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今朝跃马中原者,当日嘎仙洞里人——北魏前期(5)
从社会阶级去解释崔浩及其计划与行为,会发现他是北方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是北方世族的思想,即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历代传承,以此作为家族特色。《魏书·崔浩传》提到崔浩对于儒家礼制如家祭等特别注意,但不喜好《老子》《庄子》这些玄学的书,正是东汉以来北方儒家大族的典型传统。崔浩为北魏政府选士,也是家世与人伦并重。在他心目中,能具备高官及儒学二条件的姓族,才是他理想的一等门第,实际上他也在通过选士向这个目标前进。
然而北朝的基本状态与南朝不同,南朝世族自从东晋以来,其地位已牢不可破,何况历代皇室都是汉人,没有民族差异问题。北朝则不然,其统治阶级是鲜卑贵族,而且刚进入中原不久,他们凭军功起家,认为土地由他们打下,国家因为他们才能存在与发展,当然难以忍受汉人世族来分享权力,尤其是永久分享权力,对于汉人世族希望建立门阀制度深感不满。崔浩虽然历事三朝,居功甚伟,却因为屡次力排众议——虽然都经皇帝采纳,也获得成功,但早就使鲜卑贵族因忌妒而产生了反感。等到他坚决主张实施门阀政治时,鲜卑贵族对他的厌恶与痛恨终于浮出水面。果然到撰修国史时,崔浩就因秉笔直书北魏早年隐私,被指为蓄意“暴扬国恶”,导致全族诛灭,姻亲家族也连带遭殃。
崔浩被杀是北方汉人世族遭受的重大打击,从此造成汉人世族的保守与退缩心态,北魏皇帝与中央政府的威权则大增,超过南朝。这次事件也使北朝学术发展产生转变,从此汉人知识分子面对北魏政权变得极为谨慎,不愿在理论层面放言高论,北魏的学风也因此以实用为原则,一直传承了整个北朝。
北魏汉人世族再度大展鸿图,要等到孝文帝改革的时期,因为这位鲜卑血统八分之一、汉族血统八分之七的皇帝改弦更张,全力促使各鲜卑家族变成汉人世族,于是北方汉人世族门阀与鲜卑政权矛盾的问题才得到解决。
北魏前期的宗教激荡:太武帝灭佛
北魏前期的另一项文化对决发生在宗教领域,此时佛教与道教间曾发生冲突,其中以太武帝灭佛为代表。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与道教争夺中国宗教市场的时期,双方都希望得到政治领袖的信奉与支持,以利弘扬本教,压抑他教。鲜卑族进入中原建国后,逐渐舍弃原有的泛灵崇拜,改信中原地区的宗教,于是这批握有政治大权的新统治者,就成为佛、道二教争取的对象与传教的重点。北魏太武帝在位初期崇奉佛教,后来因为重用汉人世族,而他信任的谋士崔浩等恰好都是道教信徒,崔浩等人介绍寇谦之等道士给太武帝,太武帝很快受其影响,转奉道教,亲受符箓。440年,太武帝改年号为充满道教意味的“太平真君”,等于公开宣布这个国家要走道教路线,从此他认为佛教是“西戎虚诞”“为世费害”,准备用政治力量镇压。
444年,太武帝下诏,禁止上自王公、下至庶人的全体国民私自供养佛教僧侣;同年九月,杀政变未遂的僧人领袖玄高、慧崇等。446年,陕西地区有人反叛,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后,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寺内酿酒、聚积财宝,还发现僧侣与在室女私通,为之大怒,立即下令禁止佛教。司徒崔浩随即上疏,请求诛杀天下沙门,毁灭各寺院及佛经、佛像。于是太武帝下诏,立刻诛杀长安全体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从中央政府发出命令,比照长安办理,废除全国佛教。太子一向尊崇佛教,上表劝谏,还在发布父亲的诏书时故意拖延时间,使全国僧侣都能预先知道,许多沙门因此得以藏匿或逃脱,许多金银佛像及经书也都被秘密收藏,故仅有部分僧人被杀,只是北魏境内的寺庙无法迁移,因此大多被毁。这段灭佛时间总共8年,是中国佛教史上“三武灭佛”的第一次,佛教将此次事件与北周武帝、唐武宗的灭佛统称为“三武之祸”,视为重大的法难。
450年崔浩死后,太武帝拓跋焘失去崔浩的影响,对全面灭佛渐生悔意,佛教生机出现。452年太武帝被杀,北魏政局几经动荡,最后由文成帝拓跋浚继位。这位皇帝下令停止灭佛,恢复佛教地位,佛教才得以复原。虽然如此,佛、道二教在北朝时仍持续对抗,后经唐朝到五代期间,道教更屡次借政治力量冲击佛教,成为中国宗教史上的第一次宗教大对抗时期。若问为何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会由奉佛变为崇道,主要答案应该在于他皇帝的身份,毕竟对于一个大权在握、享尽荣华的统治者而言,比起超脱轮回以求涅槃,炼丹修仙以求长生才是更实际的事。
北魏与其他胡族
北魏由鲜卑族建立,并统一北方,故随着北朝的序幕慢慢展开,鲜卑族与汉族的关系固然必须重视,鲜卑族与其他胡族的关系也不应忽视。由于《魏书》《北史》的作者都是汉人,这两部北魏正史中注重鲜卑人与汉人的关系,着墨甚多,北魏与其他胡族之间则较少提及,幸好近年已有历史学家注意到这点,并提出研究成果。现在就以侯旭东的论文为主,对此加以说明。
早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的382年,前秦皇帝氐族的苻坚就曾经统一过北方。苻坚处理各胡族的方法有二:一是包容为主,宽大为怀,让各族保持原有的部落组织;二是将各胡族人马纳入前秦军队,率领他们一起攻打东晋。在此种状况下,各胡族虽然被氐族击败投降,其力量与组织却未被消灭,等到苻坚在淝水战败,各族乃趁机纷纷复国,导致苻坚身死,前秦也迅速瓦解。
这段历史使北魏鲜卑族学到教训,故从道武帝拓跋珪建国起,就对被征服的其他胡族采取“离散部落”的政策,不断将新征服的胡族部落或国家组织拆散,将这些胡人以小家庭为单位,编入地方政府的户籍系统中,称为“编户”。这种措施当然会引起其他胡族的反抗,也会因各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较为偏远的部落甚至从未被解散,如尔朱氏;但总体而言,在北魏发展中央集权政治的趋势下,各胡族原有的组织逐渐淡化,反抗力量也弱化,北魏才得以避免成为“五胡第十七国”的命运,顺利统一北方,并控制这片广大的土地百年。
如果说前秦只做到了各胡族的不稳定联盟,那么北魏就是一个真正的多民族国家。
探访北魏前期至此告一段落。此刻鲜卑拓跋氏苦心奋力建立的国家已经成形,奄有广大的塞外草原及绿洲地区,加上长城以南的半个中国,成为典型的“二元帝国”。这个名叫“魏”的国家与创建它的鲜卑族面对此种形势要如何经营,如何发展?重点要摆在二元中的哪一元?这将是我们下一章探访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