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庄学四境,思想范式(2)

书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本章字数:2098

所谓顺道而行,就是以“道枢”为圆心的旋转式上升。当人类文化顺道而行完成一个圆周时,文化至境就在更高层次上抵达造化初境的上方——从道极视点俯视,文化至境就与造化初境重叠,实现文化与造化同功。这是以庄学为源泉,贯彻一切中国艺术的普遍通则:尽去雕饰,无斧凿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古典诗话、古典画论中,同类语无穷无尽。文化至境是对造化初境的超越性复归,不是面向过去的历史倒退,而是面向未来的永恒“复归”。文化至境既非返于始,也非至于终,而是《大宗师》下语精确、不可移易的“返复终始,不知端倪”。周而复始的旋转式上升,永无止境。

庄子对文化至境的正式命名,就是《逍遥游》结尾的“无何有之乡”。“无何有”三字千古无解,其实是“至知无知”的变文转辞。造化初境是“无”之境。文化小境、文化大境是“有”之境。文化至境的前件“至知”,也是“有”之境;然而文化至境的后件“无知”,却是从“有”之境向“无”之境的超越性复归,并非造化初境的自在之“无”,而是超越自矜之“有”的自觉之“无”,《齐物论》谓之“寓诸无”。致无一切自矜之“有”以后,文化至境遂成“无何有之乡”。

庄学四境,也可简化为“无有致无”三境。《外篇·天下》开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意思是说:道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均自矜其“有”,从而把本门拥“有”的学说拔高到“不可加”的至高之境。然而文化至境不可能是“有”之境,只可能是“致无”之境。因为除了“道”,“道”所生“万物”皆属“德”——得之于“道”,“道”分施其部分于天地万物。人类是“道”所生“万物”之一,因此一切形而下层面的文化现象和形而上层面的文化名相均属“德”。顺道文化是真“德”,悖道文化是伪“德”,但是无论真“德”伪“德”,都不能拔高为“道”。“致无”之境也不能与“道”等同,而是无限趋近于“道”。

一切文化竞争,均在“有”境之中争“大”论“小”。争“大”论“小”原本有其合理性,即不执成心、不计私利地客观探讨谁相对更具真理性,也就是谁相对更近于道。一旦发现己有所非,便无条件服从真理,哪怕有损一己私利。若是争“大”论“小”时坚执成心,乃至欲谋私利,把所持真“德”伪“德”拔高为“道”,把相对真理夸大为绝对真理,就是对“道”的背叛和亵渎。儒墨诸子陷溺伪道俗见,而又各执门派成心,“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最后儒家借助庙堂权力剿灭了墨家、名家和道家激进派杨朱之学。唯有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的庄子幸免毒手。一切文化竞争,借助庙堂权力一方必定更为悖道,永无例外。

科学是“道”被人类知性认知而且得到实证的通用部分,是“文明”的核心。哲学是“道”被民族悟性认知而且得到认同的独特部分,是“文化”的灵魂。形而下层面的文化现象,其“小大之辨”的正确答案,必定合乎通用科学。形而上层面的文化名相,其“小大之辨”的正确答案,必定合乎作为民族文化灵魂的独特哲学。

只有合乎独特哲学之思想范式的文化形态,才会在受历史条件限制的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特质。因此一个民族选择怎样的独特哲学,按照怎样的独特思想范式建构其文化,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形态、特质和标高。幸运的是,古典中国的江湖顺道文化选择了庄学作为范式。然而不幸的是,古典中国的庙堂悖道文化选择了儒学作为范式。由于儒学得到专制庙堂力挺,所以与其长期博弈的庄学,表面上始终处于下风,尽管实际情形正好相反。

顺道文化必定合乎已知科学,但又必然超出已知科学,其超出已知科学的部分,未必能得到同一时代的已知科学支持,但必然能得到未来时代业已发展了的科学之支持。引导“文化”的独特哲学,就这样与引导“文明”的通用科学携起手来。哲学悟性与科学知性,由此成为人类理性的双轮,“以神为马”地驶向造化与文化同功的通衢大“道”,但是永远不可能抵达终点,因为“无极之外复无极”。未来已来之后,复有无尽未来。

庄子深知,业经“文化”的人类永不可能简单退回“造化初境”,为了强调“文化至境”是对“造化初境”的超越性复归,在表述文化至境时常常晦藏“至知无知”之前件“至知”,而仅仅表述为后件“无知”。由于造化初境与晦藏前件的文化至境名相全同,而庄子又不断强调对“造化初境”的“复归”,因此许多未窥庄学四境者不明白“复归”的超越性,误以为庄子主张简单退回造化初境“浑沌”。这一源于郭注义理的根本误解,导致郭象版《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形态及其特质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只能记在文化罪犯郭象头上,不能算在文化宗师庄子头上。

建构、解构并举的庄学四境,在作为文化源头的轴心时代,一举完成了古典中国之顺道文化的建构范式。其强大的建构功能,使后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在形态及其特质方面,呈现出迥异于其他民族的奇妙品质。两千余年来,古典中国之顺道文化的建构与创获,无不与《庄子》息息相关。然而庄学四境的强大解构功能,对后轴心时代中国悖道文化的实际解构作用,却因儒生郭象及其追随者的篡改反注而被极度削弱,以致对古典中国之悖道文化的解构至今尚未彻底完成。破解庄学四境,彰显庄学奥义,必将有助于彻底解构悖道文化,使中国文化再次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