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1)

书名: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本章字数:1777

从来没有不爱美的时代。历代好尚或有不同,爱美之心古今无异。

君不见“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君不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未曾听说古希腊的海伦除了美貌,又有何德何能值得一场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此足以表明“倾城倾国”一词并非夸张而是写实。君不亦闻《佳人歌》唱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武帝听后,怅然叹曰:“天下岂有此佳人乎?”乃得歌者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是也。

李夫人长相究竟如何,歌中、书中只字未提。红颜薄命的她死后,汉武帝伤心不已并写诗悼念,诗中亦未涉及容貌半字,只留下一个绰约而缥缈的背影。这便更增添了她的神秘,更勾起人们的想象,所以,也就更美。

美在神不在貌

让我们先来欣赏几位上古诗文中的先秦美人。

第一位是《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庄姜,她是齐国的公主,姜姓,嫁给了卫庄公,故称“庄姜”。作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美人,她的长相在诗中被细致描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这一连串比喻很形象,但组合在一起却是“死”的,使美人“活”过来的在于后面两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第二位是《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的宣姜,也是齐国的公主,同时还是庄姜的亲侄女、卫宣公夫人,故称“宣姜”。关于宣姜的绯闻甚多,《鄘风》中一半以上的诗与此有关。乱麻般的历史不必再谈,且看她从诗中走来的样子:“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没有描写五官,没有交代身材,只着意于她的举止雍容洒落,以及她的光彩照人、恍若神仙。以天地山河比之,实在至高无上了。当然,对她的仪容如此盛赞,也为更有力地反衬她的品行不淑。

再看战国时期楚国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盛称的邻家女:“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如此“恰到好处”的美人,如石膏模特般标准,仍是“死”的,画龙点睛的仍在后面这句“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到了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卓文君美色的,也只有寥寥两句:“脸际常若芙蓉,眉色如望远山。”至于肌肤柔滑如脂,为人放诞风流,都还是侧面描写。后世多以“芙蓉面”“远山眉”形容女子之色,即出于此。

先秦美女中美成后世传说的,不是贵族出身的庄姜或宣姜,却是来自民间的西施。关于西施的身世,后世通认为,她是春秋末期越国句无苎萝村采樵人的女儿,本名施夷光,自幼常在江边浣纱,被越国的谋臣发现,教以歌舞礼仪,经过数年悉心栽培,而作为美人计献于吴王,使吴王荒于政事,终而亡国。

西施其人其事并未见于《春秋》《左传》《史记》等正史,战国诸子偶有提及,也只是将“西施”作为美女的代名词。作为美女而献于吴王应当属实,其他种种韵事秘史盖为好事者附会。历代颇多咏西施之作,或赞其美,或叹其事,或抒己怀,或兼而有之,诗人们各有各的西施。

太白的西施:以肉眼观

西施

[唐]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在“诗仙”李白的想象中,西施俨然美如神了。虽然他并没有见过西施,想必连画像也不曾目睹,但在诗中他却看见了栩栩如生的她。

前两句交代西施的出身,即普通人家的女孩,没有任何背景,也有美玉在山的意思。接着“秀色掩今古”,这是传闻,也都当真。“荷花羞玉颜”,此处写荷花,与越溪浣纱情景相呼应,荷花也更衬西施之美。因为生在江南水乡,荷花便成了西施的化身,咏西施者总不免提到荷花。不是早有人以四花配古代四大美人吗?西施乃荷花,貂蝉为月季,昭君似菊花,玉环是牡丹。

夸过容貌之美,太白接着想象西施的神态:“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似乎闲静而淡雅。忽而又捕捉到“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她似乎多有矜持,有时又满怀心事。“碧云”即碧天之云,在古典诗歌中,多以“碧云”比兴天外或远方,暗示一种离别情绪,例如江淹的“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温庭筠的“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正在浣纱的少女西施,她的心事是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太白似乎还暗示,西施对自己的美貌是自觉的,因为这“皓齿”与“碧云”二句,颇有“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