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2)

书名: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本章字数:1704

谷仓

在摩亨佐—达罗遗址的北部是哈拉帕遗址,在该遗址发现了两排政府兴建的一模一样的小型双房建筑。从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和邻近堡垒的位置可以得知,它们是奴隶或类似奴仆的工匠居住的营房。营房北侧是圆形砖造磨谷平台和12座谷仓遗址。其中一座平台的中央凹槽残留着小麦和大麦,人们可能是用木制捣杵碾压谷物的。木造谷仓建在表面砖造的土台上,土台有三根平行的桁,可以保证良好的空气流通,避免谷物发霉。谷仓不远处是旧河床,这说明国家以税金或贡金的名义向内陆的村落征收谷物,用船只将征收的谷物运送至离河不远的谷仓储存起来。这批谷物用以支付国家雇员的薪水,并为城市供应粮食。必要时,奴隶或工匠会把粮食磨成粉状。这样的谷仓聚落令人不禁想起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宫殿、神庙里的谷仓,它们还有自己的烘焙师、酿酒师和奴隶。

在摩亨佐—达罗遗址发现了一座堡垒之中的谷仓,面积比12座哈拉帕谷仓加在一起还要大。下城是否也有这样的谷仓,仍有待发掘。27座方形砖造平台,排成矩阵,以通气管道相连,组成木造谷仓的下方基座。穿过一座大楼阶梯,可以来到隆起的土丘和大型谷仓。在下城发现了16座工匠住的棚屋,类似哈拉帕的营房。虽然还不能确定这些6米×4米的双房棚屋里究竟住的是从事哪些职业的人群,但棚屋的存在进一步证明,这里已经产生了有组织、成编制的劳动力,进而也暗示着某种形式的政府机构的存在。

高丘

在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最壮观、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西侧的高丘。哈拉帕的高丘建筑立于泥土与泥砖平台上,高出地面约10米。沿着平台建有巨大泥质砖墙,底部厚度超过10米,内外平面同时变窄呈锥形,外墙则铺以烧砖护坡。

不同间隔处和角落都设有防御工事。大门位于北侧,西侧则设有侧门与露台。内部区域呈平行四边形,约350米×200米,长轴呈南北走向。在摩亨佐—达罗,被发掘出来的类似建筑并不多,但已有的便足以说明它们是相似的类型,相比于哈拉帕,人们对摩亨佐—达罗高丘的建筑群了解更多。除了摩亨佐—达罗堡垒谷仓外,尚有三种建筑:大浴池、“学院”与集会厅。

浴池深2.5米,规划的面积约12米×7米,建筑方式相当讲究。浴池周围为砖造,覆以一层防水沥青后,再覆上一层砖;角落设有出水口,并有砖造台阶通往浴池。浴池的三面设有小室,若从宗教的角度解释浴室的功用,则小室可能是隐居室;若从俗世的角度解释,则可能是更衣室。仪式性沐浴和洗去污秽之物,是古代印度教的核心观念。

在浴池的东北方是“学院”,学院类似于浴池周围的小室,紧邻着一方约10平方米的小院。考古工作者推测这里可能住有僧团,因此得名“学院”。“学院”的南侧有一座约30平方米的大厅,设有每排五柱、共四排的砖造矮墩,类似于稍晚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觐见厅。高丘显然具有多种功能,也许包括用水净化的宗教功能,也许是进行集体表决的市政场所,也许可以充当防御堡垒,当城市受到攻击时,居民可撤退避难。下城区并未发现防御城墙。

其他印度河流域遗址

据美国考古学家费尔瑟维斯估计,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遗址的下城人口分别约为4.1万和2.35万,它们虽是印度河流域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但绝不是印度河流域仅有的两座城市。目前已知有1000余座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考古学家在娑罗室伐底河干涸的河床上发现了遗址群,其中最大的甘瓦里瓦拉面积几乎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遗址相等。今印度共和国内的哈里亚纳邦的拉吉加希的面积也几乎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遗址面积相等,而古吉拉特邦的多拉维拉则面积略小。讲到这里,我们已确认的城市遗址至少有5座,另有许多小镇和多得数不清的村落。

这些遗址分布得如此广泛,着实令人惊讶。遗址由旁遮普的哈拉帕往东,最远可达恒河谷地;由信德的摩亨佐—达罗往南直抵阿拉伯海,并沿着巴基斯坦与印度1300千米的海岸线,向西和向东南延伸,从马克兰海岸到卡提阿瓦半岛,再到坎贝湾。相距最远的聚落,间隔超过1600千米。夏图盖是位于阿富汗北部的哈拉帕遗址之一。不同遗址的物质遗迹展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遗址证明,印度河流域形成了一个劳动分工复杂的阶层社会,以收税或征收贡金的名义要求广大内陆地区上交剩余农产品。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国家。不过,考古学家对此仍未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