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一章 索虏、岛夷,烽火扬州路——大分裂与南北战争(1)

书名: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本章字数:2543

争城争地起征尘,烽火扬州路几春。

淮水秦山兵气凛,战魂犹是梦中人。

南北朝是分裂的时代、战乱的时代,距离太平盛世的景象甚远。当时虽然已不至于像五胡十六国那样遍地烽火,但南北间的对立与战争仍在持续。既然当时的大环境是对立与战争,就让我们探访南朝之旅从此开始。

南北分裂

顾名思义,南北朝时中国处于南北分裂、二元对立的状态。南北朝分裂的时间甚长,与12至13世纪南宋与金、元对立的分裂时期大致相当,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段南北两个政权长期对抗的时期之一。此期间内对抗的双方都曾努力要消灭对方,统一天下,但都未能成功。

整个南北朝期间中国的分裂状态大致是南方、北方各由一个政府统治,亦即仅剩两个对立政权。南方与北方都只有一个政府,表示南北双方内部的地方割据政治势力已大致被双方的中央政府解决,中国已经脱离东汉末年开始的地方全面崩解,也度过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混战与割据,成为南北双方直接而且全面对立的状态。此种情势表示南北朝其实是中国大分裂时代的后期阶段,只剩南北双方的最终对决有待完成,可视为一段缓慢趋向重建统一帝国的过渡时间。

到南朝开始时,中华大地上的乱世已经持续二百三十多年,虽然极端的战乱与极端的分裂状态总算过去,但对立依旧存在,战争也依旧频繁。

索虏、岛夷

南北朝既然是一段缓慢趋向重建统一帝国的时期,南北双方当然都会以统一天下自许,如此一来双方的关系必然对立,冲突必然发生。故南北朝一百余年间,南北始终处于敌对状态,战争频仍,双方彼此敌视,因而产生蔑视。对分开二百余年,彼此又始终对立的双方而言,为对方取个轻蔑的绰号是无法避免之事。于是在南北朝,南朝称北朝为“索虏”,意思是梳着小辫子的野人;北朝称南朝为“岛夷”,意思是住在海岛上的蛮夷。南朝人还沿袭东晋以来的习惯,蔑称北方人为“伧”,意思是鄙贱庸俗的人。

当然不论“索虏”或“岛夷”喊得多响,对方都不是单凭骂几句就会消失的,所以双方都曾主动出击,发起过以消灭对方、统一天下为目的的战争。当时双方大致的分界线就是中国地理的南北自然分界线——秦岭与淮河,所以淮河流域常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多场战争在此爆发,使这一地区遭受严重破坏,终南北朝都不能恢复。

南北战争

南北朝时,双方边界地区经常发生战争,刀光剑影、血流漂杵的场面几乎贯穿整个南北朝历史,为一种不断间歇发作的武力对抗,很像疟疾,成为此时代的特色。这些南北战争双方都曾经发动过,所以南朝虽然文化优美,其帝王将相却绝非爱好和平之人,他们造成许多血淋淋的战场与惨案,史不绝书。

南朝北伐与北朝南侵

南朝发起战争的原因大多是希望扩张领土,当然最好能消灭北方政权。由此可见,当时南方的最高政治与军事领袖虽然不见得对本身实力有自知之明,却仍然胸怀大志,奋力向前,并未只顾偏安,这是南朝与南宋的基本不同之处。

南朝主动的北伐战争有:宋文帝时的元嘉北伐。这些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而北伐失败就意味着北朝会乘胜南侵,再加上北朝主动的南伐,惨烈的南北战争不断,双方接界的地方沦为拉锯的战场,被兵火严重蹂躏。对双方而言,每一次南北战争与其胜负,又都会影响到内部政局,连串的南北战争,便以这样的力量塑造着南朝的形貌。

南北战争第一阶段:南朝宋北伐与北魏南侵

南北朝时期南北大规模战争的第一阶段,发生于刘宋文帝元嘉年间,包括几次由南朝主动挑起的战争,总名“元嘉北伐”。

刘宋在420年篡晋后,于10年后才北伐,原因在于刚建国时内部不稳。刘宋皇室是一个乱世中发迹的军人家族,可想而知,内部必然充满血腥暴力。刘裕死于422年,以后的几年里,经过武力角力后,皇帝家族内部、帝室及大臣间的问题也告解决,才有意愿与能力北伐。继任刘裕的少帝因“失德”,于424年被一批仍想如东晋时代控制皇帝的大臣废杀,他们迎接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继位,即宋文帝,年号元嘉。宋文帝坐稳皇位后,立刻翻脸,在426年又把这些人一一诛杀,从此大权在握。

430年之战

刘宋建国不久内部就发生纷争,无暇顾及北方边界,北魏乘机蚕食刘裕北伐所得的土地。到430年时,鉴于内部的问题已经解决,而且南方经济繁荣,宋文帝自认国力充沛,决定恢复中原,就发动了北伐。他派大将到彦之率军五万,利用水路进军山东,攻入北魏国境。当时北魏军主力正在北方作战,黄河以南驻守兵力不足,面对来势汹汹的宋军,只得纷纷撤退。宋军顺利取得很多土地,推进到黄河南岸,占有洛阳,前锋直指潼关。

此时宋军主将到彦之希望巩固战果,可是战线已经推进到黄河边,东西绵延极长,全面驻兵守备之下,立刻暴露出兵力不足的弱点。不久进入冬季,黄河冰封,非但不再是险阻,反而变成骑兵的通道。果然北魏自北方调军,大举从冰面越过黄河突袭,冲破宋军薄弱的防线,连克洛阳、虎牢等重要城池。到彦之大惊之下,率领残兵经水路返回南方,刘宋面临全面挫败。

宋文帝并不承认失败,再派遣大将檀道济率兵北进,支援战局。檀道济勇敢善战,有“万里长城”之称,他仍采取从山东进兵的路线,与北魏军接连打了三十几场硬仗,重挫北魏军,但本身也损失惨重,粮草、武器等几乎用尽。檀道济意识到危险,引军南归,北魏军则从宋军降兵处得知对方缺粮,于是进一步切断宋军的运输线,准备全歼宋军。危急时刻,檀道济放出惑敌的烟雾,先于夜间在营中准备大量沙土,再诈作盘点存粮,将沙装进袋子,还大声报出数目,把沙袋堆成小山,在上面放一些仅剩的粮食,制造军粮充足的假象。北魏军的密探将这种情况传报,魏将难辨真假,不敢深入追击。檀道济乘机亲率全军以缓慢速度南行,北魏军更加相信宋军并不缺粮,撤退是诈,必有埋伏,于是杀掉降兵,放弃追击,檀道济才能率军全身而退。这个青史留名的计策被称为“唱筹量沙”,“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的小竹板。

刘宋的第一次北伐便如此以失败告终。当时北魏在两面作战中能够抽调南下的兵力应该不会很多,但仍能获胜,可见南北方的军事力量确有差距。

对保全军队回来的檀道济,宋文帝在嘉奖之余却暗生猜疑。当时的形势是,刘宋其他部队溃散,檀道济却威名远播,他拥有的实力得以保全,在对比之下宋文帝对他的猜疑陡然增加。即使没有檀道济谋反的证据,宋文帝仍深感威胁,竟选择在檀道济返回防区的路上将他逮捕,随即加上莫须有的罪名把他处死。檀道济被捕时脱下头巾大呼“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成为中国历史上冤死的著名武将之一,实在可以称他为“南朝的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