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如何对抗拖延症?(2)

书名: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本章字数:1735

后来,读余华的《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时,我被书中的一句话吸引:“最好的阅读是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那种阅读,什么都不要带上,这样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宽广,如果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去阅读,就是挑食似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狭窄起来。”

我想,写东西也是一样吧。怀着空白之心的尝试,不设定目标和期待的开始,也是开始。

多数人开始的样子都是笨拙的,但不接受不完美的开始,又如何长成自己向往的样子呢?

哪怕你只有3分钟热度,也要有3分钟的收获。

学不进去的时候,就捏捏自己的大脸,告诉自己:学就比不学强,多学就比少学强,听课就比不听强。

拖延了很久的工作,期待太高无法推进时,就告诉自己:一口吃不成胖子,多向前走一步,距离目标就更近了一步。

接受不完美的开始,和追求最终的完美,并不矛盾。一个百米冠军的比赛,也是在枪响的那一刻启动,从0开始,速度是逐渐提升的。

在危机面前,对拖延症患者而言,行动胜过完美,完美是最大的敌人。

无论如何,要设定个期限,给自己一个deadline。

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样的,反正我知道以前的自己是个什么德行:别说没deadline的情况,即便有deadline,也会拖到deadline到来之前的那一刻才完成,因此质量很多时候就大打折扣了。

相信身为学生的你或你身边的同学,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

明明有大把时间可以完成任务,偏偏等到最后一刻才动手;做一件事拖拖拉拉,不把自己玩虚脱了根本没法儿开始干正事;交论文拖到最后一分钟上交,生死时速的刺激;早早醒了,躺在床上磨磨叽叽好久后,匆忙洗漱飞奔出门,生怕迟到;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啃完了一个学期没怎么翻的书本,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答题。

很多人说:“是呀,我就是拖到deadline才行动的。母胎到现在,未尝有变,怎么拯救?”

首先,你需要践行前两条,在有deadline的前提下,想到了就立即去做,不要惧怕一个笨拙的开始。

其次,只有一个大的deadline还不够,要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让目标具体化、数字化、可执行。这样,一个大目标的deadline就变成了数个小目标的deadline。

比如,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一周读完一本书,这个deadline,可以细化成第一天读第1—3章,第二天读4—6章……

然后就是“诱惑”自己完成,比如完成当天的任务之后,男生奖励自己去打会儿篮球,女生奖励自己去逛街,阶段性目标完成后奖励自己旅行。

同理,也可以用惩罚来逼自己,完不成学习任务不准睡觉,不允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

也有同学问:“老师,我制订的计划总完不成,时间长了就很泄气,怀疑自己,怎么办?”

查阅了很多关于拖延症的文章和资料后,我想再强调一点:对拖延症中晚期患者来说,完成度比完美度更重要。

因此,如果目标太高,就应该调整。尤其不要在一开始时,就制订几乎无法完成的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发现心流》一书中写道:能力与挑战难度应该是相匹配的,挑战难度太高而能力不足会让人焦虑,而挑战难度低于能力时则可能无法激起兴趣。

挑战难度高于能力的科学比例,应该是15.87。以学习英语为例,理想的一篇课文,应该大约85的内容是你熟悉的,15的内容是你不熟悉的。

请你把上面的这段文字再读一遍,我想提醒的是:目标不是机械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你的能力提升在不断加码。

一边进步,一边鼓励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战场上,士气低迷的军队往往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拖延症中晚期患者也急需“完成一件事”来鼓励自己。

许多年前,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拖延症患者。后来,逼着自己改变,迈出第一步后,我就无比珍惜这种“做成事”的收获感,然后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专注做事的感觉很爽”“继续努力,下次会更好”。

后来读的书多了,才发现我是在误打误撞中,使用了心理学中的“惯性定律”——任何事情,只要你持续不断地强化它,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而做事的愉悦感,就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说的“心流”。总结一下对抗拖延的四种方法:

1.想到就立即去做;

2.接受不完美的开始;

3.设置deadline并将大目标拆解执行;

4.一边进步一边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可结束的沉沦。白天好好读书做事,书中有你未知的世界;夜晚好好睡觉,梦里有你想要的美好。

以上这些是我的一点儿经验分享,每个人战胜拖延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同。

欲成大事者,先破心贼。你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就从改变认知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