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秋天的大雁:一边歌唱,一边飞远(2)

书名: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本章字数:1762

江湖孤客,心常怯怯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崔涂的《孤雁》,优柔不迫,婉转有味,可谓佳作。然与杜甫此诗相比,仍不免高下立判,且看起句“孤雁不饮啄”,是不是一下子就打动了你的心?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诗人崔涂的视角也动人,然而毕竟与雁的距离有些远。杜甫起始就抓住细节,一只孤雁不吃不喝,谁看见它心里都会难过啊。

再听孤雁的飞鸣,“飞鸣声念群”,不直言悲戚,“念群”更觉悲戚。杜甫下笔真切诚恳、细致入微。宋代范温的《潜溪诗眼》曰:“余尝爱崔涂《孤雁》诗云:‘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八句,公又使读老杜‘孤雁不饮啄’者,然后知崔涂之无奇。”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此联有千钧之力,“一片影”尤为可怜,“万重云”益显孤单。杜甫这首诗写于离开成都后,乘船沿长江东下,中途滞留夔州期间。人至暮年,贫病交加,故知零落,触类伤心,故托孤雁以写离思,以念亲友。

五、六句更见杜甫的深情,善于空处传神。“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雁已飞远,已看不见,却仍似牵着他的视线;雁的哀鸣响彻寰宇,虽然已经消失在天外,却更大声地回荡在耳畔。这仍是从诗人的视角来写的。有认为此联写的是雁之望群、雁之闻唤,即从雁的视角来观照的,单看此联,这样解读亦无不可,然此诗从一开始就是诗人的视角,直至尾联,而第三联若单独转为雁的视角,似突兀、不妥。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宋代罗大经评曰:“以兴君子寡而小人多,君子凄凉零落,小人噂沓喧竞。”“君子”“小人”云云,这种说法太过严肃了。杜甫其实是个很幽默的人,他在诗中经常和草木鸟兽开玩笑,这里也不过是和乌鸦调侃两句罢了。孤雁的悲鸣弥散于天地,而野鸦并无意绪,只顾纷纷鸣噪不已。不必动辄道德审判,杜甫只是在哀叹,一个人的痛苦只能由他自己承担,仅此而已。

翻阅杜诗,我们会发现,除了忧国忧民的沉重题材,杜甫还很喜欢写“微物”,比如栀子、苦竹、丁香、松树子、病柏,比如铜瓶、石镜、蕃剑,比如萤火、促织、花鸭、燕子,等等。对于一个大诗人来说,无物不可入诗,无物于他不是诗,虽至微之物,出以大手笔,亦能情韵遥深、妙绝时人。

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

[宋]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清照此词,实为咏梅,非咏雁也,然其深意在以孤雁自比,故一并读之。

词前有几句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世人作梅词者甚多,被她一棍子打倒,统统讥为“下笔便俗”,可见其狂。凡写诗作文,胆大者未必才高,才高者一定胆大,清照乃才高人胆大。

不过,她也是谦虚的,说自己也试作了这篇,发现梅词很难写得脱俗。这是自谦。清照的咏物词已很脱俗,从不掉书袋,不堆砌典故,她化用典故,如大匠运斤而无斧凿痕,又以平淡口语出之,以俗写雅,是真正的雅。

我们一起来欣赏。“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起句开门见山,并不泛咏闲事,寻常言语写寻常起居况味。“藤床纸帐”,可见居所之简陋,“朝眠起”,可知她情绪恹恹。“说不尽、无佳思”,慵懒无聊,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此奠定。

“沉香断续玉炉寒”,清照在词中经常写到晨起,从室内香炉的温凉氤氲,传递出她无形的落寞情绪。例如《醉花阴》开头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凤凰台上忆吹箫》开头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金兽”与“金猊”都是香炉。

据考证,清照此阕《孤雁儿》作于晚年夫亡之后。不俗的是,词中并没有呼号,有的只是情怀如水。如水一般凄凉,如水一般寂然,如水一般观照自己,包括自己的苦闷与寂寞。

有人在吹笛,吹奏《梅花落》小曲,笛声悠曼,仿佛听见了梅心惊绽。出去看看,真是不到花园,怎知春色如许。然而“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触目伤怀,又如何消受得起?

吹箫人和折梅都是典故,知音已去,纵“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结句戛然而止,痛极无声。

某次旅途中,清早起来见朋友在写明信片,厚厚的一沓,一张一张写得很认真。我也想写,可想来想去,想起了清照这句“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不是没人,是最想说的话已只能装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