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满园深浅色:百花绣筵(1)

书名: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本章字数:1879

诗人周梦蝶有一首《善哉十行》,诗中写道:

人远天涯远?若欲相见即得相见。善哉善哉你说你心里有绿色

出门便是草。

庸常经验告诉我们,要先有草,才能看见绿色。但诗人说,你心里有绿色,出门便是草。这便是诗歌的感觉,诗歌的语言。

门外也许有草,也许没草,但只要心里有绿色,你就能看见草。即使并没有草,诗歌也为你创造出草。草在哪里?草和世界一样,全都在我们心里。

反过来呢?如果心里没有绿色,那么即便身在碧野,你也看不见草。所见即所是,草如此,花如此,万物莫不如此。

为什么要“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其一)

[唐]杜甫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在浣花草堂闲居时写下的组诗,总共七首。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会纳闷,同时也好奇:为什么是“寻花”,难道江畔没有花吗?

诗眼有时就藏在诗题里。假如把诗题换成《江畔独步看花》,或《江畔赏花》,这组诗很可能索然寡味,诗题已平淡得让人几无兴趣。而《江畔独步寻花》,寻花,又是独步,这就很有意思了。

“江上被花恼不彻”,第一句明白地告诉我们,江上并非没有花,相反,花多到令人恼。花既多,既恼,为何还要寻花?

先来说说为何要纠结这个问题。陶渊明所谓读书“不求甚解”,但于会意处欣然忘食,这实在是读书的至高享受。然而我们不要忘了,五柳先生这个形象的反叛性,从不知何许人也到不汲汲于富贵,十个“不”字句,全是对世俗的否定。“不求甚解”也出于对当时过度注经的反叛。对于诗,陶渊明可是很较真的,他曾移居南村,为的就是可以经常与素心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在此尝试回答为何寻花,也是在欣赏奇文。“寻”就是这组诗的诗眼,打开诗歌之门的钥匙。

处处是花却要寻花,这不太符合逻辑,但好诗的创造力,正在于跳脱常规,在于不可理喻。读不可理喻之诗,不能通过意思分析,应先去感受诗歌的音调。比起意思,音调来自直觉,更接近诗的原生态。即便日常说话,我们更多时候也是听音,而不是听话。一个人只要开始言说,就立刻进入了音调。我们来听听第一首诗的音调。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为什么会恼花呢?江畔满眼是花,可诗人心里并没有花。草堂岁月静好,只在他偶尔心情好的时候,“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惆怅才是他的常态。

春花开遍江畔,给他最直接的冲击是感觉虚度年华,北归迟迟,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春天的繁盛与人世的萧条,二者构成鲜明对照。另有一层矛盾心理,春花之盛简直无情,然而他一边生气,一边很不情愿地被花打动。

种种心情无处告诉,叫他简直要癫狂,所以要“走觅南邻爱酒伴”。“走觅”就是疾步走去寻觅,可惜南邻酒伴却“经旬出饮独空床”,他已经外出饮酒十天了。莫非世上的人都去春天狂欢了?真是岂有此理!可以想见杜甫摇头叹息,独自朝江边走去,他要去寻一寻花。

从恼花到怕春

江畔独步寻花(其二)

[唐]杜甫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第一首总绾下面五首,也为整组诗定了音。

诗人走到江边,看见“稠花乱蕊畏江滨”。读杜甫的诗,务必用心体会他下字的准确。这一句用今天的大白话说,就是江边的花开得真繁啊。这样的表达不是诗,杜甫写的才是诗,是因为诗语与口语的差别吗?

不是。这组诗其实很口语感,有贴近生活的幽默风趣。对于诗歌,口语感不在于用不用大白话,它是诗采用的一种语调和口吻,而非词语的选择,任何诗歌都应该选择最准确的词。什么是最准确的词?准确不等于华丽,更不等于大白话,准确的词是能把诗人的细微感受最好地传达出来的词。

稠花、乱蕊、畏,这几个词贴合诗的音调,把诗人的感受细腻而准确地传达了出来,所以它们就是最佳的词。“稠”与“乱”传达出诗人嫌花太多,兼有嗔爱的味道。不仅说花多,还把花的姿态,以及诗人对花的感受,全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样的句子才能叫诗。

第二句“行步欹危实怕春”,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看花,也许还边看边啧啧:“春天好可怕。”浪漫戏谑、憨态可掬的杜甫,与一般课堂上被当作“诗圣”的刻板印象,是否颇有出入?

春花烂漫像一场灾难,杜甫吓得急急走避,他需要诗酒压压惊。且看他怎么写的:“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驱使、料理,这些词都给人以陌生感。诗酒变成了活物,堪供驱使,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诗酒为他提供了一个避难所。

“料理”,大意是照料理会,叫谁不必料理白头人呢?白头人当然是他,被省略的主语也是他。这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对话,作为自己的旁观者,他对恼花和怕春做了反思。

“未须料理白头人”,也是自劝,意味着诗人将与春天和解。与春天和解,就是与时间、与世界和解。当然,这并非其他范畴的,而是审美境界上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