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十六章:一喜一忧

书名:清官上任本章字数:6586

  清安县公车改革很快铺开,共有清安县公交公司、清安县出租车公司、清安县旅游公司、清安县长途运输公司几家公司参与投标。经过激烈竞标,最终将政府的大部分公车以合理的价格卖给清安出租车公司。从今后,公务人员要用车,可以拨打热线电话,出租车公司很快就会派车上门,服务质量和方便程度其实也不错。如果要挑毛病,那就是公务人员再没有公车可以开回家,可以去接老婆儿子,可以到外兜风旅游了。

  这次公车改革的彻底性,堪称全国一绝。全国各地的媒体获知消息后,纷纷跑来采访,同时要采访县委书记郑立明的应接不暇。为节约时间,配合好记者采访,郑立明决定让宣传部牵头,召开一个记者接待会,召集公车改革的相关部门出席,当然郑立明本人是主角。

  记者接待会在县委会议室举行,那天,竟然来了七八十名的记者,有电视台的,有报社的,有中央媒体的,也有地方媒体的,记者之多着实出乎意料,把不算大的会议室挤得满满的。

  宣传部长主持会议,他先致辞,感谢各位记者莅临清安县,感谢记者们对清安县的关心。接着,纪委书记做公车改革措施和成果的汇报。再接下来,由各路记者进行提问。

  有位女记者问道:“我是新华社的记者,我查了相关资料,各地公车改革很早就进行,但都收效甚微,而清安县这次彻底的公车改革,是全国首例,请问郑书记,你当时怎么会想到采取这样的公车改革呢?怎么会有这个创意呢?你觉得这次公车改革跟以往的公车改革有何不同?”

  郑立明说:“其实这也不能说是创意,因为在欧美等国,很早就这样做了,我只是实行了“拿来主义”而已。至于为何会想到实行公车改革,主要有几方面考虑,一是在原先公车制度下,公车消费的支出过大,我们县是穷县,财政收入不多,必须省着点花,该节约就要节约,而公车是节流的一个重要部分。二是原先的公车制度不合理,难以避免公车私用现象的发生,违背了公车的初衷,也会让纳税人反感。三是我觉得公车会让人产生依赖感,连走不远的路也要开车,不仅浪费资源,也不利于身体健康。至于跟以前的公车改革有何不同,以前的公车改革只是隔靴搔痒,小医小补,而我们的公车改革是彻底脱掉靴子,从病根入手,下猛药,做到釜底抽薪,药到病除。”

  这时,有记者禁不住鼓掌叫好!

  接着,有位记者问道:“我是滨南电视台的记者,请问郑书记,这次改革能够推广,有没有遇到阻力?你们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郑立明说:“任何一项改革,肯定会触及某些人的利益,公车改革也是如此,阻力肯定是有的,有些同志一时会想不通,原本我有车开的,突然要收回去不给我开了,觉得不习惯,难免气结心头。我想,出现这些情况是正常的,毕竟事物的转变要有个过程。至于怎么克服,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做好思想工作,思想通了,其他的就通了,首先是我们领导班子的思想统一,达成共识要推行这项工作,在此,我衷心感谢我的同事们;其次是做好相关公务人员的思想工作,让大家配合执行,消除思想顾虑。其实,只要思想转变一下,就会觉得改革蛮不错的,一嘛,对自己有利,可以趁此多走走路,多骑骑车,可以延年益寿;二嘛,对国家有利,为国家节省财政支出,把节省的钱用在更需要用的地方;三嘛,对世界有利,为世界节约了资源,多伟大。如果这样想,一切就通了。”

  “哈哈。”台下的记者们忍俊不禁起来。

  随即有记者发问:“郑书记,能不能透露下你现在开公车没呢?”

  郑立明回道:“我实话跟大家说,我原来的那辆公车也拍卖到出租公司了,我跟其他同事一样,没有特权。”

  “那你上下班呢?”

  “步行,再跟大家透露个消息,我已经买了辆自行车,我还想让更多的人也能骑自行车。在下次发放交通补贴时,我们准备不发交通补贴费,而直接发放自行车。”

  又有记者问起其他的话题:“郑书记,据了解,贵县也实行公款消费举措是吗?能不能说说?”

  “是的。公款吃喝是个无底洞,一顿饭花5块钱就能吃得饱,但若要大吃大喝,花一万元也可能只吃一顿,这吃的都是纳税人的钱,想想许多老百姓吃不饱饭,而官员却这么大肆铺张,良知何在?那么,有些人会问,如果有上级来调研,包括贵记者来采访,怎么办?我们则一律在县政府食堂安排,否则,谁请了谁自掏腰包。”

  又有人问:“听说贵县还在实行公开招聘中层干部是吗?”

  “是的。我们已在各大媒体刊登了公告。我们也希望记者们多报道这项事情,让更多的人来报名,到时考试时多给我们监督,确保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随后,记者又进一步扩大范围,问个跟今天主题不相关的问题:“请问郑书记,贵县对假烟生产是什么态度?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郑立明并不回避,沉重冷静地回答:“对于假烟,我们完全不支持,将尽全力消除假烟,我们的思路是“堵疏结合”,在打击的同时也要进行劝导,加强思想教育,让群众自觉放弃从事假烟。目前我们的工作正在开展中,已经做了调研、方案制定、打假人员补充、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初步的效果,但假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消除,我们的任务还很重,接下来我们会加大工作力度,全面铺开工作。”

  “……”

  记者接待会圆满落幕。

  当天晚上,各电视台、各网络、广播电台就对本次采访内容纷纷进行报道。第二天,省级的《滨南日报》、市级的《清江日报》等报纸也报道此次消息,主要是公车改革,附带其他消息,均是大版面报道,并给予公车改革很高的评价。

  在清江市委办公室,市委书记杨松拿起《滨南日报》阅读起来,看到了一篇报道《敢于下猛药——记清安县公车改革》,然后又拿起《清江日报》,也看到了一篇文章《这才是真正的公车改革》。杨松仔细地阅读起来,越读越开心,不住地点头啧啧称赞。

  看完之后,他控制不住喜悦之情,拿起电话,拨打起郑立明的办公电话。

  电话通了,杨松问道:“是立明吗?”

  郑立明听到这富有磁性的声音,就知道是杨松的,忙提起神来,“我是郑立明,杨书记,是你啊?!”

  杨松喜道:“正在看关于你们县的报道呢,干得不错嘛,不仅为清安县争了光,还为我们清江市争了光。记得之前,每逢清安县上报,都是负面新闻,我看都不敢看,而这次大大出乎我所料,竟然是正面新闻,我非常欣慰啊!要改革,就要像你们那样做,我有个初步想法,让各个县市都来学习你们的经验,在全市推广先进做法。”

  被市委书记表扬,郑立明心里美滋滋的,“是吗?谢谢杨书记!如果能够推广,那就太好了,一年可以省下不知多少的经费呢。”

  “说的对。”

  郑立明想到一件事,说道:“郑书记,我还要给你汇报件事,我们县这次向社会各界公开招聘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共25名。市里在这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为了确保竞聘效果,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选拨到需要的人才,我请求市里帮帮忙,帮忙把关,到时候考场也设在市里。”

  “这个没问题,我跟组织部交代下,到时候你有什么事宜跟组织部的林彬部长联系就好。”

  “嗯,谢谢杨书记了。”

  “……”

  接下来,杨松果然组织各县市学习清安县经验,在他的推动下,各地也相继开展公车改革行动。清江市和清安县频频上全国各大媒体的版面,好评如潮。这回可风光了,就连清安公务员和群众也感到无比自豪。

  然而,就在舆论一片大好之际,清安县却又发生了一起风波。事情是这样的:

  有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在采访公车改革一事后,很想顺便了解下清安县假烟情况,因为清安县太出名了,现在好不容易来了,如果不见识下假烟真实情况,那岂不是有些遗憾?

  于是,几位记者先在县城走了好几圈,但是在白天的时间并没发现县城有多大的假烟盛况(一方面是因为做假烟的一般选择晚上出动,另一方面,假烟放在隐秘处,一般人看不出来)。他们想到,好像做假烟都是在农村里做,要不然去农村看看吧,于是一行四个人搭上公车,前往农村,走着走着,走到下洋镇刘家村便下了车。

  他们自然不敢扛着大大的摄像机,也不敢带着显眼的高级照相机,而是带了个小型的摄像机以及一个相机,这些东西可以放在包里,保密性比较好。

  他们先在村子的街道逛了一圈,发现了些做假烟的迹象,只见路上不时有三轮车、四轮车走过,车上载着做假烟的各种材料。另外,经常能看到街道两旁的店铺有若干人在抽烟闲聊,似乎不只是在抽烟,而是在品烟谈烟。对于这些,记者们觉得可用的价值不大,他们很想看看传说中的制假工场,里面有很多工人,有很多机器,有很多品牌的香烟。为了探得真相,他们又往村子里走去,转呀转,突然见到一辆面包车驶向一座土楼,出于好奇,他们便跟着面包车走去,最后在土楼门口停了下来,偷偷地往里面看,果真看到里面有人在搬货。他们不敢直接跟进去,但想偷偷拍照,看了看四周地形后,发现土楼后面有座小山,想必在山上的话可以俯瞰土楼内部情况。他们以眼神互相示意了下,彼此心领神会,便爬到小山上。在这里,果然对土楼内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他们高兴万分,赶忙拿起摄像机和照相机拍起来。

  在土楼其中一间房子里,有一个小伙子,他就是刘强。他在屋内忙活了好一阵子,刚好有机会歇息,便打开窗户,想透透气。打开后,发现有陌生人在半山上拍照。他意识到什么,赶忙将窗户关上,并将这消息告诉给其他工友:“你们过来看,那些人是不是暗探?”

  工友立即凑过来,只打开不到半边的窗户,果然看到有人正在照相呢,且那个照相姿势很专业。工友轻声道:“肯定是记者。快通知老板。”

  接着,工友又打电话给老板刘学明。消息很快传开,其他房间的工场的人也知道了,大家赶紧关掉机器,然后不约而同地走出来。

  几位记者发现不少人走出来,料到可能被发现了,大呼不好,赶忙跑下山来。不过,已经晚了,众人把他们团团围住。

  有人大声叱问:“你们干吗的?”

  记者好声好气说:“我们是来旅游的,看到你们这土楼不错,所以来看看。”

  “骗人吧?”

  “没有。”

  众人可不是那么好骗的,看到对方有些胆怯,眼神迷离,且不是背旅游包,而是背单肩的公务包,便猜到他们的话不是真的,有人激动地喊道:“肯定是骗人的,一定是记者,搜他身。”大家跟着附和:“对,搜他们身。”包括刘强也跟着说。

  记者求饶道:“不是,我们真的是旅游的。”

  可大家依然不信,觉得这里的土楼根本不出名,从来就没听说有人来参观,依旧不依不饶道:“搜他身。”随即,有几个年轻人冲上去,抓住记者,翻他们的包,很快就找到记者证。有人大吼:“果然是记者!抓起来。把相机抢下来。”

  记者见一拨一拨的人黑压压地围过来,吓得半死,真是后悔当初啊,假设弄不好挨这一拳那一拳的,丢掉小命都可能。

  有一位个头比较高大的记者挣脱开来,然后拼命往山上跑,他的速度非常的快,像是练过跑步的,一下子把追赶的人抛在后面。没多久,他跑上了山顶,然后又朝另外一坡往下跑,不仅仅是跑,还不时玩命地跳,连三四米高的陡坡都敢跳下去。而后面追赶的人则不敢这么玩命。该记者发现追的人赶不上来,便躲在草丛下冷静了下,掏出了手机,打起110报警。

  下洋镇派出所接警后,几位警员立即出警,其中包括郑毅豪。

  警车开进刘家村,尖锐刺耳的警笛声在空中呼啸。

  村子立即有人喊道:“警察来啦!警察来啦!”

  听到警察来了,动手打人的人也怕了,害怕被捕,赶忙撇下记者,撒腿跑走了。不过,围观看热闹的群众仍旧非常多。

  郑毅豪等人来之后,看到了几个被打趴的记者,可是,不知肇事者去哪了。郑毅豪问群众:“老乡们,知道是谁打人吗?”

  群众摇摇头,谁都不敢说,也不愿说,反而觉得记者该打。

  警察又问记者知不知道被谁打了,记者只知道很多人,朝四周扫视一圈,觉得哪个都像打人的人,但总不好把群众全抓走吧,再说监狱也没那么多地方可蹲。

  警察开始调查取证,可是,群众一个个都说不知道,像是无比团结。

  最后,警察只好把记者带回去,先去卫生院看了看,幸好没大碍,只是淤青或破了些皮,医生便帮忙医治。医治完毕,派出所人员跟记者谈起话来,了解了他们的真实身份——新华社的记者。派出所所长游永致歉说:“记者同志,实在对不起,你们受苦了。”

  一位记者愤愤不平道:“警察同志,他们也太嚣张了,一直要抢我的相机和记者证,不由分说就动手打人。”

  所长游永说:“这是他们不对,记者同志,我实话实说,群众的素质比较低,就是这样。今后你若要采访,要先通知我们,我们可以陪同,否则风险很高。”

  “谢谢!警察同志,我告诉你个消息,我们发现刚才那个土楼,有不少人在做假烟。你们可以去查。”

  “是吗?”所长淡淡地应道。郑毅豪听了这消息,却无比兴奋,说道:“所长,我们赶快去查吧,我也去。”

  游所长却默不作声,打着自己的算盘,因为他有顾忌,主要是平时偶尔也收人家红包,所以不敢狠打。郑毅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非常着急,非常想去查,可是,所长不答应,他自己不敢私自出警。

  记者被围困的消息传得很快,不仅县公安局领导知道了,连郑立明和李润霖也知道了,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那可是非常知名非常权威的新华社的记者,现在被群体围殴,万一闹出人命,责任可是很大的。他们接到汇报后,立即驱车赶了过来。

  在下洋镇领导的陪同下,郑立明和李润霖来到了卫生院,看望了记者,慰问着:“记者同志,现在身体怎么样?”

  “不碍事,一点皮外伤。谢谢郑书记。”记者很坚强地回道。

  郑立明舒了一口气,致歉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作为县委书记,我深感遗憾,我代表全县人民,向您们道歉。”然后鞠躬起来。几个记者见状,受宠若惊,毕竟对方是县委书记,忙说没事没事。

  这时,郑毅豪凑上前来,说:“郑书记,刚才记者同志透露个消息,在他们暗访的土楼里,有很多做假烟的。”他有意把这消息说出来,让领导重视。同时,又有意保守父子关系的秘密,因此称呼其为书记。

  郑立明高度重视,斩钉截铁道:“我命令,全体警员集合,前往土楼查处假烟。”

  派出所所长虽然对郑毅豪向县委书记汇报情况很不满,但如今县委书记发号施令,他不得不听,便召集起民警。

  有两位记者很要强,很有职业精神,浑然不怕,请求道:“我也去。”郑立明问道:“要不你歇歇吧?”记者很坚定道:“我没事,郑书记让我去吧。”郑立明便答应了。大家搭上车,浩浩荡荡地前往出事的土楼,意欲一网打尽,取得大收获。

  车队驶入村子时,刘强刚好在村口的路,他一看来的人这么多,又看到蛮面熟的郑毅豪,心里产生几分畏惧,有意稍稍躲避。同时,拿出手机,打给老板和工友,告知消息,不过大家并不担心,因为在此之前,把该做的工作都做了。

  郑立明等人进入土楼后,感觉不对劲,好像静悄悄的。警察们立即推开一间间屋子的门,心里凉了半截,原来屋内已经人去楼空,连烟也被转移了,甚至连机器都搬走了,只留下一些空箱子、劣质的烟丝、一些散落的烟支以及桌椅等,也留下了些机器,但属于废弃闲置的那种。原来他们的动作够快的!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可这就是现实,不得不信。

  真郁闷啊!

  既然来了,大家不愿就这么空手走了。记者还是拿起相机拍了拍,虽然不是那么有价值。警察们则四处查看着,想找出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郑立明在四周看了看,突然看到有个老农从土楼门口走过,他便急忙走上前,恭敬地问道:“大叔您好!是不是去干活啊?”

  老农眯缝着眼看了下郑立明,面无表情地应道:“是的。”

  郑立明问道:“问你件事啊?你知道这土楼内平时做假烟吗?”

  老农摇摇头,淡淡应道:“没有做假烟吧。楼内没人住。”

  郑立明愕然,“不是,我们刚才还发现有人在做假烟。”

  老农轻蔑一笑,说道:“你们看错了吧?我从来没见过。”随之,老农扛着锄头,缓缓地走开了。

  郑立明十分无奈,没想到,连老农都这么守口如瓶,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大家搜了阵后,没有什么突破,只好悻悻地返回了。

  回到镇上后,记者问郑立明一个刁难的问题:“郑书记,你对刚才发生的事情有什么看法?”

  郑立明喘息一下,回道:“记者同志,我跟你说实话,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承认,我们县的假烟情况还十分严重,制假分子很狡猾,群众的意识很薄弱,我们还任重道远,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我有信心,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把假烟打压下去,让大家不靠假烟照样过幸福生活。我希望你在三年后能再来清安县,到时候一定会发现诸多变化,我们的目标是每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记者说:“好,到时候我们一定再来。”记者随后又问:“郑书记,问你一下,我们能不能把今天的情况写出来发表?”

  在场的人自然不希望记者报道今天发生的事,因为如果报道,肯定是负面新闻,对清安县和下洋镇的形象势必造成影响。但郑立明并没有一口拒绝,而是笑笑地问:“你打算怎么写啊?”

  记者微笑道:“我题目想好了,就是《一个县委书记的打假誓言》。”

  大家听了松了口气。郑立明也笑了起来,说道:“那好啊!谢谢你们记者啊!我也希望广大宣传部门能够多宣传假烟的危害,通过宣传唤醒深陷制售假烟的群众,从中摆脱出来,真正通过合法劳动和辛勤努力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