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吠陀后期(1)

书名: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本章字数:2220

吠陀文明源自西亚和中亚,并在印度发扬光大。相比于这时已然消亡的印度河城市,吠陀文明虽然在许多方面是一个更加简朴、有更多乡村特色乃至部落特色的文明,但它对印度次大陆的渗透性更强,在北印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都有属于它的语言,它对整个印度次大陆地区的宗教和思想产生了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吸收融合着印度河流域文明残留的文化,自身也在发生改变。

雅利安部落逐渐由《梨俱吠陀》之乡旁遮普向东扩散,在此期间,他们与印度的原有居民争战不断,部落内部也争斗不休。俱卢与般阇罗两大部落的祭司与王子们,被公认为正统言行的典范,两大部落的领地位于印度河与恒河谷地中间的德里,这里随后成为吠陀和婆罗门教的“中间国家”。雅利安部落沿恒河持续向东扩散,公元前5世纪前到达孟加拉地区,雅利安其他部落则由恒河中游向西南扩散,也在公元前5世纪之前抵达古吉拉特的西海岸。

当雅利安部落覆盖整个北印度后,其宗教生活的核心——献祭的规模也在扩大,仪式也更加复杂,由此产生了大批有关仪礼的系统文献。这批文献统称“吠陀”。如我们所见,《梨俱吠陀》是吠陀文献中最古老的经典,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一本“本集”,一本颂赞众神的赞美诗集,由召请神的启请祭司唱诵。自印度—伊朗语时期,赞美诗就一直由祭司唱诵。祭司的职能不断丰富,随之产生了新的本集:《耶柔吠陀》是有关如何举行献祭的本集,供祭司使用;《娑摩吠陀》是祭祀时唱诵的歌词,由歌咏祭司唱诵;第四部《阿闼婆吠陀》形成最晚,与前三部内容迥异,收录了驱灾除病的咒语、爱情符咒和哲学沉思等。

每一部本集都需要不同的祭司流派来传诵、保存诗歌,并延续相关的祭司职能。后来,各流派创作了一部散文《梵书》,详细阐明仪式的背景和颂诗的重要性。有种种证据表明,主要的《梵书》编纂于俱卢和般阇罗等部落所在的中间国家地区。宗教流派对神圣信仰的进一步学术研究可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着重神秘沉思,另一方向则以实用知识为主。《森林书》和《奥义书》集中体现了神秘和沉思的研究方向,通常以婆罗门祭司与雅利安诸王对话的形式表达哲学思想,这些新近建立的雅利安王国位于恒河中游,活跃在俱卢—般阇罗地区更东的地方。神秘和沉思流派的主要作品大约完成于公元前6世纪。耆那教与佛教的兴起晚于公元前6世纪,二者不属于吠陀时代的宗教,它们的教义自然而然地吸纳了《奥义书》中初步发展的部分教义。

祭祀种类不断增多,仪式日趋复杂,因此在实用层面产生了更加系统化的仪轨知识,总称为“劫波”,以一系列隐秘散文律令的形式记录下来,称为“经”。不多时,劫波知识分成四大领域,它们各有其对应的文献:《家庭经》、《随闻经》、《绳法经》和《法经》。祭祀的效果有赖于吠陀里的祷文能否精准唱诵出来,而且祭祀的时间需要精确计算,因此专门知识如音声、格律、语法、度量和历法也随之产生。这批专门文献统称“吠陀支”,意即吠陀的“肢体”。

每一支祭司传统和流派皆在祭祀中发挥着独特功能,也都各自拥有一批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和经书。这批文献今日仍大量留存。古老印度科学的知识领域,悉数从吠陀时代的祭祀里诞生;吠陀时代终结后,它们才摆脱了旧吠陀祭司学派和祭祀,独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吠陀祭祀

孕育海量吠陀文献的祭祀仪式十分繁复,但其实可以化约为三步:献祭者祝圣、仪式盛宴和除圣。献祭者必须是一名已加入吠陀宗教的成年已婚雅利安人。献祭前,要预先准备一块神圣空间建置圣坛,点燃圣火。献祭者与祭司在神秘中合而为一,接受净化,进入神圣空间。真正的献祭源于招待雅利安宾客的盛宴。投入火中的祭品包括醍醐、牛奶、苏摩饮料、饭团或山羊肉、牛肉、马肉和绵羊肉。无形的众神或先祖则坐在附近铺设的神圣草席上,享用经火烹制的祭品。除圣有多项内容,包括沐浴、沉思忏悔祭仪中不经意的错误,以及支付祭司报酬。除圣是为了切断献祭者与祭司之间的联系,让献祭者重回世俗生活,不致招来祸患。

祭祀有两种,家庭祭仪与天启祭,它们都有对应的指导经籍。家庭祭仪比较简单,可能也较为原始,只需要一个圣火火坛,家主成婚时点燃,之后要守护圣火,使其长明。天启祭则需要三个火坛,还需要数名祭司。在家庭祭仪中,家主同时也是祭司,若有婆罗门列席,婆罗门也仅作为神祇的临时替身。

天启祭主要分为三类,每类连带一整套特殊仪式。首先是吠陀阴历相关的历法仪轨,包含新满月祭,四月祭,新尝祭,即两次生长季结束时供奉初果的仪式。其次是苏摩献祭,挤出令人迷醉的苏摩植物汁液,以水稀释,过滤后饮用。最后则是一系列专门为国王准备的仪式:位礼祭,建立其王权统治;力饮祭,强化国王对臣下与敌人的统驭力量;与前者类似的马祭,则要求神圣公马经过的所有领地要么臣服献祭者,要么迎战。

天启祭对守护祭司传统的人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发明出难度极高、极难操作的仪式,例如需要1000年才能完成的祭仪,或者另一组需要从大象到蜜蜂等609种不同祭牲的祭仪,又或者需要10 800块砖砌成火坛的祭仪。祭祀超越盛宴的原始形式,成为宇宙准则。在早期的信仰里,人们认为是天空之父与地母相结合共同创造了世界,现在则认为是宇宙人[原人、生主或婆罗门]通过牺牲自己,向自我献祭,创造了世界。他肢离的身体变为现象世界的不同层面,其中,他的唇部、手臂、双腿和双脚分别诞生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的等级社会。至此,离《奥义书》哲学仅有一步之遥。《奥义书》中,所有现象都化约为单一的非人的原则暗含在宗教语言里:婆罗门的一元论教义中衍生万物的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