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金人撤离

书名:测试11本章字数:2493

李纲重新得势,宋钦宗的心情却是无可奈何。这是北宋建政以来第一次民间将权力从皇帝和大臣手中抽走,由民众决定谁来做官。皇帝此时已经完全放弃了抵抗,只想表现得软一点,将金人哄走,却又不得不任命一批主战派的大臣上台。

他的矛盾心情,在给斡离不的书信中反映得淋漓尽致。由于金国索要李邦彦和吴敏两人之一,皇帝二月初六回信时顺便发了牢骚,他说,昨天城中数万军民闹事,痛骂宰执,杀了好几个宦官。许多宰执都离职了,太宰李邦彦请求退休,门下侍郎赵野请假不来上班了,中书侍郎王孝迪、左丞蔡懋都已经被罢免了执政的职位,枢密李纲贬到了大名府(这里他撒谎了)。现在大半官员都缺位,宰执之中只剩下枢密吴敏、新任左丞耿南仲、新任枢密宇文虚中,以及李棁四人还在任了。

一个皇帝对敌军将领承认民变,并将高官的任免和盘托出,这也可以看作宋钦宗一种别样的牢骚,表明这并非是他所愿,也表明他已经无计可施,请敌人原谅。

关于斡离不要求将宋钦宗的亲叔叔越王当作抵押品,宋钦宗表示这有违情理。他恳请用自己的同母弟弟肃王将康王替换回来。康王和皇帝虽然同父,却并非同母所生。肃王作为同母兄弟,显然与皇帝关系更加密切。但皇帝希望,肃王只送金军渡过黄河,一旦过河安全了,金军就遵守约定将他放回。

至此,金军的所有战略目的都已经达到,割让三镇的诏书和地图、大量的犒军钱,以及安全的回军通道。李纲和种师道虽然复职,却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但又不能否定,主战派的威慑是金军退军的必要条件。姚平仲劫营虽然以失败告终,却加速了金军的撤离。之前的斡离不仍然慢条斯理地与北宋谈着条件,时不时免一点赔偿金作为恩惠。但劫营之后,斡离不已经不再纠缠于赔偿金了,北宋也没有交付给他更多的钱。二月份,斡离不最关注的是怎么安全地回去,因此人质问题成了最主要的谈判点。

姚平仲劫营八天后的二月初八,金军开始撤回。由于担心大军的安危,金军的撤离非常迅速,初八当日,斡离不写文书告别宋钦宗,二月初九便将康王送回,二月初十就已经拔营离开。原本以为他们在渡过黄河时会遇到困难,但金军早已做了准备——架好了浮桥,一天之内就渡河完毕了。

金军的离开也将宋军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矛盾最大程度激化。在主和派看来,金军离开是他们充分斡旋的结果,也是一场重大的外交胜利,如果不是主和派坚持和平方针,也许汴京城就会血流成河,如果不是主战派从中作梗,事情还会顺利得多。

但在主战派看来,各地勤王军队已经二十多万人,这些军队只有少数人参与了一点点抗金作战,其余的人虽然满怀热情,却还没有动手,就听说皇帝选择了和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认为,仅仅因为姚平仲的一次小小的失利,就彻底放弃武力解决,的确是太窝囊了。

持这种观点的不仅仅是李纲,还包括许多其他的人。比如,在燕京被俘的沈琯被金人放回之后,在二月初十见到李纲,立刻提出建议。由于他在金军大营里待过,对金军的实力知根知底,他说,金军不过只有五万人(比李纲预计的还低),能打仗的只有万把人,其中二太子斡离不营只有两千骑兵,郭药师的常胜军有三千骑兵,诸营的步兵也只有三万多人。这些人还并没有都过河,只有一多半的人在河南地区。总体上金军与宋军相差悬殊,完全应该立刻袭击金军。

李纲接纳了沈琯的提议,向皇帝报告。与此同时,种师道也要求在金军渡河的时候发动袭击。但他们的建议都被主和派给挡了回来。

李纲还不甘心,又拐弯抹角提出了另一个建议:在北宋初期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时,辽国侵入北宋的领土,虽然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但在辽军离开时,北宋仍然用大部队“护送”他们离境。在宋军的护送下,辽军走得特别快,也没有办法进行掠夺。李纲提出应该按照澶渊之盟时期的规矩,派大军将金军护送出境。这次他的提议终于得到了答复。

李纲得到了皇帝的许可令,立刻派兵十余万,分数路出击,他下的命令不是防御性的,而是进攻性的,只要各路将帅找到时机,就毫不犹豫地进攻金军。宋军急不可待地行动了,他们在邢州和洺州之间追上了敌人,双方相差只有二十余里。

就在宋军摩拳擦掌准备扑向敌人时,事情突然又出现了变化。原来,金军的西路军有消息了。

粘罕率领的西路军在前期势同破竹,但到了太原就被张孝纯阻挡住了,迟迟不能南下,使得金军的钳形攻势难以形成,只有东路军到了汴京城下,西路军一直无法配合。但到了正月十九,一位义胜军的首领刘嗣初却投降了金军,帮助金军夺取了太原以南的平阳府。粘罕决定绕过太原,先向南进军,攻陷了威胜军,控制了重要关口南北关,进军并攻克了位于上党高原的隆德府,最后围攻了曾经发生过著名的长平之战的高平。一旦高平失陷,粘罕就可以冲过天井关关口,从山西高原下到黄河边的平原,有可能再次发动对汴京的攻击。

被吓破了胆的宋钦宗立刻下令将那些围堵东路军的宋军召回,让他们赶快想办法对付粘罕。

但事实上,宋钦宗并不用担心粘罕的进攻。由于粘罕并没有攻破太原,太原就如同在他背后的一枚钉子,只要粘罕继续孤军深入,太原就可以在后面打击他的后勤、辎重和援军,切断他的归路。

种师中还提到,其实并不用把军队召回到黄河边,而是从河北地区越过太行山,从侧翼包抄粘罕,将其包围起来进行全歼。

指挥对东路军追击的李纲也大不以为然,他认为既然东路军已经撤退,西路军就不会冒险,必然会自动撤退,根本不用管。

在众人的劝说下,宋钦宗终于决定不撤回追击东路军的宋军。但在这一来一回之间,金军已经走远了,宋军将士也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懒得继续卖命。

果然,不久之后,金军的西路军也撤退了。

皇帝任命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宣抚使,驻扎在滑州;姚古为制置使,兵援太原;种师中为制置副使,驻军河北、山西之间,援助中山、河中地区。双方的对峙线回到了燕京以南的河北地区,以及太原以北的山西地区。

到这时,金军通过这次战争得到了太原以北的所有领土,以及河北地区的燕京地区。另外,二太子斡离不通过协议在名义上得到了太原、中山、河间三府。只是撤退时,这三个府还都掌握在北宋手中。如果北宋愿意遵守协议,就必须派人去把三镇交割给金军,这也意味着金国已经深入到河北平原和山西中部。

但是,既然金军已经撤退了,宋钦宗还真的愿意交割吗?到底是遵守和约,还是放弃和约准备战争,这位年轻的皇帝该怎么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