与鲜卑拓跋氏合作的成果。

鉴于崔浩的学问与文名,早在429年,太武帝拓跋焘就任命崔浩率领一众文人编辑国家纪录,写成《国书》三十卷。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国家规模完全确立,太武帝拓跋焘又命崔浩主持修纂正式的北魏国史。崔浩率领史官、文士,将当年完成的《国书》加入续篇,写成一套北魏国史。此书对于鲜卑早期的情况秉笔直书,并不避讳,书成后有两个僚属建议将全书刻石,公开陈列,崔浩同意,于是花费三百万钱后,一大堆刻着北魏历史的石碑在平城竖立起来。

这部北魏国史全面公开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鲜卑人知道书的内容后,认为崔浩等汉族文人在故意出鲜卑族的丑,而且公开为之,于是群起而攻,纷纷到皇帝面前告状。太武帝拓跋焘大怒,下令将崔浩捉拿,囚于木笼内,送出城南,又派几十个卫士对着崔浩身上小便,极尽侮辱之能事,崔浩嗷嗷呼叫,沿路都听得到。450年,崔浩被诛九族,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及太原郭氏,世族被杀的甚多,尤其崔浩以宰相之尊,即使有过错被杀,死前还被皇帝如此公开侮辱的,尚属空前。

由于这件事太过戏剧化,历代都有人研讨它的原因。对此一般曾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这是“华夏、夷狄之辨”的民族问题,另一种认为是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则明确指出,其主要原因应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崔浩一直希望“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在北方确立门阀制度,遂与鲜卑族发生冲突,北魏国史事件只是最后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