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五十七 仁不秉政:“仁宣之治”与明朝衰落的开始(3)

就像朱元璋在《大诰》里说的:“这军官们,如今害军呵!他那心也哪里是个人心?也赶不上禽兽的心……我这般年纪大了,说得口干了,气不相接,也说他不醒!”要想让有权有势的文官武将们,抵抗住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贪一把的诱惑,光靠道德说服是不行的。对这些行径,朱元璋抓住一个杀一个,尚且禁不住,更何况明宣宗和杨士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呢?

明宣宗去世之后,由于新皇帝朱祁镇年幼,杨士奇又继续当内阁首辅。杨荣则继续贪污。“二杨”继续把持朝政。有一次靖江王朱佐敬派人给杨荣送黄金,被太监王振抓到了证据,朱祁镇想要治他的罪,又被杨士奇给拦下来了。杨荣去世后,杨士奇继续当首辅,一直到正统九年他儿子杀人的事情被告发,杨士奇被迫辞职,不久病逝。5年之后,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20万大军在土木堡被瓦剌部落两三万骑兵彻底击溃并屠杀。

土木堡之战惨败的原因,首要的当然是朱祁镇和太监王振指挥失误、组织不当。但瓦剌部落两三万骑兵就能轻松打败20万明军,而且还是京城的精锐,明军的战斗力之差也可以想象。

在返回途中,大军就已经出现了缺粮的情况,说明军事后勤保障能力也有问题。

在瓦剌骑兵合围之前,朱祁镇曾经派出5万人马北上抵抗,为其余的部队南下赢得时间。但这5万人马也是很轻易地就被瓦剌军队消灭了。俗话说,“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如果这5万人马能够按照10∶3的比例给敌人以杀伤,也可以让瓦剌军队死伤过半,“土木堡之变”同样不会发生。但他们连这种抵抗力都没有。

明朝20万大军其实并没有越过长城,而是在长城以内的地区被瓦剌军队屠杀的。瓦剌军队很轻松就攻占了明军把守的好几个重要据点,才形成了合围之势。特别是当时离得最近的重镇宣府,里面有3万精兵,武器弹药粮食充足,有大将军炮14台,神枪479把,神铳2161把,火神枪4223把,这些都是当时的先进武器,对付骑兵相当给力。瓦剌大军穿过宣府的防区进攻其他据点,开始对皇帝亲自统率的大军进行合围的时候,宣府守将竟然龟缩在城中,没有提供任何支援。

所以,土木堡之败,不仅是一次军事指挥的失误,也是明朝军事组织能力、军队战斗力全面下降的结果。对这方面的问题,宣宗、杨士奇、杨荣要负主要责任。俗话说:“慈不将兵”,明宣宗舍不得让治军松懈的将领在大冷天脱光衣服冻上一会儿,怕把这些国家的利刃冻坏了,到了土木堡,瓦剌军队可不会这样心疼人。

有人把“土木堡之变”视为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其实不是这样,明朝开始衰落从“仁宣之治”就开始了:终止了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的巨额收入没有了,官员腐化问题加剧,军队纪律废弛,军屯遭到破坏,最终因为腐败和军费短缺丢掉了安南。这才是衰落的开始。

明宣宗以后,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也都是比较老实的所谓“守成之君”。太监集团和勋贵集团的势力在土木堡被一网打尽,文官集团势力如日中天,腐败情况继续恶化。这两个皇帝也都没有采取任何手段来阻止这一趋势。朱祁钰除了坚持要废掉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外,对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基本上言听计从。

而朱祁镇这个人,除了因为政治需要杀掉于谦之外,其实是一个心很好的谦谦君子,性格温和,一说话就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勤俭节约,不大修宫室;跟钱皇后感情很好,不怎么贪恋女色;荆襄起事,认为不过是农民吃不饱饭闹事,只派人安抚而拒绝派兵镇压,可谓爱民如子;临死前还下令终止了殉葬制度,不准宫人陪葬。

但这种“好人”,偏偏治理不好国家。

所以,在“慈不将兵”这个成语后面,我们还可以再加上四个字:“仁不秉政”。因为皇帝掌握着天下的威权,负责协调各种重大利益冲突,如果狠不下心来作出决断,无法对身边的人严加管束、严加防范,甚至痛下杀手,那这些人就可能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滥用权力,掏空国家的根基。

“土木堡之变”虽然惨烈,但损失10余万人对明朝的国力影响并不大。一场死亡十几万人的失败并不能成为一个拥有七八千万人口的帝国从盛到衰的转折点。武则天时代,仅两次对契丹的战争,死亡人数就超过了土木堡,但很快又集结大军成功镇压了契丹叛乱,也没耽误唐朝经济社会继续往前发展,十多年之后还出现了“开元盛世”。明朝中前期,人口数量早就超过了盛唐,“土木堡之变”以后的“北京保卫战”中,明军也取得大胜。说明朝是因为土木堡而衰落的,并不合理。

真正的问题是: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这四个皇帝,都属于努力想治理好国家、能够听从大臣们的意见、仁慈宽厚、爱民如子的“贤君”。连续40年的“仁政”,官僚集团和军队的内部腐化势力失去控制,军队战斗力下降严重,土地兼并严重,权贵特权横行,人民开始不堪忍受。所以,等朱见深继位的时候,才会面临那种天下大乱的可怕局面:荆襄起事、两广起义、四川赵铎起义、宁夏满俊起事,甚至连最富庶的江浙地区都有小规模的反抗。

这种人民反抗遍地开花的局势,不可能突然间从地里冒出来,必然是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永乐盛世”之后40年的“仁君贤臣辈出”搞出来的局面。如果不是著名“昏君”朱见深起用了韩雍、项忠、陈钺、王越这一批按照儒家标准来看人品都有很大问题的军事人才,血腥镇压,恩威并施,然后又利用汪直和西厂铁腕治吏,严查运河驿站、整理军屯、抓捕杨晔、严惩杨泰、贬谪覃包、处罚驸马……搞得权贵们要跟汪直拼命,明朝就真的可能立国100多年就灭亡了。

而经过朱见深和汪直这一对“昏君权宦”整顿之后,国家骤然中兴,屠建州女真、破鞑靼王庭,天下太平,农民起义不见踪迹,又开始研究如何收复安南和恢复下西洋了。

明孝宗继位,重启“圣君贤相”模式。天下承平18年,号为“弘治中兴”,而社会矛盾又像“仁宣之治”一样开始不断积累,对外战争不断失败。帝国重新回到了向下坠落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