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6章 张仪说秦王“谋臣皆不尽其忠”

书名:苏秦信中的战国博弈本章字数:2463

1论点:秦国不能建立霸业的原因是“谋臣皆不尽其忠”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史书记载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

苏秦虽然能帮助张仪见到秦惠王,但要说动惠王并为之所用,还得看张仪自己如何说中惠王日之所想、心之所虑,并让惠王相信自己的策略能够解决这样难题。历史大家都是知道的,张仪打动了秦惠王,被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

我们来欣赏一下《战国策》保留下来的《张仪说秦王》,感受在纵横家的言谈间,天下局势的瞬息万变。

张仪对秦王说:“我常听人说: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就开口发言,那是不聪明;知道可以为国家谋福利而不开口谋划,那就是不忠诚。作为一个臣子,对君王不忠诚就该死,说话不谨慎也该死。虽然如此,我仍然愿意把所有见闻都说出来给大王听,请大王裁决定罪。”

“据我所知,四海之内,从北方的燕国到南方的魏国又在连结楚国,巩固和齐国的同盟,收罗残余的韩国势力,结成了合纵的联合阵线,他们准备团结六国的兵力,往西来和秦国对抗,因此使我不禁为之失笑。”

“世上有三种亡国的情况,而天下人终会收拾残局,可能说的就是今天的世道!”

“我听人说:用暴乱之国去攻打仁义之国必遭败亡,以邪恶之国去攻打正义之国必遭败亡,以叛逆之国去攻打太平之国必遭败亡。”

“如今天下诸侯储藏财物的仓库都不充实,囤积米粮的仓库也很空虚,他们征召所有人民,发动数以千百万计的军队,虽然白刃在前开路,斧头在后压阵,但仍旧都要退却逃跑,不能和敌人拼死一战。”

“其实并不是他们的人民不肯死战,而是由于上层统治者不能拼死一战。说好的奖赏不给予,说好的惩罚不施行,赏罚不讲信用,所以人民才不肯为国死战。”

“如今秦国颁布号令,赏罚分明,有功无功都按实际情形奖励和惩罚。一般来说,普通人自从离开父母怀抱之后,就从来没有见过敌人。但现在秦国人一听说作战就跺脚、袒胸,决心死战,迎着敌人的刀枪,勇往直前,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决心要为国家战死沙场,这样的人在秦国比比皆是。”

“大王您要知道:一个人决心去战死和决心要逃生是不同的,但秦人仍然愿意去战死,是因为他们把英勇善战视为高贵品质的缘故。”

“这样勇敢的士兵一人可以战胜十人,十人可以战胜百人,百人可以战胜千人,千人可以战胜万人,有一万人就可以战胜全天下。”

“如今秦国的地势,截长补短方圆有数千里,强大的军队有几百万。而且秦国的号令赏罚和地形厉害,天下诸侯都望尘莫及。用这种优越的条件来和天下诸侯争雄,全天下也不够秦国吞并的。因此可以知道秦国应该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的,能够开疆拓土几千里,建立伟大的功业。”

“然而现在的秦国军队疲惫,民众穷困,积蓄耗尽,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四邻诸侯不肯臣服,称霸天下的事业没能完成,这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主要是谋臣不能尽忠的缘故。”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初步听出张仪的游说思路:

首先他向秦惠王表明他是一个忠臣,冒死也要向惠王讲真话,任随惠王裁决。

他说:“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甚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接着张仪就夸赞秦国的强大,也可以说是拍秦惠王的马屁,但张仪高明在以秦国代替惠王,丝毫听不出马屁的痕迹。

他说:“……,(六国)将西面以秦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张仪告诉惠王,在听说六国想联合起来为难秦国时,忍不住偷偷的笑了,他认为这些国家自己都是一副烂摊子,还想来找强大秦国的麻烦,就是自取灭亡的开始。

张仪接着说:“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闻战顿足徒锡,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不同,而民为之贵奋也。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

这一段张仪夸秦国赏罚分明,秦军勇猛忘死,这样的虎狼之师可以战胜天下所有的对手。

在前面张仪说六国的军队是:“……张军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走不能死,……”,对比秦军的“闻战顿足徒锡,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

这样强烈的对比会让秦惠王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惠王心中秦军的实力和形象远比张仪说的更强大。

有了这样强烈的对比后,张仪接下来的转折就让秦惠王不得不认真思考了。

张仪说:“……,然(秦国)甲兵顿,士民病,积蓄索,田畴荒,囷(qun)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张仪这话应该是说到秦惠王的心坎上了。

秦惠王思虑的也正是以秦国强大的武力所面对的却是军队疲惫、百姓穷困、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四邻诸侯不肯臣服的局面,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又需要什么对策来化解呢?

张仪找出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就是说,张仪告诉秦惠王,以秦国强大的武力却面对目前困境,是因为惠王用的谋臣有私心没有尽心尽力为秦国谋划的缘故。

张仪的言外之意就是:惠王呀,你的谋臣对你不忠心,会为了自己的私立出卖秦国的利益,所以你可以考虑让我来做你的谋臣,我会忠心耿耿为秦国谋划的。

作为君王,秦惠王思考谋臣的策略是出于谋取私利还是为大局着想是日常工作,是用人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张仪从这点入手,秦惠王会忍不住要想听张仪的论据,为什么这样的局面是谋臣皆不尽其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