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十四、与鲁迅、陶行知和赛珍珠对话(3)

在南京大学与陶行知和赛珍珠对话

金陵大学的主楼就是我们正前方中轴线上的这个塔楼,这边是礼拜堂,现在叫作大礼堂。大礼堂建成的时间比那个主楼还要早一年,那个主楼是1919年建成的,这个大礼堂是1918年建成的。我们刚才看过了小礼堂,小礼堂是1923年建成的。刚才陆远老师跟我们讲,早年金陵的学生在这里毕业的时候,同时拿到了哪一所大学的毕业证书?纽约大学。这所学校跟美国有名的康奈尔大学也是姊妹大学,所以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号称“江东之雄”“钟山之英”。在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到美国的大学去读研究生院,不需要考试,这是美国人给金陵大学的一个待遇。

这所大学不仅以农科取胜,而且它也培养出了许多农科以外的杰出学生,其中有一位叫陶行知。我刚才路上问了大家一个问题,知行楼,大家觉得是什么意思呢?知道并行动。还有不同意见吗?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是不是叫知行啊?其实那个知行楼就是纪念陶行知的。陶行知本名叫陶文濬,1910年到1914年在金陵大学求学期间,因仰慕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自己改名陶知行,后来他又改名为陶行知。年轻的时候“知”在前面,叫“知行”,后来呢,“行”在前面叫“行知”。我们现在叫他陶行知,但在金陵大学读书的时候,他叫陶知行。这栋教学楼现在命名为知行楼。

陶行知年轻时的志愿非常宏大。1916年2月16日,陶行知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求学时,给师范学院院长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他回国要做的事情是:

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鉴于我中华民国突然诞生所带来之种种严重缺陷,余乃深信,如无真正之公众教育,真正之民国即不能存在。……余将回国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高效率之公众教育体系,以使他们能步美国人民之后尘,发展和保持一真正之民主国家,因此乃唯一能够实现的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

陶行知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叫《共和精义》,是用文言文写的。他在这所学校毕业的时候,中国人普遍使用的还不是白话文,1916年的中国还是文言文的天下。那个时候,同在美国留学的另一位中国学生、跟他年龄相仿的胡适已开始酝酿提倡白话文运动了。

陶行知回国以后成了中国最有名的教育家之一,影响巨大。

金陵大学培养出来的教育家还有刘伯明,他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家,做过大学校长。曾做过教育部常务次长的杭立武也是这所大学的学生,还有许多在各个学科有开创性的人物也与这所学校有关,比如农学家邹秉文。

这所学校也拥有赛珍珠这样的老师。1921年,赛珍珠随她的丈夫布克到金陵大学做了外语系的老师。赛珍珠在这个地方住了许久,刚才我们所看到的那所房子是赛珍珠留在南京的最重要的一个建筑。

赛珍珠跟陶行知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比陶行知小一岁。她在1931年完成了《大地》这部小说,1932年获得了美国非常重要的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因《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整个美国文学史上,同时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两个大奖的作家,她是第一人。这部作品是讲中国安徽农民生活的,虚构了一个叫王龙的中国农民,讲了他的命运及他跟土地的关系。

赛珍珠在中国一共生活了将近四十年,她跟中国的感情几乎与司徒雷登跟中国的感情一样。她1934年才离开中国,她认为中文是她的第一语言,她把镇江称为她的中国故乡。她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进入了青年时代,前后长达十八年。她在南京的时间也很长,从1921年来到金陵大学,到1934年离开,在这个校园生活了十三年。也正是在这期间,她写出了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地》。

因此金陵大学对于陶行知、对于赛珍珠都有重大的意义。陶行知是中国人,一个安徽的普通农家的小孩,曾经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等先生。赛珍珠是一个美国传教士的女儿,在中国长大,长期生活、工作在中国,在中国开始文学生涯。一个中国的农家子弟和一个美国传教士的女儿,应该说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慢慢都变成了世界性的人物。陶行知是世界知名的教育家,赛珍珠是世界知名的文学家。

金陵大学1888年创校,1952年院系改造合并,没有了。一共有四千四百七十五名学生在这里毕业,其中本科生三千一百七十人。在这三千一百七十人当中,有许多人成了国家的栋梁,包括昨天给你们讲课的景凯旋先生的老师程千帆先生,也是金陵大学培养出来的。

当年,有一些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教授,后来也都到了这所大学来做教授。我举两个例子,一位是大家都知道的黄侃——章太炎最重要的弟子,国学深湛的学者;还有一位叫吴梅,就是北大二十周年写校歌其中有句歌词为“幸遇先生蔡”的作者,是对戏曲研究很有贡献的一位学者。他们都从北京大学来到这儿。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保护了十几万平民的贝德士先生,也是这所学校的教授。校园隔壁有个拉贝纪念馆,德国人拉贝不是这所学校的教授,他是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刚才陆老师告诉大家,安全区的中心就在那个地方,几十万的难民就在旗杆下面那个地方活下来了。

我们现在翻开《中国之美》。《中国之美》是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的赛珍珠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普通中国人需要培养审美情趣,去发现他周围有待于挖掘的美。一旦他懂得了美的意义,一旦他认识到美根本不存在于那令人讨厌的、要价四角的石版画中,甚至也不完全存在于有钱人的那些无价之宝中,一旦他认识到美就存在于他们的庭院之中,正等待他从粗心懒散造成的脏乱环境中去发掘时,一种崭新的精神将会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传播开来。

这篇文章很长,我们只能挑一点来看,你们通读全文,就可以约略明白怎样理解中国之美。这位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的美国小姑娘,变成了美国老太太,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变成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对中国之美的认识,可以帮助大家。她到过很多的国家,她比较了美国之美、日本之美,还有法国之美:

我不是在卢浮宫,而是在一个老妇身上找到法国的。她身穿蓝布长裙,头戴白色纱巾,跪在叮咚作响的小溪旁捣衣。她是那样任劳任怨,那样贤惠。她突然抬起头冲我笑了,笑出了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幽默和风情。一张爬满皱纹的脸上,那对永远年轻的眸子,光波流动,充满活力——我几乎看呆了。

赛珍珠认为法国的美不是在卢浮宫找到的,也不是在其他地方找到的,而是在一位法国的老妇身上找到的。赛珍珠会在哪里找到中国的美呢?是在故宫吗?是在长城吗?是在长江吗?你们觉得会在哪里?我们翻到后面,看看那又老又聋的王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