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二 “饕餮纹”天帝的六千年演变史(1)
弁言 陶玉铜天帝,六千年一贯
百年中国考古,华夏全境的无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上古陶器和大量的上古玉器,其中包含大量的上古神像。很多学者发现:上古陶器、上古玉器的大量上古神像,都是中古铜器主体纹样的源头或雏形。这一发现,导致大量学者把中古铜器主体纹样的错误命名“饕餮纹”、“蚩尤纹”、“饕餮-兽面纹”、“兽面纹”,移用于上古陶器、上古玉器的上古神像。于是这些错误命名在把中古铜器的纹样研究引入歧途之后,又把上古陶器、上古玉器的纹样研究引入歧途。
在绪论一《“饕餮纹”天帝的两千年正名史》的基础上,绪论二《“饕餮纹”天帝的六千年演变史》,概览上古四千年陶器、玉器的“饕餮纹”天帝“前世”和夏商周两千年铜器的“饕餮纹”天帝“今生”,以观秦汉以前六千年的天帝造型演变史。
一 上古四千年:“饕餮纹”天帝的前世
夏代以前的上古四千年,仰韶伏羲族、红山黄帝族、良渚南蛮族、大汶口东夷族已有很多天帝造型,均为“饕餮纹”天帝的源头或雏形。
1.伏羲族天帝造型: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
上古伏羲族的祖地是黄河上游区域,先仰韶时代发轫于甘肃天水的大地湾文化,后来发展为甘肃青海的马家窑文化。东扩伏羲支族到达黄河中下游区域以后,又形成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东夷族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交接;南扩到达长江上中游区域以后,又形成了湖南高庙文化、四川大溪文化,与西扩南蛮支族的湖北屈家岭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交接。
上古伏羲族根据北极天象的连线,创造了至高神“北极天帝”和陶文“帝”字。
三者对华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略举其三。
其一,《山海经》记载的华夏宗教至高神“帝俊”,源于伏羲族的北极天帝造型,因为“俊”通“踆”,训“蹲”。
其二,秦汉以前六千年华夏宗教祭祀“帝俊”的万舞第一舞姿,正是模仿伏羲族“帝俊”的造型:双手曲肘上举,双腿屈膝下蹲。
其三,商代甲骨文的“帝”字,同于伏羲族的北极天象连线、北极天帝造型、陶文“帝”字。
上古伏羲族又把围绕北极帝星旋转的北斗七星拟形为次高神“北斗猪神”,因为猪的眼鼻四孔呈倒梯形,天然对应北斗七星之斗魁四星的倒梯形。所举三例伏羲族的“北斗猪神”,分别出土于伏羲祖族的甘肃天水王家阴洼遗址、东扩伏羲支族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南扩伏羲支族的湖南高庙文化遗址。
伏羲族的“北斗猪神”东传上古玉器三族,再传中古夏商周,导致上古玉器三族和中古夏商周均以“北斗猪神”为次高神。
伏羲族的天文历法和源于天文历法的宗教神话,是华夏八千年文化的总基因。伏羲族的宗教神话及其天帝造型,全面影响了上古玉器三族和中古夏商周的天帝造型。
2.黄帝族天帝造型:红山文化-石峁文化
上古黄帝族的祖地是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的西辽河流域,先仰韶时代形成了兴隆洼文化,仰韶时代发展为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时代发展为小河沿文化,一般统称为“红山文化”。夏代时期,发展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成为商代黄帝族开国之前的先商文化。
西扩黄帝支族在仰韶中晚期到达内蒙古中部的包头周边,发展为海生不浪文化、阿善文化;在龙山晚期到达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周边,发展为朱开沟文化;又从朱开沟区域南下,到达陕西北部的河套地区,发展为龙山晚期的石峁文化,成为夏代黄帝族开国之前的先夏文化。
以下分述上古黄帝族东西两支的天帝造型。
其一,红山黄帝祖族的天帝造型。
红山黄帝祖族的天帝造型,分为早期、晚期两大系统。
红山黄帝祖族的早期天帝,源于拟形四季北斗围绕北极帝星旋转的“玄垣”,旧称“勾云形器”。“玄垣”首先拟形为“玄鼋”,所以周代黄帝族自称“我姬氏出自天鼋”;然后神格化为北极天帝“轩辕”,即红山黄帝祖族的早期天帝,所以夏商周黄帝族均以“轩辕黄帝”为神话始祖。
红山黄帝祖族的晚期天帝,变成了人格化天帝,初形双腿直立,后来受到伏羲族天帝“帝俊”的影响,变成了双腿下蹲的蹲式天帝。
红山黄帝祖族的北斗之神,也与伏羲族一样拟形为猪。
其二,石峁黄帝支族的天帝造型。
龙山晚期陕北石峁文化的先夏黄帝族,全面继承了红山黄帝祖族的早期天帝和晚期天帝,又有进一步发展。
红山黄帝祖族的勾云形天帝完整式,被石峁文化的先夏黄帝族发展为横式天帝完整式:中间是羊角帝面,左右是卷尾两龙。卷尾两龙均为侧面,龙首或者冲外,或者冲内。这是目前考古所见《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的最早实例,实为“天帝乘龙巡天图”。其天文内涵是:以苍龙七宿为代表的二十八宿,围绕北极帝星旋转。
红山黄帝祖族的勾云形天帝简化式,被石峁文化的先夏黄帝族发展为横式天帝简化式:仅存中间的羊角帝面,省略左右的卷尾两龙。
石峁先夏黄帝族的横式天帝完整式、简化式,奠定了夏商周“饕餮纹”天帝的基本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