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五十七 仁不秉政:“仁宣之治”与明朝衰落的开始(2)

杨士奇他们主张放弃安南,是因为老是有独立势力煽动人民起义,镇压不完。这样的主张说起来是利国利民。但为什么老是有人民起义呀?就是因为官僚体系和军队加速腐化,官逼民反。为什么官僚体系加速腐化,选不出像样的、能干的官员去管理安南?根子就在内阁。重要的官员都是内阁选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明王朝20年前刚征服安南,20年后就选不出能镇守的官员出来了?内阁用人不当、任人唯亲恐怕才是主要原因。

还有,为什么军队20年前能够攻下安南,现在反而连小规模的反抗都镇压不了?20年前又是迁都又是下西洋又是打蒙古残部的,啥事儿都没耽误,现在下西洋也停了,都也迁完了,蒙古残部也不打了,光剩下一个安南都守不住。战斗力下降如此厉害,又是谁的责任?边将在任用之时,皇帝都会征求杨荣的意见,杨荣以内阁大臣身份收受军马贿赂,为违法犯罪的边将说情,军队战斗力能不下降吗?

杨士奇和杨荣把持内阁20多年,特别是仁宣两朝,皇帝对他们可谓言听计从,难道他们不该对安南的丢失负首要责任吗?

一个地方的吏治没搞好,选派官员不当,激起人民反抗,然后又无力平乱,大臣们就做出忧国忧民的样子,请求皇帝节约军费,放弃万千将士浴血奋战才取得的国家领土,难道不是千古罪人吗?这样的官员怎么能被称为贤臣呢?

杨士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官僚主义领导,是“和稀泥”的高手。在朱棣执政的时期,他就是这样。凡是有官员的过失被举报到朱棣那里的,杨士奇都想办法劝皇帝不要追究。

有一次,广东布政使徐奇托人到北京到处送礼。不知道怎么搞的,这份送礼名单竟然被朱棣看到了。名单里面没有杨士奇。朱棣就召见杨士奇询问如何处置。杨士奇说:“徐奇当时去广东上任的时候,群臣作诗文赠行,当时恰逢我得病未有参与,所以唯独没有我的名字。如果我当时无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况且赠礼都是小东西,应当没有其他意思。”朱棣听从了杨士奇的意见,烧毁了名单,不追究受贿官员的责任。这个事情传出来,百官自然又是对杨士奇交口称赞,视之为千古贤相。所以他在内阁做官,大家都表示支持,以致杨士奇稳稳当当干了20多年首辅,波澜不惊。

明仁宗年间,有一个御史在写奏章之前总喜欢到处拿给别人看,作为炫耀。这是严重违反监察纪律的行为,等于公开了你要弹劾谁、找谁麻烦,当事人知道了就可以提前花钱或者托人来摆平。明仁宗下令对其作降职处理。杨士奇向皇上说情,又把他官复原职。

从史书记录来看,杨士奇自己其实倒还颇为清廉,不怎么贪污,而且工作勤奋踏实,工作之余主要就是读书和写文章,有很多文集流传于世,怎么看都是大臣的典范。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手段高明的“好好先生”,只关心自己的官位是否稳当,同时处事圆滑,谁都不得罪。别人要整他,抓不着把柄;他也不会主动整人,对手下的各种过失还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宽容。这种人是官僚集团最喜欢的。至于说工作勤奋,制定了很多好政策,那都无所谓,反正这种官员不会处罚人,官僚集团自然会按照对他们有利的方式去执行那些政策。

而杨荣呢,就是一个既聪明能干又贪婪的家伙。他在建文帝手下不得志,趁着朱棣造反攻入南京,就主动跑去拜见朱棣,说:“陛下应该先去太祖坟前祭拜,再去皇宫称帝。这样才能名正言顺。”这次政治投机非常成功,朱棣因此对他另眼相看,加以重用。他从此飞黄腾达。

如果一个官员靠政治投机往上爬,坐在位置上又搞贪污腐败,还要说这个人是个好官、贤臣,恐怕就难以让人信服了。

对官员们来说,首辅大人不拿钱就在皇帝面前为他们说情,这是高风亮节;次辅大人收了钱就在皇帝面前为他们说情,这也不错,是诚实守信。这些都是贤臣。

这种风格的官员,在朱棣这种“恶霸皇帝”的领导下还是能做点实事的。朱棣其实不怎么反贪污。他杀人最多的时期主要是刚刚夺取皇位之后,对建文帝旧臣进行了清洗。政治反对派被清理干净以后,他对官员的特权腐败问题不太上心。所以我们不把他列入“雄猜之主”的行列。但作为创业皇帝,他是很不好惹的,做事情极有主见,也不容易被糊弄,还搞了个东厂盯着大家干活,谁偷懒收拾谁。杨士奇和杨荣在他手下,就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建言献策。提得好的朱棣就接受,说得不对的朱棣就不听。至于军队管理,都是朱棣亲自在抓,杨荣也没机会替犯了法的将领们说情。

到了明宣宗时代,问题就很突出了。明宣宗自己什么事情都拿不定主意,又心慈手软,完全依靠着“二杨”主持政府工作。这两个人,一个好好先生,一个贪污受贿,你说这国家能治理成啥样?边将给杨荣送马难道会白白付出?一转身肯定要从军队里面把好处捞回来。反正皇帝是个软蛋,首辅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次辅天天收黑钱,拿钱就办事,还有什么可怕的?侵占军队土地、役使士兵给自己干私活、私吞军费军马、提拔手下主要看谁送钱送得多,类似的行为自然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军队纪律的败坏,军屯制度的废弛,就是从宣德时期开始的。宣德三年,明宣宗到边关阅兵,就已经发现军队队伍不整、对军令反应迟缓,下令把相关将领的衣服脱掉,以示羞辱。一个叫夏原吉的大臣就反复劝谏说:“将军们都是国家的利刃,怎么能够这样冻着呢?万一冻死了怎么办?”明宣宗耳朵又软了,说:“看在先生的面上,就饶了他们这次。”也就不再追究将领们懈怠的责任。

夏原吉、杨士奇这些人总的来说都是好人,而且聪明能干。但治军治国这种事情,光靠勤奋能干、待人宽厚是不行的。大臣这样做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就是负责行政嘛,但是掌握最终生杀大权的皇帝也这样,问题就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