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强迫 行为(1)

书名:无惧焦虑本章字数:2688

你如果将回避行为视为一种“不作为”的行为模式,那么本节所讲的内容则是在表面形式上与之相反的“过多的作为”,即重复行为。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如下的经历:

担心家门没有锁好、煤气忘记关,又回去检查。

写好的论文、报告明明已经检查了两遍,还是不放心,反复检查。

从医院回来总感觉手没洗干净,控制不住地反复洗手。

汽车已经锁好了,还要反复拉几下车门,再次确认已锁好。

血压有点儿偏高,不停地反复测量。

明明对别人的回答听得很清楚,还要反复确认。

或许你对上面这些重复行为并不陌生,因为它可能就发生在你或你周围的人身上。每个人内心都有过不安全感,因为各种可怕的念头或想法有时会闯入我们的脑海。这些念头或想法往往是灾难性的,对于当事人来说,它们如果真的发生了,就是灭顶之灾,所以当事人会表现出对这些念头或想法的极力排斥,并想尽一切办法避免“灾难”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我遇到过为数不少的高血压患者,他们因为健康焦虑前来就诊。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因为血压的变化明显受情绪波动的影响。焦虑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长期的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心脑血管等相关疾病的发生。因此,控制好血压对于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至关重要。

一些患有高血压的焦虑者对血压的变化特别敏感,只要血压一高,他们便会非常紧张,马上担心自己会患上心脏病、脑出血等致命性疾病。这促使他们形成了频繁测量血压的行为习惯。血压的状况已经成为这部分焦虑者情绪的“晴雨表”。他们只要看见测出的血压数值正常,情绪则趋于平稳,甚至感到愉悦;反过来,只要血压一高,他们马上便会焦虑得寝食难安。由于焦虑的情绪会导致血压迅速升高,长此以往便形成恶性循环。在我接触过的案例中,一位患者测量血压每天可达100多次,几乎占据了睡觉之外的全部时间。他对血压的焦虑担忧达到了极致,似乎通过测量血压就可以起到降压的作用一样。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重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它对焦虑的影响。

首先,高血压患者的测量行为,初始目的是掌握自己的血压状况,从而消除因对自身血压情况不清楚带来的不确定感与不安感。当然,焦虑者每次测量血压时总是期盼着测量结果是正常的或可接受的状况,也只有这样的结果才能消除恐惧与不安。换句话说,测量血压行为的功能是为了减少因对血压状况不确定而带来的担忧甚至恐惧。

然而,如果测量的结果并不理想,或者很糟糕,结果反而增加了焦虑者的担忧与恐惧。测量得到的糟糕结果越多,焦虑也就越多。那么,焦虑者如果每次得到的测量结果都是正常的,是否就意味着通过反复的测量可以有效地消除对血压的焦虑呢?答案是否定的。更准确地说,反复频繁地测量血压或许只能让焦虑者获得暂时的安全感与踏实感。

焦虑者通过测量血压获得了平静与安全感,即从测量行为中获益,那么这种行为将可能被有效强化,从而使焦虑者一旦发现血压有状况,便会担忧,立即试图通过测量血压的行为消除焦虑,如此周而复始。

其次,重复的测量血压行为,强化了焦虑与恐惧。

请你想象一个情景:你非常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绝症,去医院做相应的医学检查,这时你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我想,你一定非常忐忑且焦虑,尤其是在等结果的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医学检查促发并强化了焦虑的情绪。因担心、害怕而去做医学检查,那么医学检查必然使你的关注聚焦在所担忧的结果上,从而引发焦虑与恐惧。那么,反复检查的次数越多,相应的焦虑与恐惧的情绪也会越多。因此,这种重复性的检查行为强化了焦虑与恐惧。

你不停地测量血压,在无形中强化了对自己血压状况的担忧,使更多的焦虑与不安被激活。不幸的是,你焦虑的程度越高,需要进行的测量行为也就越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你会发现这种重复行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占用的时间越来越长,你也越来越焦虑。这种重复行为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持续进行了一个本身会强化该行为的行为,即行为强化了行为。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形成了一种行为习惯。

上述我们所讲的其实是强迫形成的心理机制。我们平时经常谈到的强迫,包括两种主要形式,即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不断重复出现的、闯入性的、不合适的、导致明显焦虑或痛苦的念头、冲动或画面;而强迫行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试图摆脱、消除这种念头的行为。

强迫行为的初始目的是消除或降低不适感,阻止或避免可怕事件的发生,但事实上,强迫行为最终反而增加了焦虑与恐惧。比如,你离开家后突然冒出一个可怕的想法——家里的煤气可能没有关。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恐怖、无法接受的想法。你想到了家中会因煤气失火,甚至引发爆炸,不但自己的家会被毁掉,还会殃及邻居。这是你无论如何也要拼命去阻止的“灾难”,于是你回家检查煤气,结果却发现只是一场虚惊。但这次所经历的“教训”会令你更加小心翼翼,绝对不允许这种灾难真的发生。从此,你检查一遍不放心,还要多检查几次,以确保万无一失。由于你对煤气的过度关注,慢慢地,你的不确定性及不安全感也在不断地被“喂养”成长,直到有一天你站在灶台前明明看到已经关好了煤气,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长时间无法离开灶台。这时你的强迫症可能已经很严重,令你痛苦不堪。

事实上,强迫行为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表现还包括强迫洗涤、反复摆物、强迫计数以及强迫性意识动作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强迫行为可被视为强迫者发展出来的自我保护的策略与手段,往往也是强迫者的直觉反应。比如,手脏了,你去洗手本身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它让你免受病菌的侵害,但如果你对“手上有数不清的可怕病菌”这个侵入性的可怕想法给予过度关注,则会形成夸大的危险评判。在这种状况下,这个试图用于对抗、消除恐怖念头的反复洗手的强迫行为就会被激活。最终,在这种强迫行为中,恐惧感反而被助长得越来越强。

然而,具有强迫行为未必就是患上了强迫症。事实上,90的普通人都存在侵入性的可怕想法、可怕画面以及强迫行为等。强迫行为并不是强迫症患者所特有的行为,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强迫行为,只是绝大部分不会发展成强迫症,因此无须为此担忧。

与其他心理障碍一样,强迫症也是在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易感性作用下才得以生成。在遭遇压力或应激事件时,强迫症患者比正常人有更强烈的反应,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与失控感。他们对这些侵入性的灾难想法往往有着夸大的危险性评估,并对不确定性难以忍受,比如,他们无法忍受不能确定煤气是否已关好、血压现在是否异常。更重要的是,强迫症患者在不断地与这些侵入性的可怕想法抗争时,一方面不断地压制这些想法,另一方面又发展出相应的强迫行为,以试图消除强迫观念带来的痛苦,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强迫症的这些特点为我们的干预策略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