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14章 第四站苏秦游说魏惠王

书名:苏秦信中的战国博弈本章字数:2414

现在,苏秦的合纵策略已经得到了燕文公、赵肃侯和韩宣王的支持,合纵联盟已经初现雏形。苏秦会带着燕、赵、韩三国赠送给他的豪华车马和仪仗去游说剩下的魏国、楚国和齐国。

与其说他这样去游说魏、楚、齐三国参加合纵联盟,不如说是去威逼利诱三个国家参加合纵联盟,差不多就是直白的告诉三国,你们没得选,必须参加合纵联盟,否则会很惨的。

所以,我们来看《战国策》里的《苏子为赵合纵说魏王》里记载的苏秦的说词,格式套用了《苏秦为赵合从说韩王》的格式,先夸魏国的强大,然后贬低魏王事秦的后果,最后邀约魏王合纵抗秦。这篇说词的感染力和说韩王那篇的感染力相比就要差不少,但魏王仍然爽快的就答应了合纵联盟的事。

苏秦心里很清楚,在听说燕、赵、韩三国都加入合纵联盟后,魏国对加入合纵联盟是没有抵抗力的,会是巴不得快点加入的心态。所以苏秦的第四站肯定是选择魏国。在拿下魏国后,苏秦会去游说楚国,因为楚国和秦国接壤,也会同意加入合纵联盟的。待五国都加入联盟后,最后去威逼和秦国不接壤,被秦国采取远交策略的齐国,大势所趋,齐国也只有加入合纵联盟。至此,合纵联盟就建成了。

让我们来看看苏秦怎样游说魏王的。

苏秦对魏王说:“大王的国土,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郪;东有淮水、颖水、沂(yi)水、外黄、煮枣、海盐、无疏;西有长城为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表面上看起来小,但田舍房屋到处都是,甚至连放牧牛马的地方都没有。人口之众,车马之多日夜往来不停,简直和三军之众差不多。”

“臣私下估计,大王的国家论强大不亚于楚国。然而连横派的那些人却一再劝说大王去结交虎狼一般凶残的秦国,和秦国一起侵略天下诸侯。但是真到了国难当头的时候,连横派的那些人都不会站出来为国家尽力的。他们仰仗强秦的势力,对内胁迫自己的君王,真是罪不可赦。”

“况且,魏国是天下的强国,而大王是天下的贤王,如今竟想去西面事奉秦国,做他的东方藩国,为秦王建筑宫殿,接受秦王所赐的冠带,帮助秦国举行春秋祭礼,臣在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愧。”

“臣听说,越王勾践率领三千拼凑的士兵,经过干遂一战而生擒吴王夫差。周武王也是率领三千将士和三百辆战车,经过牧野一战而杀死纣王。勾践和武王的获胜难道是靠他们的士兵多吗?其实他们靠的是势不可挡的威势。”

“臣听说大王的兵力有,勇武刚毅之士有二十万,年轻武士有二十万,奋死拼杀的有二十万,做杂务的有二十万,战车有六百辆,战马有五千匹,这些兵力远远超过了越王勾践和武王当时拥有的兵力。现在反而被群臣胁迫准备去事奉秦国。”

“假如大王去事奉秦国,那必然要先割地给秦国,还要把您的儿子送到秦国去做人质,把贵重的宝物和美人拿去送给秦王,还没等到用兵国家就已经衰败了。”

“凡是主张事奉秦国的,都是奸臣而不是忠臣。他们作为臣子,割自己君主的土地去讨好其他的国家;窃取一时的功劳,而不顾以后无穷的祸患;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倚仗外面强秦的威势来胁迫自己的君王割地事秦,这样的情形,请大王务必慎重思虑。”

“《周书》上说:‘藤蔓在细小的时候不把它掐断,等它铺成一大片以后就难以铲除了;大树不在它还是嫩芽的时候掐掉,等他长成大树的时候就要用斧头来砍了。’假如事先没有进行周密的考虑,后面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到那时候就真的该怎么办才好了。”

“如果大王真的能够采纳臣的策略,参加韩、赵、魏、燕、齐、楚六国组成的合纵联盟,同心协力共抗秦国,那么以后就再也不怕强秦的侵略了。所以敝国的君王才派臣来献上愚计,奉上大家商讨的盟约,等候大王的决定。”

魏惠王说:“寡人才疏学浅,从来没有听过这样英明的教导。现在主君把赵王的旨意告诉寡人,那寡人愿意率领全国臣民参加合纵之盟。”

苏秦合纵策略的第四站又成功的让魏国加入了合纵联盟。但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这篇说词本身,而是要关注苏秦去游说魏王前所创造出来的势,包括国际形势和已经加在苏秦身上的威势。说词只是对这种势的利用,在这篇说词中就是用势来压魏王参加合纵。

我们可以看到苏秦在游说燕国时夸燕国是“天府之国”;在游说赵国时是先向赵王表忠心,然后再用割地等候的利益引诱赵王;在游说韩国的时候也说韩国是:“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但在游说比韩国的国土更大、兵力更强的魏国时,苏秦却说魏国是:“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这话外之意就是魏国是个方圆千里的小国,由于国土小,所以田舍房屋挨着建,密的连放牛牧马的地方都没有了,虽然后面夸魏国:“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这里看似说魏国繁华,其实还是在说魏国小,最后夸了一下魏国的实力应该不在楚国之下都是加了前提的,是“臣窃料之”,就是说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其他人不一定会这样看。今天看来就是忽悠魏王开心的。

再看苏秦举的历史事例其实根本不适用于魏国所面临的局面。苏秦这样说的:“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擒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我们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国内军民同仇敌忾,而吴王夫差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再抓住吴国内空虚的时候一举灭了吴国。武王灭纣时,商纣王因为暴虐无道已尽失天下人心,而周武王已经得到天下人心和各诸侯国的拥戴,是天下诸侯都带兵到牧野和武王一起战胜了纣王,而不是武王独自就打赢了牧野之战。而魏国的情形是既没有越王勾践那样的励精图治、军民同心,也没有武王那样的天下归心,却想去做和他们一样的事情,那怎么可能呢。苏秦却告诉魏王:“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就是说魏王你的实力比当时的越王勾践和周武王强多了,可以成就更大的功业。

所以,我们从说词的角度看,苏秦这篇说词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我们要看到的是携势而说,他更多的是带着不可阻挡的合纵大势来威逼魏王,所以这样简单的游说一下,魏王就同意合纵了。

这是造势后的结果。把造势和游说结合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