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回銮
金军虽然撤离,却给宋钦宗留下了三个问题。其中两个和人相关,一个和地相关。
和人相关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人质的肃王赵枢的安全问题。肃王本来是替代康王前往金军营地做人质的,按照双方约定,一旦金军退兵,就会将肃王送回。
二月十二,当金军渡黄河时,皇帝派出使臣王俅前往金军营地迎接肃王,但考虑到当时情况危险,金军并没有答应。
金军在河北地区时,皇帝第二次试图要回肃王。但由于李纲、种师道等人坚持军事打击,斡离不更不敢将肃王放回。于是,肃王就成了靖康年间第一个被金军带走的亲王,再也没有回到中原故土。
肃王最初被扣押在燕京的悯忠寺,一年后,徽、钦二帝作为俘虏也开始了屈辱的北行,肃王在燕京加入了他们,被送到了五国城。
建炎四年十月,肃王死在了五国城。
肃王北狩最大的受益者是康王。如果不是姚平仲劫营,很可能康王会作为人质被金军带走,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南宋高宗。在肃王怆然离去时,康王却接受了一系列的荣誉,就在二月初十金军退兵的当天,康王被封为太傅、静江奉宁军节度使、桂州牧兼郑州牧、康王。
肃王离开的同时,还有另一个更重量级的人物需要回来,他就是宋徽宗。
金军来到时,满怀艺术天赋的宋徽宗躲到了南方。最初的恐慌驱散后,他将扬州作为自己的驻地安定下来。太上皇一到扬州,东南方立刻乱了套,援助汴京的勤王军大都来自西部,东南部的军队没有一支到达,其原因在于太上皇在扬州断掉了与首都的联系,截留了通往首都的租税,并阻止了东南的勤王之师。他的做派并不像一个退位的皇帝,竟有将北宋政权一分为二之势。
既然金军走了,按道理,他应该回来。但对宋徽宗来说却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他的儿子到底会怎样对待他?
在历史上,太上皇都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北魏时期献文帝拓跋弘(年仅十七岁)被文成文明太后逼迫退位,将皇位让给了他儿子元宏(孝文帝)。但由于年轻的太上皇不肯完全放弃权力,最后被太后毒杀了。唐太宗逼迫父亲唐高祖退位,因为他杀死了哥哥和弟弟,成了不二的接班人。唐高祖郁郁退位,度过了九年的孤独光景,但至少还是个善终。唐玄宗与宋徽宗的情况最像,都是在大敌当前时逃跑,将御敌的责任留给了儿子,唐玄宗退位后也脱离了社会中心,变成了寂寞老人。
宋徽宗意识到,回到首都汴京,等待他的一定不是鲜花和赞美,而是耻辱的指指点点和冷嘲热讽。他在是否回汴京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但他一天不回汴京,宋朝的权力中枢就会紊乱一天。首先,太上皇身边还跟着童贯、蔡京等大臣,如果太上皇不回来,皇帝甚至担心他会被这群人挟持在南方另立中央,北宋分裂成南北两部分。
其次,太上皇本人也不想回来,而是想到西京洛阳去,在那儿不受儿子的管制,可以继续自由自在,这也意味着北宋将分裂成东西两部分。
再次,哪怕太上皇回去,如果他不肯安分守己当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头儿,总在背后对儿子的决策指指点点,那么北宋的朝廷同样是分裂的。
如何解决太上皇的问题,成了皇帝和大臣们关注的焦点。按照开封府尹聂昌的看法,不如带兵去把太上皇周围的奸臣都处理掉,太上皇就不能不回来了,这等于是强迫他回来。聂昌的提议被李纲阻止了。
李纲认为,给足太上皇面子,同时劝说他放弃权力,才是最优选项。于是,在北宋最需要加强防卫以免金人再来之时,作为主战派的李纲却首先被派去解决太上皇的问题。
李纲在与太上皇的商议中,提出让太上皇让出大内禁中,毕竟他已经不是皇帝,禁中是给现任皇帝居住的。但皇帝将皇家园林撷景园改为宁德宫,请太上皇居住。
为了让太上皇感到受尊重,皇帝还要时时请安,并允许太上皇和太后在必要的时候进入大内。
太上皇在李纲的劝说下,终于回到了京城,这让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北宋的朝政不会走向分裂,而是统一在年轻的皇帝手中。人们有理由期待皇帝能够励精图治,重振宋朝的威望。
太上皇回銮后,对宠臣的清理也到了最后阶段。如果要让太上皇彻底交出权力,必须将蔡京、童贯等太上皇的身边人都处理干净。只有太上皇失去了这个圈子,才真正失去对政治的干预能力。
太上皇的宠臣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满足宋徽宗私欲和财政需要的能臣,比如蔡京在筹措帝国财政方面用尽了全力,而朱勔则负责替宋徽宗运送花石纲;第二类是那些倡导联合金国打击辽国的人,比如童贯一直是主战派,却由于打不了仗,变成了赎买派,也就是用金钱换取金军帮助,这一派人可以称为变质了的主战派。
在前期的运动中,失势的官员都已经被清理了,比如王黼、梁师成等人;但跟随宋徽宗去往南方的宠臣群体,包括蔡京、童贯、朱勔等人还没有清理,这次就轮到了他们。蔡京、童贯、朱勔都是在这时被处理掉的,他们或者在流放时死亡,或者被杀。
在这些人中,有一个人是最冤枉的,那就是首先倡议联金攻辽的赵良嗣。
赵良嗣于三月二十七被诛杀。本质上来说,如果宋军足够强大,那么赵良嗣的计策是可以成功的,北宋能够获得燕云十六州的控制权。但由于宋军过于软弱,作为使臣的赵良嗣只好一次又一次和金人周旋,才获得了燕京。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就不会有燕京的交割。
拿到燕京之后,如果宋军加强防御,也不至于再次丢失。赵良嗣曾经希望引退,不再参与政治,可是宋徽宗不同意,他只好留下来,不想风云突变,功臣瞬间变罪人。
斡离不退兵后,赵良嗣承受了无尽的谩骂,在铲除奸臣的声浪中被赐死。他还被《宋史》写入了奸臣传,留下了无尽的骂名。近千年来,替赵良嗣说话的人不多,但也有人质疑他不仅不应该被列入奸臣传,反而应该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