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说南唐二主(2)
时有歌者王感化,为中主唱歌,唱来唱去就一句“南朝天子爱风流”,中主听后非常感慨,说如果当初陈后主能得人如此进谏,又何至于受“衔璧之辱”呢?古时国君投降,须肉袒自缚,把象征国家政权的玉璧衔在嘴里,所以叫“衔璧之辱”。陈后主在隋兵攻入景阳宫时,准备逃进胭脂井里藏身,谁知身躯太过胖大,卡在井口,上不得,下不得,被隋兵捉住,那可比“衔璧之辱”丢脸多了。中主非不知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只是他天性仁慈恬退,不希望人民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与陈后主之荒淫无道,迥非同流。这种性情当然不适合做政治家,却使得他没有悬念地成为一位不失赤子之心的词人。
应天长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这首词在《全唐诗》《历代诗余》中均收在后主的名下,其实是后主手书的“先皇御制歌词”,宋时这幅手迹尚由晁公留收藏。词的主题,不过是描写女子的闺怨,可能受到了唐代诗人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的影响。尽管如此,却仍有自己的创造。上片写夜深人静,女主人公感叹春去无情,不能成寐;下片写迷梦中难忘别离时的杨柳堤、芳草路,却因井台上汲水的辘轳声而惊醒。结句的“春愁过却病”,意思是恹恹的春愁比得了病还要难受。“过却”可能是当时的口语。只此一句,全词意境俱新。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这首词亦见于《东坡乐府》,王仲闻先生《南唐二主词校订》一书考订为东坡所作。但我以为,此词的气象与东坡不侔,词中有着独特的南唐风致,故此处仍依传统说法,系于中主名下。此词抒写的是春色将阑伤春之绪,上片写春云低重,被风吹着仿佛贴着水面飞动,经过一场春雨,园林池馆都透出晴天的气息,燕子在争着衔泥垒巢。可是韶光将尽,词人就像那瘦损腰围的南朝诗人沈约,多愁多病,身子很虚弱,连身上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一个“压”字,一个“争”字,写出的是自然界的不和谐,而这种不和谐,正是作者内心矛盾苦闷的象征。中主是可爱的,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君主,而是把自己比成一位古代的读书人,这与鞭秦皇、挞汉武的霸主心态,完全异趣。
过片两句“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信”用苏武之典。当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北海,不辱汉节,一十九年不得归国。汉朝使者知苏武未死,向匈奴讨人,诡言大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中主用这个典故当然并不表示他真的在盼望远人的书信,而是隐指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焦灼等待。对于未来,他无比忧惧,却只能在竹林中听着鹧鸪的鸣叫。结句“此情惟有落花知”情感十分沉重,春尽花落,旧时韶光一去不复返,自己的心事,也像落花一样无奈而哀婉。所谓的“惟有落花知”,是指只有落花是自己的知己,也只有落花才能明了自己的心事。
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此二首是中主的名作。《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算是《浣溪沙》的变格。词的音乐部分有时候会做一些调整,分出添声、歇拍、摊破、减字等变格,《摊破浣溪沙》始自中主,故又名《南唐浣溪沙》。《摊破浣溪沙》是把《浣溪沙》的上下片的第三句,由和婉的七言句法,变作一个七言句和一个三言句,三言句字少语精,表现力就比《浣溪沙》要强很多。
两首名作,自字面意思看,前一首悲秋,后一首伤春,这本是千古文人热衷的题材,只是中主在低回婉转中不失悲壮,故为难能。
试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开笔即已苍茫正大,绿波无垠,枯荷狼藉,而愁心正如这无垠的绿波,漫无涯际。人与韶光一同憔悴,已是伤心不忍言,就像是书法中的提笔,再加以“不堪看”三字,譬如书法中的顿笔,一提一顿,自然真气流行。过片“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由哀怨转为凄婉,是化实为虚之笔。把实在的浓愁转化为凄婉的虚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算是作诗填词的一个重要技巧。到结二句则用重拙之笔,反以直露为美。不过直露之笔,设非情感极其浓挚,是很难动人的。
第二首伤春之作,很见天赋,不仅仅是创作技巧的高明。开笔“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就是天才的杰构。意谓能挂起珍珠帘,却挂不住郁结在心的春恨,堪称兴中有比。兴,是欲说甲事偏先说乙事;比,即以甲事喻乙事。二句欲说春恨难遣,先说手卷真珠,又暗以真珠上玉钩喻春恨锁重楼,故意味尤其绵长。“风里落花谁是主”,此句显示词人的无意识。非不知谁是东君之主,实是词人心中摇摇无主,不知国家的前途命运何在。“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也是名句,青鸟本为西王母的使者,后喻指爱情之使,丁香开花细小,但繁茂非常,以青鸟、丁香的纤微,映照云外、雨中的苍茫浩瀚,喻指人在难测的命运面前,是何等之渺小,即使生为帝王,又如何能摆脱命运的摆布?一结“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以三峡之水,喻浓愁不断,有一种浩荡奔流的气势,婀娜中见出刚劲,这才是大作家的手段。
王国维特赏“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二句,以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龙榆生不同意他的观点,以为中主实有无限感伤,非仅流连光景之作,他说正因中主忍辱含垢,委曲求全,所以才有百折千回之词心。王国维对这两句的解释偏于形而上,是哲学化的理解,相对而言,龙榆生的见解更具说服力。
后主是李璟的第六子,本名从嘉,字重光,登帝位后才改名李煜。后主生得两腮丰满,额头开阔,且一目重瞳。重瞳是眼中有两个瞳孔,古代相人以为是帝王异相。但后主初为帝王,终沦降虏,最后竟被宋太宗赐牵机药酒毒死,人生遭际之惨,反不如南唐普通百姓了。
后主的性情,比诸乃父更加柔弱。他天资纯孝,侍奉元宗恪尽子道。李璟崩殂之时,他痛哭伤身,以致虚弱到只能拄着拐杖才能站立。从保大十三年开始,北周三次侵略南唐,南唐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后主嗣位后,专以爱民为急,减轻税赋,不随意征调人民服役,宁愿向中原政权俯首称臣,也不启衅用兵,南唐百姓遇到这样旷世难逢的仁德之君,总算过了十五年的安生日子。后主虔心向佛,崇奉沙门,甚至亲自削厕筹给和尚用。他也不怎么吃荤,曾买禽鱼放入山林大泽,谓之放生,后世信佛之人放生,即自后主始。他居心极慈,御史弹劾大臣,过于峻急的,都不做批复,遇有死刑需报皇帝批决,一定是从轻发落,相关部门援法力争,他没法再为死囚开脱才流泪同意死刑。有一次,他从青山打猎回来,心血来潮跑到大理寺去,逐个审问,开释了不少囚犯。大臣韩熙载上疏,说皇帝不该直接干预司法,更不该驾幸监狱之地,应该从皇帝的内库里罚钱三百万给国库。后主虽未听从,但也毫不生气。在他的身上,是见不到一点专制帝王的阴刻凶残的。他的死讯传到江南,不少老百姓跑出家门,到巷子口哭泣着祭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