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亚洲象(2)

书名:大象与国王本章字数:2901

跟非洲象一样,亚洲象的活动也以母系群体为单位。母系群体由雌象、雌性幼象、雄性幼象以及其他亲属构成;群体中包括成年雌象,而成年雄象则要独自生活,或生活在年轻雄性大象群中。成年雄象为了交配会暂时加入雌象所在的象群。当雌象想要交配时,就会允许雄象加入象群,通过气味、行为等可感知的身体信号来暗示其性冲动。随后,温柔的求爱行为就会发生。它们主要使用长牙、身体和头,并发出隆隆的声音。最后,雄象从雌象的背后靠近,蹲下后腿,将前腿抬放到雌象的背部,让身体几乎垂直,然后进行交配。这样的交配行为要反复发生数次,有时会持续数天。但是,双方最终会分开,回到各自原先的群居环境中。大象的孕期会持续18至22个月,几乎都是独胎。偶尔会出现双胞胎,但是很少见。

通常,雄象每年都会有一段“狂暴期”,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数周,有时还会持续几个月。睾丸素的激增和其他复杂的激素变化会导致大象的太阳穴肿胀,接着从其耳孔前端的颞腺流出黏浊、刺鼻、苦涩的液体。这种液体会在大象身上留下垂直的黑色痕迹,这是其处于狂暴期的标志。大象具有攻击性,好战且易激怒;每当这时,它的阴茎就会滴下尿液,这种情况会持续一段时期。狂暴期伴随着交配行为,但并不只是这样。英语通常将印度语言中的“狂暴期”译为“发情期”,其意思大概接近,但又不完全准确。鹿和其他有蹄类动物也有发情期。在发情期,激素刺激会同时影响雄象和雌象,导致雄象之间互相争斗,异性之间发生交配行为。但是,对于大象而言,狂暴期在雄象中并不同时发生,其他雄象一般会避让那些处于狂暴期的雄象,让后者至少在短期内处于统治地位。雌象发情不是季节性的,也不与雄象的狂暴期相协调,而是一年内大约发情3次,每次会持续数日。总而言之,雄象的狂暴期在时间上并不总是和雌象的交配准备期相一致;狂暴期只是激发了雄象间的竞争以建立统治地位,并让雄象产生强烈的交配欲望。因此,大象并不存在所谓的发情期或交配季。狂暴期是雄象身体强壮和建立统治地位的标志。人们十分重视印度战象的狂暴期,认为没有进入狂暴期的雄象并不占据统治地位,或是健康状况不好。

在阐述了亚洲象的演变和生理后,我需要论述史前的人象关系问题。如果我们清楚地了解王权兴起前发生了什么,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大象与王权之间的关系。对比前王权时期和王权时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评价王权对人象关系的影响。这种差异也是“王象关系”产生的背景。不幸的是,这个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大象及其近亲物种构成了若干种系,其中一些在人类出现前很久就已经灭绝了,个中原因很难查明。其他物种灭绝于晚近的地质时期,也就是现代人类走出非洲向全球扩散的时期,猛犸象和乳齿象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些猛犸象和乳齿象的残骸上还有刻痕,似乎表明它们是被人类用石器工具杀死的;用某种楔子强行切断关节的迹象也暗示着杀戮的存在。这是某些人类食用猛犸象和乳齿象的证据。相比于死于人类的狩猎活动,找到证据证明这些动物是死后才被捡拾食用,是更为困难的事。

有趣的间接证据来自北美洲。猛犸象和乳齿象在大约1.3万年前,随着人类到达北美洲,与各种大型哺乳动物一起几乎同时灭绝;该观点的主要支持者是保罗·马丁。更大范围的大型动物灭绝事件发生在晚近的地质时期,被称作“第四纪晚期大型动物灭绝”。这场灭绝发生的同时,现代人类到达世界各地,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根据马丁的观点,人类迁徙正是“过度捕杀”的原因。人类扩散到全球各地与大型动物灭绝,两件事同时发生,这是人类狩猎导致大型动物灭绝的很好的间接证据,虽然二者的发生时间很难确定于一个精确的范围内,并且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也一直存在争议。如果我们用极端案例来比较,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会发现验证人类扩散和大型动物灭绝同时发生这一理论并不困难。虽然两地相邻,但人类到达澳大利亚的时间早在5万年前,而到达新西兰的时间不足1 000年。两地的大型动物都是在人类到达后灭绝的,这一点符合“过度捕杀假说”。一项针对世界范围内大象及其近亲物种的研究显示,在过去180万年里,人类捕猎或食用长鼻目动物的地点与人类生活边界的扩张有着紧密的关系,但该研究使用的样本非常小,仅有41个案例。

第四纪晚期大型动物灭绝的理论模型已经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专家们对马丁提出的过度捕杀导致物种灭绝的理论仍存在分歧。与马丁理论相关的假设还认为,过度捕杀如同闪电战一样快速发生,这也加深了人们的怀疑。要知道,引起物种灭绝的非人为因素同样存在,其中就包括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被当作众多物种灭绝的动力,因此可以预料,这一因素将最早得到研究。在这一领域,丹尼尔·费希尔和同事们已经研究了猛犸象和乳齿象的长牙。大象的长牙一生都在生长。长牙的横截面上会显示逐年增长的纹路,这些纹路可以细分为半月纹和日纹,可以提供大象的营养状况和死亡时间等信息。费希尔已经能够根据乳齿象的遗骸确定三点信息:第一,这些动物通常都是巨大的成年雄象;第二,它们死亡的季节可能在晚秋;第三,它们的长牙显示其营养状况良好。以上所有信息都可以证明,这些动物是被有意猎杀后贮藏其肉,以便冬天取出食用。在那些没有捕猎屠杀迹象的遗迹中,动物的性别比例会更加平衡,死亡季节也集中在冬春交替之时,因为冬季缺少食物,动物所处的环境最差,有可能因自然原因死亡。总体来说,这些发现都更加支持捕猎假说,不支持气候原因说;一切都表明,除了冬季以外,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良好、营养丰富。而对大象长牙的分析则否定了马丁提出的迅速灭绝论,部分原因在于,大湖地区捕猎导致灭绝的证据,时间跨度为两千至三千年不等。

这场争论目前尚无定论,尽管似乎可以证明,人类捕猎对大象及其近亲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退却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我们的研究方向而言,虽然不能衡量人类作用的大小,但是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大象的退却并非开始于几千年前早期文明产生之时,而是开始于包括猛犸象和乳齿象在内的大型物种灭绝之时。这一情况有其自身的历史,只不过刚开始被揭示。另有证据可证实,在王权产生前,不存在捕捉和训练大象的情况,更不必说在战争中使用大象了。

现在第四纪晚期大型动物灭绝的情况已经充分得到证实,专家们也正在努力研究原因。但是,这场争论的有用结论之一是揭示出一种相反的情况,即大象和其他大型动物在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生存了下来,这与动物大灭绝的总体趋势有所不同。从第四纪至今,在这些人类早期触及的地区有大型动物留存下来,意味着当地有相当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果猛犸象和乳齿象的灭绝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活动,那么非洲象、亚洲象以及其他大型动物在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留存下来,就成了一个有待解释的问题。

马丁的“过度捕杀假说”要求他将大型动物灭绝解释成迅速的“闪电战”。马丁认为这些动物太“天真”,早先它们没有遇到人类,因此遇到后不懂得避开。他还需要解释生活在非洲、亚洲的大象与其他大型动物为何存活下来。马丁依据同样的理论,将原因归结为当地大型动物和人类长期保持关联。也就是说,马丁认为这是一个缓慢的共同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象和其他动物在人类起源和早期扩散的地区,已经逐渐对人类捕猎有所警惕,因而得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