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真人章:真人真知,登假于道(2)

书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本章字数:2002

今译

古之真人,安寝不梦,觉醒无忧;吃饭不辨香甜,气息深沉绵长。真人的气息直达脚踵,众人的气息仅及咽喉。屈服于人道外境的众人,咽喉出言如同呕吐。身形嗜欲很深的众人,德心天机很浅。

次节“天机”卮言。阐明真人为何能达天道真谛,众人为何未达天道真谛。奥义藏于“真人之息以踵”及“屈服”。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以直观易解的身形之“梦觉”,隐喻难以直观的德心之“梦觉”,前射《齐物论》“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小觉即认知外物的俗谛之知,大觉即认知天道的真谛之知。达至真谛者“其寝不梦”,即不妄求外物;达至真谛者“其觉无忧”,即不忧虑外境。不妄求外物、不忧虑外境的真人固然少梦无忧、寝安食甘,然而庄文以身喻心,而非单纯言身。旧庄学坐实为言身,未窥奥义。

“其食不甘”,与老聃“甘其食”字面义相反,深层义相成,而庄义又深于老义:没有尝过美食,甘其粗食甚易;业已尝过美食,不甘美食甚难。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申论“其息深深”,并且引入“众人”对比:真人身心贯通,真气绵长,气息自顶至踵;众人身心分裂,真气短促,气息自口及喉。旧庄学谬解“真人之息以踵”为真人用脚踵呼吸,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真人”谬解为“仙人”,与“其息深深”牴牾。自顶至踵方为深,自踵而入何深之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申论“众人之息以喉”。“嗌”训噎,“哇”训吐;“嗌言若哇”,即吞吞吐吐的“所言未定”。“嗜欲”言身形,“天机”言德心。句谓:屈服于伪道俗见者,必定知行分离,口不应心,其言吞吞吐吐,如同呕吐秽物;身形嗜欲若深,德心天机必浅。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晦藏省略“其嗜欲浅者,其天机深”。“天机”是《逍遥游》“天池”之变文,物德厚薄、天池小大、天机深浅,异名同实。两句小结真谛层面的真人、众人之异:众人屈服于伪道而未达真谛,是因为身形之嗜欲深,德心之天机浅;真人不屈服于伪道而达至真谛,是因为身形之嗜欲浅,德心之天机深。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今译

古之真人,不知贪生,不知怕死;出道而生不感欢欣,入道而死不予抗拒;自逍己德往归彼道,自逍己德新生重来。不忘生命受始于何处,不求生命终结于何时;禀受生命而喜悦,丧忘生命而复归,这叫做不以心知减损天道;不以人道助长天道,这就叫真人。如此之人,德心丧忘,面容寂静,额头向天;凄清如秋与物同悲,温暖如春与物同乐,喜怒哀乐通达四季,与万物相宜,而不知其极限。

末节“道极”卮言,阐明真人因应外境的俗谛六义。奥义藏于“莫知其极”。

论毕真人达至真谛而众人未达真谛,进而申论真人达至俗谛而众人未达俗谛。但先插入真人之生死观,因为生死观是真人达至俗谛的基石。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前射《齐物论》“死生无变于己”、《德充符》“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出”即生,“入”即死;承自老聃“出生入死”。真人对出生不欣悦,对死亡不抗拒。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往来”与上文“出入”逆序,揭破“其入不拒”的理由:“出”而“来”并非终极之生,尚有“入”而“往”之物化死亡;“入”而“往”也非终极之死,尚有“出”而重“来”之物化新生。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生命“所始”,《齐物论》谓之“所萌”;生命“所终”,《齐物论》谓之“所归”。真人不忘记生命所始所萌,也不逃避生命所终所归,只愿“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真人禀受生命,不因“我执”而欣悦,然而深喜自己萌生于道;真人物化而死,丧忘此“我”之得失,然而深喜自己复归于道。这叫做不以文化成心损害造化天道。

“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不妄求以文化人道助长造化天道,才配称为真人。真人“不以人助天”,就是“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反而受益,常常终其天年;众人“以人助天”,就是不因自然而常益生,反而受损,往往不终天年。

论毕真人之生死观,再续“若然者”以下六句,是为真人因应外境的俗谛六义。

俗谛一,“其心忘”。真人丧忘人道,然而不忘天道。

俗谛二,“其容寂”。真人无所亲疏,神态淡然寂寞。

俗谛三,“其颡頯”;即额高,引申为昂首向天。真人仰望天道,鄙视人道。

俗谛四,“凄然似秋”。真人面对伪道俗见,心情凄然如秋。

俗谛五,“煖然似春”。真人面对天地万物,心情和豫如春。

俗谛六,“喜怒通四时”。真人喜怒皆当,如同四季循环。

末句“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小结:“与物有宜”是为行俗谛之域,因应外境的“乘物”;“莫知其极”是为知真谛之境,顺应天道的“游心”。真人只能信仰天道,游心于道,然而不知何处是天道之极。此即致无其知、知其无知的“至知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