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9章 提出自己的策略,向秦王表忠心

书名:苏秦信中的战国博弈本章字数:2511

通过前面的铺垫,张仪对秦惠王讲出了秦国不能建立霸业的原因是“谋臣皆不能尽其忠也”,然后通过对秦国失去的三次建立霸业机会的分析,向秦惠王点出当权的穰侯对此要负主要责任,“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成两国之功”。接着又通过对长平之战的反思,指出秦国目前面临的拥有强大的武力却被各诸侯国轻视的困境,主要是由穰侯没有“尽其忠”,使各诸侯国“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造成的,把罢免穰侯的“刀”递到了秦惠王手中。接下来,张仪就向秦惠王讲出他指定的破各国合纵让秦国称霸的策略,并向惠王表忠心。

前面都是指出问题,现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应该是切中了问题的要害,从而并打动了惠王的心。让我们来看看张仪提出怎样策略打动惠王的。

张仪接着说:“臣听到有这样一种说法,只要每一天都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的处理每一件事情,就可以得到天下。大王觉得按照这样去做能得到天下吗?”

“古时候,商纣王和周武王对决,纣王是天子,率领天下的百万大军迎战武王,左边的军队在淇水河谷饮马,右边的军队在洹水边饮马,竟把淇水与洹水都喝干了。纣王是准备带着如此强大的军队去灭掉武王的。可是武王只率领三千名穿着普通盔甲的将士,仅仅经过一天的战斗就打败了纣王的军队,擒拿了纣王,灭掉了商,得到了商的全部土地和臣民,可是天下却没有一个人同情纣王的。”

“从前晋国的智伯带着魏宣主和韩的军队到晋阳去攻打赵襄主,智伯掘开晋水河堤水漫晋阳城,持续不断的攻打了三年,当晋阳城快守不住的时候,赵襄主用龟甲进行占卜,看看己方命运的吉凶厉害,进而预测哪一方会取得胜利。赵襄主又使用反间计,派张孟谈悄悄出城,破坏韩、魏与智伯的盟约,使韩、魏反过来支持赵襄主,赵、魏、韩合力攻打智伯,结果大败智伯的军队,擒拿了智伯,成就了赵襄主的功业。”

“如今秦国的国土截长补短,方圆几千里,有勇猛善战的军队数百万,且号令赏罚严明,再加上地形的优势,这样的条件天下诸侯没有哪个比得上。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越的条件去争夺天下,那么整个天下都可以被秦国征服。”

要理解为什么这一段张仪选用的历史事件会对惠王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张仪是站在秦惠王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和问题的解决之道,用帝王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体系讲出自己的策略。

其次张仪讲普通人对“战战粟粟,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的做法都是持赞同态度的,但张仪是要指出秦国如果想成就霸业就不应该这样做。秦国应该更加灵活、更有谋略、更加有效的利用秦国的国力和武力。

他举的例子就是“武王将素甲三千”破“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的历史,以及智伯联合魏韩欲灭赵襄子不成,被赵襄子策反魏韩反灭智伯的故事。这两个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会给秦惠王很大的信心。惠王可以向武王那样顺应天道,以少胜多,成就霸业,征服天下。惠王也可以向赵襄主那样,策反各诸侯国,破合纵建连横,掌控天下大局。以秦国现在的国力和军力远超当年的武王和赵襄主,征服天下是大势所趋,就差一个忠心的谋臣了。

5.向秦王表忠心

最后张仪向秦惠王表忠心的决绝态度就消除了惠王最后的疑惑。我们来看看张仪是怎么说的。

张仪对秦惠王说:“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纵,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纵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

翻译过来就是:“我冒死来见大王,呈上破天下合纵、灭赵亡韩,迫使楚魏称臣,联合齐燕加盟,建立霸王之业,让天下诸侯都来朝贡的策略。请大王姑且采用我的策略,假如不能一举瓦解天下的合纵,攻不下赵,灭不了韩,楚魏不称臣,齐燕不加盟,霸王之业不能建立,天下诸侯不来朝贡,那就请大王砍下我的头,在全国各地轮流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君主谋划而不尽忠的人。”

可以想见,任何一个君王听到这样如果不能破纵连横就提头来见的表态,都会认真的审视眼前的这个人,认真的考虑他所提出策略。历史大家都是知道的,秦惠王任用张仪为相国,破六国合纵,被封为武信君。

我们对比一下苏秦和张仪说秦惠王的结尾,就能很清楚的看出在秦惠王眼中两个人的差别了。

苏秦最后是这样说的:“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惑于言,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翻译过来就是:假如现在想要征服天下,夺取万乘之位,折服敌国,保护百姓,号令诸侯,非用武力不行。可是大王现在却忽略了用兵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教化百姓,还不能修明政治,常常被一些诡辩之士的言论所迷惑,又被一些游说之人所左右而误信各种不当的外交策略。这样下去,大王一定不能实现连横的愿望。”

在秦惠王的视角看来,苏秦是要自己懂用兵、懂教化百姓、修明政治、不被人迷惑,这样才能实现连横的策略。这些都是秦惠王的工作,是不需要苏秦来指手画脚的。其实惠王在前面就用“羽毛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来暗示苏秦学识不够,书本理论多,但实际经验不足,不是自己想要的人才。

反观秦惠王眼中的张仪,对秦国做了深入的研究,对秦国面临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找到了改变局面的破局点,提出了自己的应对计划策略,并立下军令状,如果自己不能破合纵实现连横就提头来见。

在张仪的表述中秦国历代君王都功绩卓著,问题出在穰侯的工作不力,如果让我来做这份工作,一定会让秦国实现连横,成就霸业。

《战国策》里的《苏秦始将连横》和《张仪说秦王》两篇,可以说是说词的经典范文,可以总结出成功游说的要点,避免犯失败游说的缺点。总的来说,要想成功的打动你的游说对象,除了能说会道以外,还要有真才实学,要深入研究对方的实际情况和关切点,尤其是对方短期内最想实现的目标,然后再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要让对方相信你能够实现提出的策略。

虽然苏秦游说秦惠王是失败的,但毕竟是鬼谷子的高徒,马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准提高方向,当他再次出山游说,就能够轻易的把话说到各国君王的心坎上去,从而让他挂六国相印,实现合纵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