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13章 第三站苏秦游说韩宣王合纵

书名:苏秦信中的战国博弈本章字数:2024

燕国和赵国都已经被苏秦说服愿意参加合纵联盟,并都大力资助苏秦去说服其他诸侯国一同合纵抗秦。有了这么好的开局,合纵成功的希望就能看到了。接下来,在齐国、楚国、韩国、魏国四个诸侯国里选择哪一个作为突破口呢?

这又是一次很重要的选择,因为在山东六国里面已经有燕赵两个国家参加合纵了,只需要再说服一个国家参加合纵,那么就意味着六国里有一半的国家参加合纵了。如此一来,剩下的没有参加合纵的国家会担心,如果不参加合纵联盟也许会面临被其他参加联盟国家孤立甚至针对的危险,其他国家打秦国打不过,联合起来打其余的任何哪个国家,那个国家都是无法承受的。或者说,苏秦接下来要去的国家,既是去拉拢他加入合纵,又是去威胁他,如果不加入,就会被孤立,甚至被瓜分灭国。

在齐、楚、韩、魏四个诸侯国中,最容易产生这种担心的就是韩国了。

当赵、魏、韩三国分晋以后,韩国就是三个国家中最小最弱的,最强的时候也就比燕国强点,大多数时候都是六国中最弱的国家。但他又处在最西边和秦国接壤,并占有一块战略要地-上党。在前面苏秦游说赵肃侯合纵时就点出了:秦国欲吞天下的出发点就是要先占据上党。所以面临秦国的压力最大的是韩国,最怕被孤立的也是韩国。

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目前肯定还是处于观望状态,会看形势的发展来决定是否参加合纵。

魏国和韩国差不多的状态,但魏国比韩国要强大的多,先韩国后魏国会是更明智的选择。

不管怎样,苏秦把建立合纵联盟的第三站选定为韩国。

《战国策》里的《苏秦为赵合从说韩王》是这样记载的:

苏秦为赵国合纵之事游说韩宣王说:“韩国北有巩、洛、成皋那样坚固的边城,西有宜阳、常阪那样险要的关塞,东有宛、穰、洧(wei)水等,南有陉(xing)山,土地方圆两千多里,有带甲精兵几十万。天下最厉害的强弓劲弩都是出产自韩国,溪子、少府、时力、距黍等天下名弓,都能射到六百步以外。韩军如果超足而射,可以连射百发不止,且可以百步穿杨,远处的人可以射中他的胸口,近一点的人就直接射中心窝。

韩军的剑和戟都是冥山、棠溪、墨阳、合伯等地出产的。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等天下名剑,都能陆断牛马、水击燕雀,挡路的敌人都会被拦腰斩断。至于说铁甲、盾牌、皮靴、铁盔、铁护臂、皮护膀、系盾绳,韩国无不具备。凭借身披坚甲、手持强弓和利剑的韩军,作战时以一敌百,根本不在话下。”

苏秦先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形容韩军的强大,为后面的有这么强大的军队却要臣服于秦国的转折作铺垫。今天我们会觉得苏秦这不是在忽悠韩宣王嘛,这么夸张的马屁,韩宣王都会信吗?呵呵,这就是苏秦苦修一年《阴符》的成果展示,游说君王就要说君王想听的话,而不是普通人认为的大实话。

你想想,在君王的身边每天有多少阿谀奉承的人呀,每天他要听多少拍马屁的奉承话呀。接受别人的赞美之词,对韩宣王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所以通过开头的这一段夸张的夸张的赞美之词,可以看出苏秦对韩宣王的性格和心理是做了充分的研究的,有针对性的准备了这一套说词。

接下来,我们看看苏秦是怎样进行转折的。

苏秦接着就说:“凭借强大勇猛的韩军和大王的贤明治理,韩国竟然要向西去事奉秦国,自称为东方的藩臣,替秦王修筑行宫,接受秦制的冠带,春秋还要供奉祭品,自缚臂膀去臣服秦国。使国家受到侮辱,使韩国的社稷被天下人耻笑,没有比这更过分的了。所以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这件事情。”

“大王如果要去侍奉秦国,秦国必定会要求得到宜阳和成皋。如果今年把二城割让给秦国,明年秦国必然又会提出割地的要求。如果继续割地给秦国,那么韩国很快就将无地可割。如果不割地给秦国,那么前面的地就白割了,而且还要不断的遭受秦国的侵害。”

“要知道,大王的地有割尽的时候,而秦国的索取却是没有止境的。”

“用有尽的土地去应付无尽的索取,这就是所谓自己去购买怨恨和灾祸,连一仗都还没打,但土地却快割光了。”

“臣知道有句俗语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现在大王竟然拱手西去臣事秦国,这和作牛后有什么差别吗?”

“所以凭大王的贤能,有拥有勇猛的韩国精兵,却要蒙上作牛后的丑名,我真为大王感到羞愧呀。”

韩宣王听了这话以后,当时就气的变了脸色,挥起胳膊按住宝剑,仰天高呼:“寡人就是死了,也绝不会去侍奉秦国,如今先生把赵王的尊意告诉寡人,韩国会全力支持合纵联盟。”

前面夸的有多猛,这后面贬的就有多狠,苏秦可真是厉害。这一段很短,只有两百字多一点,却留下了多句流传后世的明言。

“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

“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货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这些话现在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和一味退让的人。可见当时苏秦的说话功夫之深,说的越短,语言的穿透力越强,震撼听者的灵魂,让听者不由自主的赞同苏秦的主张。

这篇说词不长,却是说词的经典,酣畅淋漓,没有一句废话,多加揣摩,必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