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原力的觉醒:《老子》与《易传》中的阴阳(1)

如果在中国众多的本土概念中,只选择一个作为中国哲学的代表,或许大家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得出不同的答案。但如果在那些概念中,选择一个作为中国哲学的开端,那么这个问题则多少带上了一些客观的要求。这里的“客观”,不仅指符合历史的现实性,更指符合思辨的理性,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尽可能早的且符合哲学品质的概念。到目前为止的讨论中,我们能够确定,哲学至少包含对经验世界之上的未知世界的思考。在中国早期的精神世界中,五行与八卦虽然有名,但正如前文所说,二者并没有像阴阳一样具有哲学上的倾向。从学术的角度看,阴阳概念除了代表世界中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是否还具有其他的哲学信息,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阴阳观念如何起源,由于资料不充分,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学者们的猜测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对生产生活的观察,比如人有男女、天有黑白、光照有向背、物体有凹凸等,先民根据这些现象创造了代表二元对立的阴阳概念。直到今天,我们形容男女在性格上的差别,还会用“阳刚”“阴柔”来表述;指称白天和晚上那颗高悬于上的天体,也会用“太阳”“太阴”来说明;光照好的房间我们称为“阳面”,光照不好的我们称为“阴面”;凸起的印文我们叫“阳文”,凹下的印文我们叫“阴文”。

其二是对占卜活动的延伸。宋代类书《太平御览》曾经援引过比《周易》更古老的《归藏易》,其中提到在夏朝时有“枚占”这种占卜方法,后来“枚占”演变为掷筊,即在向神灵许愿之前扔置两个呈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圆弧凸的“筊”,通过其正反的不同形式来判断神灵的旨意:一平一凸说明神灵应允所许之愿,两平说明神灵尚未决定,两凸说明神灵不认所许之愿。当然,阴阳观念的这两种起源也许还存在着因果关联,比如正因为在生活生产中观察到了事物的对立,才产生了占卜中对这种对立意象的取用。

从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来看,甲骨文中有“阳”字,金文中有“阴阳”合用,但其内容都与二字最原始的阳光洒射与否之含义相关。阴阳真正含有哲学上的意义,是从西周末期被解读为六种天象上的“气”开始的:“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风雨晦明”从字面上看都是天气现象,阴阳与其并列,含义应该近似。《国语·周语》载有伯阳父对阴阳二气的讨论,更具体地把其看作引发地震的物质性要素:“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在伯阳父看来,当本应在外发显的阳气被压制而本该蒸散的阴气被迫聚集时,天地之气的运行秩序便被打破,在土地上便有地震的现象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伯阳父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也会引起人类社会的变化。换句话说,人与自然分享着同一个秩序准则,其中一方的失范也会招致另一方的混乱。不过,《国语》中没有说明阴阳与人类社会到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密还要参考《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子大叔论述什么是“礼”时提到的“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这句话。子大叔认为,六气不仅是引发不同天象的原因,亦是人诸多情感的来源。根据这个前提可以猜测,一旦阴阳的自然秩序颠倒,人情亦随之被破坏,社会秩序便因此而倾覆。

西周时期阴阳概念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对从“天命”到“德性”这一过程的补全。阴阳的存在解释了人从天那里禀受德性,实际是天所产生的“气”在人体中再次作用而产生的内在性。当这些内在性按照一定秩序存在时,德性便因之而彰显。虽然子大叔没有具体说明物质性的六气是如何产生各种情感情绪的,阴阳作为其中的两种基本要素仍然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抽象观念。前文中说到了《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句话,如果不了解阴阳含有气的性质,就无法明白它与“性”的关联。现在我们知道,所谓“成之者性也”,说的就是阴阳二气对“性”的塑造。如果想继续弄清这句话剩下的部分,也就是“阴阳”与“道”“善”概念的关系,则需要借助于老子的论述,老子使阴阳概念的哲学性进一步加深。

对于中国人来说,老子是一个不必介绍的古代名人,即使没有读过《老子》这本书,也会对其中的一些语句有所接触。比如,很多人把“上善若水”作为自己追求的境界,很多执法机关的外墙上会写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些都体现着老子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老子是谁,写《史记》的司马迁比大多数人都诚实,他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就承认,被称作“老子”的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李耳,还可能是老莱子和太史儋。这就说明至少在西汉,人们对老子这个人已经无法获得准确的认识了。

不仅如此,就连《老子》这本书,我们大部分人的认识也是不准确的。按照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老子在东周时曾写下了五千言的著作,然后这部著作一字不差地传到了近两千五百年之后我们的手里。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学术常识的,离我们时代越久远的古书,它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再版、抄录、部分散佚等客观原因所造成的混乱程度就越高,所以对古代思想的研究,一定要以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等非思想性的工作为基础,这些工作也是研究思想的学者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所在。

1993年秋天,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附近的土冈上来了几个鬼鬼祟祟的人,他们熟练且粗暴地挖开脚下的泥土,一扇斑驳古旧的椁板露了出来。他们在椁板的南端用专业的锯子挖开了一个洞口,把棺椁内能够看到的器物搜刮一空,然后仓皇逃离了现场。几天后,当考古人员发现这座被掠夺过的古墓时,大量的陪葬物已被洗劫,只留下些在盗墓贼眼中不甚值钱的竹简,但也正是这批竹简,几乎改写了先秦哲学史。其中便有《老子》。这也是我们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版本的《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