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5章 苏秦对话秦惠文王

书名:苏秦信中的战国博弈本章字数:2681

问题1: 苏秦、张仪同说秦惠文王,为何苏秦被婉拒,而张仪却获得成功?

张仪和苏秦都是战国时期鬼谷子的得意门生,他们洞察天下大势,得出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所以所以苏秦和张仪先后游说秦惠文王,希望能得到惠文王的重用,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抱负。同是连横之说,为什么秦惠文王被张仪打动,而面对苏秦的游说和数十次上书却不为所动呢?《战国策》里记载了苏秦和张仪游说秦惠王的过程,让我们今天可以站在惠文王的视角来看两人同为游说连横的优劣,看看苏秦如何知耻而后勇,看看张仪是如何打动秦惠王的。

苏秦游说秦惠文王是有记载的苏秦策略的第一篇,和后来苏秦的策略相比较确实显示出他在向当政者进言时的经验不足,不能根据时局拿出解决当政者忧虑问题的方案和路径,没有切中当政者的所思所虑,所以苏秦被秦惠文王拒绝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苏秦是战国名家鬼谷子的弟子,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这次和秦惠文王对话的失败中,苏秦认识到自己在揣摩当政者思虑问题方面的不足,以及在如何用恰当的言辞表达自己的策略去打动当政者方面存在的问题。史书中记载,苏秦在秦国遭受挫折后,回家认真研读一年《阴符》后,首先说服燕王,然后说服赵王,进而说服六国诸侯挂六国相印合纵抗秦。苏秦的成就深深的影响了他的大哥苏代和四第苏厉,他们在苏秦的指点下也习得纵横之术,游说于战国各诸侯之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中那段纵横捭阖的历史,被合称为战国纵横家中的“三苏”。

《战国策》里的《苏秦始将连横》记载了苏秦游说秦惠文王的过程。开篇苏秦就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臣请奏其效。”

苏秦见到秦惠文王后首先讲秦国的基本状况和统一天下的潜力,希望能够进一步陈述自己的策略。在这里苏秦的失误在于他忽略了面对的是秦国的统治者,应该考虑到秦惠文王对这些情况以及对秦国未来的规划都有很深的思考,苏秦说这些就是浪费惠文王王宝贵的时间。苏秦这样的开篇,在每天要听很多策略的慧王看来,对面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策士而已,已经先入为主的看轻了苏秦。这样苏秦后面的建言已经不能入慧王的心了。

所以苏秦听到了惠文王这样的回答:“寡人闻之,羽毛不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翻译过来就是“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出兵征战,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以统治万民,政教不清明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到我秦国登庭指教,寡人内心非常感激,不过关于军国大计,希望还是等将来再说吧。”

惠文王王的这番话已经婉转的拒绝了苏秦,并讲出了自己心中想知道的策略是怎样使秦国的羽翼丰满、法令完备,怎样使君主道德崇高、政教清明。虽然你是不远千里而来,还是改天等你有这方面的策略时我们再谈。

苏秦知道惠文王拒绝他了,他仍然希望能抓住这个机会把自己的策略想法告诉惠文王,但从他后面讲内容来看大多都是书本知识泛泛而谈,更加让秦惠文王印证了自己对苏秦才能的判断。

苏秦是这样说的:“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肯听取我的意见,现在才证明果然如此。以前神农氏攻打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金龙,唐尧放逐欢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也是用战争而雄霸天下。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想要称霸天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能达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国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统一;虽然讲究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进行巧辩和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纷都从此发生,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等到章程和法律都完备了,人们又常常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籍策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仰赖。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辩穿着儒服的越多,战争就越发无法停止了。凡事不顾根本而专门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越发无法太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做事即使讲义气守信用,也没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

苏秦接着说“因此就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多养敢死之士制作好各种甲胄,磨光了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上去争胜负。大王要知道,什么也不做却想国家富强,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是古代五帝、三王、五霸和明主贤君,若是经常想不用刀兵而获得这些,也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所以最后只好用战争来解决。距离远的就用强兵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短兵相杀,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现在假如想要吞并天下,侵犯天子夺取王位,折服敌国统治天下,保护百姓号令诸侯,非用武力不行。可如今的君主却都忽略了用兵的重要性,而且都不懂得教化人民,也不去修明政治。常常被一些诡辩之士的言论所迷惑,又被一些游说之士所左右,误信各种不适当的外交政策。照这样的情形,大王一定不能实现连横。”

下来后,苏秦游说秦惠文王的策论一连上了十多次,惠文王都没有采纳。虽然后来苏秦经过反思和努力成为六国的相国,但这次他游说秦惠文王的表现却是失败的。这次的失败让苏秦失去的辅助秦国称霸天下的机会,他只有退而求其次,去联合六国阻止秦国称霸天下。

史书中记载苏秦为了保住自己的六国相印才推荐张仪去秦国的,在这里,我们不要把苏秦的格局看小了。苏秦挂六国相印后,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他很清楚无论他怎样努力,六国各自的利益也是不可调和的,只是在秦国武力的威压下暂时搁置了而已。用不多久六国必起纷争,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要破这个局,苏秦眼里的关键人物就是张仪。

苏秦越是看清六国的本质,越是对惠文王“羽毛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所表达出来的有为之君的形象心生向往,苏秦希望能有一个强如自己的人去辅佐秦惠文王,帮助秦惠文王推进统一六国的梦想。

作为同门师兄弟,再加上挂六国相印后阅人无数的经验,苏秦对张仪的为人和能力有着准确的判断,以张仪的能力,如果自己不出手,张仪可以戏弄诸侯于股掌之间。

而且,通过和惠文王的交流,苏秦知道,张仪是当下惠文王需要的人才,所以苏秦引导张仪去到了秦国,并安排他见到了秦惠王,才有了《张仪说秦王》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