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客有灵应识我——说温飞卿(1)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是中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文献学著作。其著录《花间集》则曰:
《花间集》十卷,蜀欧阳炯作序,称卫尉少卿字宏基者所集,未详何人。其词自温飞卿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此近世倚声填词之祖也。诗至晚唐五季,气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长短句独精巧高丽,后世莫及,此事之不可晓者。放翁陆务观之言云尔。
今天我们知道,《花间集》的撰集者“卫尉少卿字宏基”,他的名字叫作赵崇祚。“放翁陆务观”就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他评价晚唐五代的词作“精巧高丽,后世莫及”,与我的感觉一致。
花间词的风格,我用两个字概括:沉艳。读花间词,总能感觉到一股沉着浓挚之气流行其中,词的外在色貌如花,内里却骨重神寒。
花间词中的第一位作者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人,他的绮艳秾丽的词风,仿佛一位明艳无匹的贵妇人,凝妆端坐,她不会有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索,她不会去关心全人类的命运,然而她的眉宇间,总透露出一种真挚之情,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寂寞。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他的祖上温彦博,曾经做到尚书右仆射的大官,是唐太宗贞观初年的名宰相之一。飞卿生于太原,《唐才子传》说:“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爨桐”与“柯亭”,都是关于东汉蔡邕的典故。《后汉书·蔡邕列传》里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柯亭本是绍兴的一座驿亭,一名千秋亭,又名高迁亭。《后汉书·蔡邕列传》注:“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东间第十六竹椽可为笛。’取用,果有异声。”后世即以“柯亭”为良笛之美称。《唐才子传》记载飞卿的话,是说他天生乐感敏锐,随便什么乐器,上手即能奏出曼妙的乐章。《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引《容台集》评价他的书法,“似平原书而遒媚有态,米元章从此入门”。飞卿的骈文在当时负有盛名,与李商隐、段成式一样,都追求辞藻上的秾丽华美,当时人把他们的文风称作“三十六体”,因为这三个人,依照行第来说,都排行十六。飞卿的诗,多侧艳之作,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他非常精于属对,像“红妆万户镜中春,碧树一声天下晓”、“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都深得对仗的阴开阳阖、相济相生之妙。这种功夫,正是从他善于写骈文而来。而像下面的这些诗作,正是他诗风的代表:
莲浦谣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锦城曲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不过,平心而论,这些诗都有一定的代言体意味,大概都受到齐梁间乐府诗风的影响,文辞秾丽,而内容浅薄。
从《旧唐书·文苑传》《唐才子传》等书中对飞卿的记载看,其人在当时被公认是狷薄无行之徒。他自幼才华颖发,唐宣宗大中年间,进京应试,才名特盛,一时京师人士争相与之结交。但因为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整日和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滈之流混在一起,饮酒赌博,很快就有了坏名声,让当道者觉得这样的人不能“临民”,便因为此,累年不能中第。唐代从仕的正途是应进士试,考诗赋,所考的诗赋,都有一定的程式,很考验应试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科试之日,会给每个考生发三根大蜡烛,三根蜡烛烧完,要作完八韵的诗赋。当时有人作对联说:“三条烛尽,烧残士子之心;八韵赋成,惊破试官之胆。”唐时三条烛烧尽,八韵赋犹未写成的,大有人在。但飞卿偏有一种本领,他应试时,根本不用打草稿,把手笼到袖子里,伏在几上,信口吟诵,便能作完,时号温八吟。又谓他一叉手即成一韵,八叉手即能完篇,又号温八叉。他还是考场大救星,每次考试,与他邻铺的举子都会沾上他的恩泽,不必自己答卷,飞卿会替他们答卷的。飞卿累年不第,但善代人捉刀的名气越来越大,在大中末年,主考官特地让他于帘下单独应试,不料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通过口授答案,暗中帮了八个人答卷。
飞卿亦尝出入宰相令狐绹书馆中,据说令狐绹待他甚是优渥。因为唐宣宗喜欢《菩萨蛮》的曲子,令狐绹拿了飞卿所作的《菩萨蛮》,进献给宣宗皇帝,诡言是自己所作,并告诫飞卿,不能向外透露此事。但飞卿不久即泄于人知。又有一次,唐宣宗作诗,用“金步摇”一词,无有名物相对仗,飞卿对以“玉条脱”,令狐绹问飞卿玉条脱出典,温答:“出自《华阳真经》。这书并非僻书,相公您治理国家之暇,也该读一点儿古书!”《华阳真经》是南朝齐、梁时道教名人陶弘景《真诰》一书的别名,玉条脱出于《真诰》第一篇。飞卿还对外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唐代中书省,即是政府所在,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中国从秦汉以降,政府便是士人政府,中书省更应由读书人主位,说“中书省内坐将军”,是讥讽令狐绹虽贵为宰相,却不读书,没学问。这样的事多了,飞卿就开始在令狐绹面前失宠了。他后来作《题李羽故里》一诗,尾句曰“终知此恨销难尽,孤负华阳第一篇”,即指其与令狐绹之间的恩怨。
这以后,飞卿到襄阳依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署为巡官,离他的志向殊远,于是流落到江东一带,在广陵又与一班无赖少年饮酒狎妓,作狭邪之游。这个时候,令狐绹也从相国的位置上退了下去,做了淮南节度使,行署即在扬州。飞卿心怨令狐绹在相国任上不助他入仕,故不去拜谒,直到有一晚饮得大醉,犯了宵禁之律,被虞候打断牙齿,才跑去找令狐绹斥冤。当时读书人地位很高,侮辱士人是很大的罪名。令狐绹当即下令把虞候拘来,不料虞候大讲温平日丑行,令狐绹只能居中调停了事。
经过被虞候击面折齿一事,飞卿在京师当道的大官们心中,再无地位。他的故人徐商这时做了宰相,倒颇重情谊,帮他说了不少好话。然而徐商不久罢相,杨收继任,他一向看飞卿不顺眼,于是贬他做了方城尉,流落到死。中书舍人裴坦,负责给贬他的公文写理由,提笔想了很久,才写道:“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终其一生,飞卿的最大官职是国子助教,故后人以温助教称之。
飞卿在正史野乘中,都被视为文人无行的典型。然而与之同时的诗人文士,同情其际遇者颇众,飞卿被贬作方城尉,大家争相为他饯行,赋诗相赠。进士纪唐夫赋诗曰:“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才高累身,说出了飞卿郁郁一生的真相。
飞卿才华横绝一时,然任何一位才华横绝者,在本质上都是孩子。他们永远按照快乐原则而不是现实原则去生活、去处世。飞卿少年时的一些狭邪之行,原不过是青春的精力不知如何宣泄所致。这种人生当然不值得提倡,但须知这仅仅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较之那些从很小就懂得曲意逢迎、懂得攫取利益的人,飞卿的内心要纯净得多。他只是单纯地追寻快乐而已。
飞卿因少年误入歧途而自绝仕进之路,便开始放浪形骸,代人作弊,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示出对那个忌才忌个性的时代的抗议。任何一个社会,最终都是像令狐绹那样的平庸者获得最大利益,飞卿的悲剧,是令狐绹们的喜剧。其实,即使飞卿在令狐相国的书馆中懂得装低伏小,令狐相国也不会助他成就功名。平庸者不会理解才华卓异的天才,他们只会觉得这样的人身上充满不安定的因素,说不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令狐绹只把飞卿当作文学弄臣,仅此而已。可以说,飞卿一生的悲剧,令狐绹要负极大责任。然而,现实永远是令狐绹们的世界,飞卿只能靠他的文学,震荡着千载以降无数敏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