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后记

书名: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本章字数:1377

1973年初夏,我是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二年级的学生,我很彷徨,所以去见林瑞翰老师、逯耀东老师。

在史书里我读到,东晋偏安江南时,曾几次尝试北伐,但皆未成功。我也读到当时从北方逃到南方的家族称为“侨姓”,南方本地家族称为“吴姓”;控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是世家大族,包括侨姓与吴姓,较低阶层的人被称为“寒门”“寒素”或“小姓”;政府官员里还有文官、武将之分。既然以上各种人依晋朝政府流亡到南方的时间,都可以区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等等,那么,不同身份与世代的东晋人士,对北伐的看法与做法,究竟有什么差别?例如第二代以后的侨姓世族还会坚持北伐吗?身为吴姓寒门的武将也会自愿到北方作战吗?

我知道本来想命名为《东晋的北伐之议》的这篇毕业论文可能惹来麻烦,却实在喜爱这个构想,舍不得放弃,只得抱着困惑,去请教那时曾在台大历史系开过魏晋南北朝史课程的两位老师:林瑞翰先生与逯耀东先生。

林老师首先答应指导我这个不用功的学生。但他随即指出,我的程度太差,基本功不足,要我把整部《晋书》与相关年代的《资治通鉴》点读过,才能谈到研究。接着他又表示,为使论文的内容充实,写作顺利,并避免可能遭遇到的政治风险,应该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晋朝的世族政治,从西晋写到东晋,还要带到一部分南朝。治学严谨、为人方正、不苟言笑的林老师那天的话有点严厉。但我告辞出来时如释重负,因为我知道,林老师已经以他的学术与人生经验,为我的构想指点出一条实际可行之路。

第二天我去找逯老师。听完我的叙述后,逯老师深深点头,他告诉我:“林老师训你训得对,你要做完基本功。这个题目可以写,可是要很小心。”接着逯老师起身,打开一座书柜,搬出一排书,从后面拿出两本书,郑重递给我,对我说:“这是大陆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晋朝的书,我从香港回来的时候,藏在衬衫底下带进来的。你要好好看,虽然不见得同意,也要注意他们的看法。”那是我第一次看简体字的书,果然被逯老师料中,书中的看法我不能完全同意,却使我眼界大开,发现也可以用这种角度看历史,了解到研究任何问题,必须先认识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

经过林、逯两位老师共同指导,我的论文终于写成,也顺利毕业。我的论文题目叫作《两晋世族政治发展演变》,是个充满学术气氛、绝不起眼的名字,果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

服完兵役后我投入新闻界工作,因缘际会担任过多种职务,有了一些人生阅历后,才体会到当年的肤浅与莽撞,也才更深深感念我的两位指导老师。第一天林老师严格要求我,使我了解原始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绝对重要的地位,还以四两拨千斤的高明远见,化解可能的政治风险于无形;第二天逯老师毫不犹豫地把当时犯忌的简体字书,借给第一次请他指导论文,还并不熟悉的一个学生,正显出在那样的一种环境里,他坚持客观学术研究,尽力指导史学后进的努力,与他对我这样一个学生的人格的完全信任。

林老师、逯老师皆已仙逝,他们当年教导我史法,更以身作则显示我世法,他们是经师,更是人师,历史学的研究精神与风格,就如此传承下来。如今我居然也在台北市长官邸艺文沙龙、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敏隆讲堂等处讲授过魏晋南北朝史,距离最早修习林老师的魏晋南北朝课程,竟已整整50年。50年间我踏过的歧路众多,终于未曾亡失魏晋南北朝历史之羊,如今这部南北朝史书在我古稀之年出版,或许终于可以告慰二位恩师教诲我、保护我的苦心于万一。

叶言都于台北

上一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