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十一、与南京对话(2)

我们穿过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再到今天。少年宗白华在南京时是民国初年,少年汪曾祺来南京是全面抗战前一年,青年柏桦来的时候已是1989年,如今时光又切换到了2018年,我们来到了南京。我们看见了玄武湖,看见了台城柳,看见了鸡鸣寺,我们看见的与过去的人看见的有什么不同?你们最后会记住些什么?会像少年宗白华和少年汪曾祺记住的南京吗?

在南京总统府与孙中山对话

童子诵

临时大总统誓词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文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那天,孙中山先生上午从上海出发,火车在路上走了八个多小时,到南京已近黄昏。晚上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灯光暗淡,也没有准备照相,整个仪式很简单,所以没有留下照片。这样的历史大事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真是遗憾,当时的场景已很难复原。

孙中山是谁选出来的总统?是由十七省的代表选出来的,一省一票,他以十六票当选为总统,只有浙江省的代表把票投给了黄兴。他为什么能得到这十六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孙中山作为同盟会的领袖,在革命阵营中有着巨大的威望。还有一个原因,据说当时这些代表普遍认为孙中山从美国回来,一定是带了巨款,哪怕孙中山一到上海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自己没有巨款。孙中山原名孙文,当记者迫不及待地问他带回多少钱时,他的回答是:“予不名一文也,所带者革命之精神耳!”但是人家并不相信,包括选举他做总统的各省代表,心里都认为他有办法解决经费问题。

其实,他真的没有借到钱。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只能维持短短的一段时间?缺钱是主要原因。孙中山于1月1日宣誓就职,到了2月12日就宣布要辞职,因为清王朝宣布退位,南北统一,将由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用和平的方式把清王朝逼下台,这是孙中山他们做不到的,他们当时只能用一种方式把清廷赶下来,那就是武力——从南京打到北京去。他们有能力打过去吗?完全没有。他们没有钱,士兵的冬衣都解决不了,所有士兵身上都背着一捆稻草,下雨了可以挡雨,天冷了可以取暖。靠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北伐?更不要说购买武器弹药需要大量的钱,除了向外国人借,没有其他办法,但是外国人不借。

那么,清政府有没有能力把孙中山等革命力量打败呢?也不能。清政府的国库里也没钱了,到1911年12月28日,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说:“现在库中只有廿余万两。”他们也没钱,跟孙中山一样只能到处借钱,向外国人借。外国人也不愿借巨款给他们。南北双方都没钱,还打得起来吗?打不起来。打不起来,那就坐下来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清廷退位,孙中山辞职,由袁世凯来做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一共做了一个月零十二天的临时大总统。他在这儿住到了3月,那只是办理善后事宜。他在这里宣告了中华民国的诞生。可以说,这个地方既是他一生的荣耀之地,也是他一生的伤心之地。

“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这句话一直鼓舞着我,第一次来到这儿就流连忘返。孙文一生事业的荣耀和挫败都在这里。他被逼无奈辞去大总统,于1925年去世。从辞去大总统到去世,这13年间有无数的曲折、失败,也许他梦想着再回到这里来,但他没有回来,最后蒋中正来了,到了这个院子里。1927年春天,在孙中山去世后两年,国民革命军打到了长江流域,这一次真正是席卷长江流域,是用武力杀上来的。从珠江流域杀到了长江流域,占领了南京,在这里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五色旗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替代。孙中山不喜欢五色旗,但在1912年,孙中山身为临时大总统却没有办法否决参议会通过的以五色旗作为国旗的方案,他被迫接受了五色旗,但心里并不情愿。这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是以孙中山早年的亲密战友陆皓东烈士亲手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为基础的,最初没有那大块的红色,黄兴他们不赞同青天白日旗,孙中山让一步,加上满地红,大家还是不同意。辛亥革命,各省独立时用的都是不同的旗,湖北是十八星旗,浙江用的是什么旗?白旗!当时中国大多数地方挂出的都是白旗,只有几个地方挂的是青天白日旗。江苏和上海的代表主张用五色旗,这个旗成了全国的国旗,一共用了十五年,即从1912年飘到1927年。到1928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挂到了东北,孙中山生前没有实现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孙中山年轻的时候就决心从事革命,推翻清政府,最终还是带着“革命尚未成功”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生于1866年,死于1925年,死时59岁。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当然是参与缔造了中华民国。如果从秦始皇算起,帝国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经历了多次的朝代更迭。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在这个意义上说,他做一个月零十二天的大总统,也胜过有些人做了五十年的皇帝。

孙中山在中国的地位高,是因为他开创了全新的制度,在古老的中国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制度,这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孙中山从小就在美国檀香山念书,所以他是先念英文,后念中文,有人说他的英文比中文好。他最初念的不是中文的“四书”“五经”,而是英译的“四书”“五经”,那时西方的传教士把“四书”“五经”翻译成了英文,孙中山读英文比读中文要顺畅。孙中山小学是在美国念的,中学是在中国香港念的,他在香港大学的前身西医书院念的医科。他爱读书,自称一生“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

童子诵

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

这段话是孙中山一百年前写下来的。孙中山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被迫在上海住了两年。这两年是他一生中最闲的时光,他安静地写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建国方略》,一共四本书,其中有一本没写完。《建国方略》阐述了孙中山建设中国的宏大理想,现在书店里在卖的一个版本《建国方略》,封底有我写的推荐词,大致意思是:《建国方略》虽然有缺陷,不够完美,但是代表了孙中山那一代中国人对于中国建设的理想,对于中国现代化的理想。今天中国走的道路基本上是以孙中山的蓝图为基本底色的,是以它为草稿的。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针对内忧外患、百病丛生、满目疮痍的现实,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极富概括力的说法,如此准确,如此简明,这三个词几乎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内核,这是他外察世界潮流,内顾中国实情,深思熟虑的结晶。他亲手制定的《实业计划》《建国大纲》等也都代表了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深具前瞻性的认识,那不仅是通向现代化的具体方案,也是鼓舞人心的理想。仅仅这些,就使他站得比同时代的人高,看得比同时代的人远。难怪在他活着的时代,他不靠权势,不仗一兵一卒,就在公众的问卷调查中一览众山小。这一点,他本人大概也会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