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达生(1)

书名:庄子复原本本章字数:2851

题解

《达生》被后于魏牟的《吕览》、《荀子》,先于刘安的《韩诗外传》钞引,必在魏牟版外篇。刘安版、郭象版仍在外篇。

本书把魏牟版、刘安版、郭象版外篇《达生》2417字,复原于魏牟版外篇第三。校正郭象篡改和历代讹误:补脱文75字,删衍文4字,订讹文19字,厘正误倒2处。

《达生》重要性仅次于《山木》,在魏牟版外篇中,当居《山木》之后。文风内敛含蓄,意旨支离隐晦,撰者当为庄子弟子蔺且。王夫之曰:“此篇于诸外篇中尤为深至,其于内篇之说,独得其要归。虽杂引博喻,而语脉自相贯通;且其文词沉遂,足达微言;虽或不出于庄子之手,要得庄子之真者所述也。”

蔺撰《达生》,可分十三章。二章卮言,十一章寓言。篇旨是抉发《养生主》、《德充符》之“葆德”奥义,兼及内七篇其他要义。

第一卮言章,阐明义理。继以寓言十章,展开义理。再以第十二卮言章,总结义理。最后第十三终篇章,以吊诡之言荡开。

孔子三章,仿拟内七篇“孔子改宗”范式。第三章,承蜩丈人以庄学俗谛教诲实际孔子改宗。第四章,改宗天道的真际孔子充当庄学代言人,教诲颜回改宗。第九章,吕梁丈夫以庄学真谛教诲实际孔子改宗。——郭象删去至关重要的第三章丈人斥孔二十四字,是旧皆未明《达生》精义、通篇结构的重要原因。

第十三终篇章之“孙休”是孔子之化身,点破“天刑之,安可解”的实际孔子不可能改宗,“孔子改宗”仅是内七篇之寓言。

第八鸡之四境章,譬解、抉发庄学四境。第十二至适忘适章,譬解、抉发庄学至境。为本篇精华所在。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得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事。弃事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返以相天。

今译

达至人生实情的人,不致力于人生之不可为;达至天命实情的人,不致力于天命之无奈何。养身必先依赖外物,外物有余而不得养身者有之;全生必先不离身形,身形不离而德心死亡者有之。生命之来不能拒绝,生命之去不能阻止。可悲啊!举世之人以为养身足以全生,然而养身果真不足以全生,那么世事何足为呢?虽知世事不足为而仍然不能不为之人,不能免于仅仅养身。

人欲免仅养其身,不如摈弃世事。摈弃世事就没有患累,没有患累就身正心平,身正心平就顺道更新,顺道更新就近于全生。世事为何应该摈弃,而生命为何应该丧忘?因为摈弃世事就身形不劳,丧忘生命就精神不亏。身形健全、精神复朴之人,就与天道合一。天地,是万物的父母;阴阳相合就生成此物之体,阴阳离散就成为彼物之始。身形精神均不亏损,就能推移屈伸;精神复朴而又复朴,就能返归相合天道。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语汝!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形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焉得而正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忤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开人之人,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今译

列子问关尹说:“至人潜入深水不会窒息,蹈于烈火不会炽热,行于万物之上不会战栗。请问如何至于此境?”

关尹说:“这是至人对纯和元气的葆守,非关知识、巧诈、果毅、勇敢之类。坐下,我告诉你!凡是具有貌象声色的,均为道生之物,物与物怎能相去太远?至人的身形岂能优越于众人?仅是众人皆有的形色而已。万物被铸造于无形之道,而止于个体物化的终点。众人意欲养身而穷尽手段,怎能得悟正道呢?至人居处于不会过度的中道,而藏身于循环无端的道纪,游心于万物终始的天道,浑一其真性,葆养其真气,合和其真德,以此通达造化万物的天道。如此之人,天赋物德葆守完全,心神日夜没有裂隙,外物撄扰如何侵入?

“醉汉坠落马车,即使马车疾驶也摔不死。骨节与人相同,而受害与人相异,乃因心神完全。乘上马车也不知,坠落马车也不知,死生惊惧不入于他的德心之中,所以逆于外物而不畏惧。醉汉借助酒力暂时葆全心神尚且如此,何况至人顺应天道永远葆全心神呢?圣人藏身于天道,因此外物不能伤害。

“复仇之人,不折断仇人使用的宝剑;即使急躁之人,也不怨恨风吹飘落的屋瓦,因此天下平和均衡。所以没有攻战的祸乱,没有杀戮的刑罚,都是由于此道。不要开启属人的人道,而要开启属天的天道;开启天道者德心生成,开启人道者贼心生成。不厌弃于顺应天道,不疏忽于因应人道,民众庶几能够葆全真德。”

仲尼适楚,出游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二丸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之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今译

仲尼去往楚国,闲游树林之中,看见驼背丈人手持竹竿捕蝉,犹如拾物。

仲尼说:“老丈如此灵巧!莫非有道?”

丈人说:“我是有道。练习五六个月,竿头叠起两粒弹丸不坠落,就会很少失手。叠起三粒弹丸不坠落,就会十次只有一次失手;叠起五粒弹丸不坠落,就会犹如拾物。我站立身体,如同断木的树桩;我举起手臂,如同枯树的枝条;虽然天地广大,万物繁多,而我只知蝉翼。我不瞻前顾后,不被万物改变我对蝉翼的专注,怎么还会失手?”

孔子回头对弟子说:“用志不分,凝聚心神,说的就是驼背丈人吧?”

丈人说:“你这儒服之徒,又如何知晓所问之道?先修炼你能修炼的,而后再问上乘之道!”

颜渊问于仲尼曰:“回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能游者,可教也。善游者,数习而后能也。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能游者之可教也,轻水故也。善游者之数能也,忘水故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