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与南京对话(4)
这是曾国藩家书中平平常常的一封,那时候他不过33岁,还在京中任翰林院侍读。他一生写了大量家书给弟弟和子女,留下了厚厚的《曾国藩家书》。从晚清到民国,有不少人都熟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的文章明白如话。他的子女几乎个个成器,到现在曾家第五代也多学者。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要传五代确乎太难了,但曾家已传了五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很多中国人特别佩服曾国藩。曾国藩的书是蒋介石一生的枕边书之一,毛泽东年轻时也读过曾国藩的书,一度视曾国藩为楷模。在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看见自孔夫子经过朱熹、王阳明到他身上的那个中国学统,这条脉络非常清晰,他始终要捍卫的就是这些,这在他的家书、折子中都可以看出来。
曾国藩教导自己的子弟读书、作文,要每天坚持,他送给他们两个字:有恒。我送给你们的也是这两个字:有恒。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如果你坚持每天读一点书,积累起来就不是一点,一天一滴水,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滴水,你一个星期背一首诗,十天背一篇古文,一年多少首、多少篇?“有恒”太重要了,没有“恒”的人,在曾国藩看来就是不成器的子弟。
他自己就是一个有恒的人,他说:“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他在这封信里提及,从7月开始,大概也就几个月时间,他读了《王荆公全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还有《后汉书》百卷,且都用朱笔加了圈、批。
曾国藩生于一个耕读传家的人家,要读书,要种地,讲究早晨起来洒扫庭院,然后读书、背书、写字、写文章,这是日常的功课,是一个人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这正是中国的耕读传统。他所持守的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耕读传统,这个传统至少已存在了上千年。
曾国藩曾说,家中如果想要一直兴旺,就需要出“贤子弟”。什么叫“贤子弟”?贤,就是才德兼备。中国人所谓的圣贤,“贤”讲究才能和德行要匹配,德要配得上才;圣则是最高的境界。这也是中国农耕传统当中所强调的根本。
曾国藩这样的家族是从中国的耕读传统中生长出来的,他认为,要产生“贤子弟”六分靠天生,四分靠家教。家教是什么?他又总结为四个字:勤、诚、朴、忠。
勤,是勤快的勤,不仅是勤于读书,还要勤于做事。中国人把“勤”字看得特别重要,勤常常是放在第一位的。
诚,是诚恳的诚,诚意的诚,就是“正心诚意”的诚。
朴,是朴素的朴。比如,在少年时代穿衣服,穿你们身上的校服就够了,不要追求名牌。
忠,是忠心耿耿的忠。这个“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曾国藩忠于什么?他忠于两样东西:忠于皇室,忠于大清皇室;也忠于中国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今天我说的“忠”是忠于什么?也有两样:第一,忠于我们所在的这块土地、人民、文化的总和,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超越时间,但不超越空间。第二,忠于人类,忠于人类文明,因为你是人类之子。如果你有了这两个“忠”,你就高于曾国藩。
1811年出生的曾国藩与1866年出生的孙中山,不仅年龄上是一个梯级状态,对待西方文明方面也是一个梯级状态,是百余年来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型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一种梯级状态。
孙中山在这个地方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大总统,不过一个月零十二天。他身上有人类文明的因子,那是他在美国、在日本、在中国香港、在欧洲漫长的岁月里接触的人类文明基本著作给他的精神铺垫。那一刻的孙中山,是可圈可点的。
童子习作
桃花扇·余韵
赵馨悦
第一瓣血桃花
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就在这时一滴血滴了下来,落在了大地上,化为桃花瓣。织女看见了,摇摇头走了,她想又有一个女人死于爱情了;蝴蝶看见了,拍拍翅膀飞走了,它想没有花粉,这花有什么用;孔尚任看见了,欢喜地跑过去拾起,展开他的纸扇子,心想终于可以给他这把白纸扇子添些颜色了!说来也奇怪,这桃花瓣带着扇子飞走了。孔尚任去追,追到了五个地方,他明白了,于是写下了《桃花扇·余韵》。
第二瓣血桃花
这瓣桃花飘落在了六朝。六朝却是冬天,桃花瓣隐约听到“未若柳絮因风起”。是啊,白雪不就是春天的柳絮吗?这是想象的力量,它给予人们的是无穷无尽!冬的心灵不就是白雪吗?千年前的《哀江南赋序》,它的心灵不就是庾信的心灵吗?心灵与心灵是相通的,可以跨越时间,穿透空间。
第三瓣血桃花
这瓣桃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它带有草木虫鱼的芳香,带有日月星辰之历练。“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的柳最无情,桃花扇中的桃花也最无情,鸟儿飞来了,衔着花瓣;鱼儿游走了,漾起了水波……
第三瓣血桃花神秘而美丽!
第四瓣血桃花
飘呀!飘呀!飘到了秦淮河的河水中。河水美在哪儿?当然是在顺流而下的水中。飘呀飘!桃花瓣飘到了“总统府”,去感受孙中山思想的力量。
飘呀飘!桃花瓣来到了金陵大学,去感受文化的魅力。好的老师组成好的大学,好的大学又孕育好的人才,这就是学术的价值吧!
第五瓣血桃花
第五瓣桃花落入了我们手中我们看、听、闻
却没有南京的气息
但是五个花瓣组成一朵桃花这朵桃花
就是南京的心灵和无价之宝!
金陵一笑,千古江山愁
——与南京的对话
李点乐
柔美一笑
金陵有柔美的一面,而那必定是秦淮河的笑。
秦淮河水波荡漾,便是她的微笑。那蜿蜒曲折、颜色灰蓝的流水,是李煜的泪,还是孙中山的壮志?大概是因为积淀了太多历史的缘故吧,她没有翡翠的外衣,常常披着面纱般的白雾。
也许她最喜欢的人已经死了,她最爱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对她来说可能只是一瞬间,她的知己孔尚任已不复存在,明末清初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数的七板子从她身上飘过,无数麻木的歌伎望着她,无数机械的歌声充斥她的耳际,千千万万的人从她身边经过,却没有一个人能懂她的心,没有一个人能与她谈心。红颜易老,知己难求。那些歌伎总有一天会老去,可对她来说,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了知己,又何必在乎那千千万万易老的红颜呢?也许,她会一直等下去,直到她的知己再出现。
这一笑,笑得柔美而幽怨。
秀美一笑
金陵大学的笑,并不是华美,也不是壮美,而是秀美。
一进校门,秋意正浓,满地金黄的银杏叶是秋天的信,揭开了金陵大学神秘的一角。枯黄的爬山虎了无生机地摇曳着,映得那历经沧桑的建筑愈加古老,那古老的砖瓦,似乎在诉说着它们的过去。
回到一百多年前,琅琅的读书声从窗口传出,年轻的陶行知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在这里读书。殊不知,金陵大学成了影响他一生的地方。正是这里赋予他东方心灵,他留学美国,却一刻也未曾忘记他的故国。从金陵到哥伦比亚大学,赋予了他教育家的气质。他将在中国和美国学到的全部投入到自己最钟爱的教育事业中。
这一笑,笑得秀美而灿烂。
绝美一笑
踏上回家的列车,一切转瞬间消失了。回眸一望,金陵在笑,笑得千古江山愁,这时候,整个世界都在跟着笑。
南京魂
郭恩祺
南京的魂,
是孙中山的魂。
黑夜里庄严的宣誓,
是那颗赤诚的碧血丹心。南京的魂,
是石头城的魂。
那凹凸不平的石墙,
那毛骨悚然的鬼脸,
都记载了当年的血雨腥风。南京的魂,
是秦淮河的魂。
叹李香君犹在,
侯方域已去。
南京的魂,
是六朝的魂。
旧影金陵,
荣辱兴衰,
都已流入岁月的长河。
时间的守望者
郭恩祺
南京的街边,
栽着许许多多的银杏树。黄叶飘飘,
这是秋天这本书的书签,
也是秋风用水彩画出来的书签。
南京的街边,
栽着几棵枫树。
火红的枫叶,
是秋天流下的血,
沾满了远古洪荒的风霜。南京的街边,
栽着法国梧桐。
它矗立在夕阳下,
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回想着往事的点点滴滴。南京的街边,有银杏树,
枫树,
法国梧桐。
它们用一种近乎遥远的目光,
看流云漫卷,
流年似水,
它们成了时间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