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杀戮与笼络:孙吴政权的建国之路(2)

书名:历史的荣耀本章字数:2214

更可怕的是,孙策还要面对淮泗集团内部出现的离心倾向——东汉末年政局多变,有谁能保证孙家真能长久立足江东呢?《江表传》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道士于吉来到吴会,正逢孙策在郡城门楼上集合宾客将领。三分之二的将领宾客都走下城楼,迎接于吉,置孙策于不顾。孙策登时大怒:“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于是不顾众人劝阻,怒杀于吉。从此事便可看出,孙策很大程度上并不被淮泗集团的部下所尊重。北方稳定之后,曹操发布的征发流寓各地士人的诏令对南来的宾客有很大的震动。孙策几乎不放自己手下的北士应召,这才得以保持住淮泗集团没有瓦解。

建安五年,被孙策所杀的许贡的门客埋伏山林,击伤孙策,致其死亡。而《三国演义》中,孙策之死则更加戏谑:孙策遭到刺杀受伤后,数次遇到于吉的鬼魂索命,最终在惊恐中“金疮迸裂,昏绝于地”,不久死去。不得不说这是孙策实行残酷政策的直接写照。

猛虎归山:孙权政权与江东大族的结合及其江东化

孙策临死之前,对孙权说了一段著名的话: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破虏讨逆传》

作为兄长,孙策很了解自己的这个弟弟。在他眼中,孙权的性格并不适宜延续孙策的强势手腕。“杀戮”和“笼络”同为统治江东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更应保持平衡。孙策锐意进取,以铁腕统治江东,“诛其英豪,威行邻国”,但只重“杀戮”,以致得罪江东大族、吴地的黄老道势力;还未等顾及“笼络”时,便遭杀身之祸。因此,孙策的这段遗言也可视为孙策对孙权提出的政策转向要求。

于是,孙权掌权后,更加注重选贤纳士。孙策去世前托命张昭和周瑜,他们作为北士,共同营造了尊重贤能、优礼士人的政治环境。淮泗人士,诸如鲁肃、诸葛瑾等后来在东吴发挥重要作用的将军谋士,本不亲附孙策,但在新的环境下都进入幕府,成为孙权的得力干将。淮泗人只有在江东立足,有所依靠,才能保证淮泗集团内部的稳定,这是孙氏家族进入江东建立政权的政治基础。随后,出于长远考虑,吸收江东人士进入政权,乃至最后彻底江东化,是孙吴的必然选择。

在开始的时候,孙权一方面需要江东士族来补充统治力量,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对这些大族有所防备。因而相应地,江东大族一方面看到自己的前途只能依靠孙氏,在等待孙氏政权更有分量的政策,另一方面也不肯真正倾心辅佐,不肯相信孙吴政权。

这种复杂的心态直接体现在孙权对江东大族的态度上。会稽的魏、虞诸族在孙权的虚与委蛇中贬徙他乡,但他们比之前盛、周家族的命运要好一些。而到了中期,吴会望族,比如陆氏、顾氏,就比会稽望族命运要好很多。

陆绩是吴郡大族陆康之子,出于身家仇恨,对孙权有着比较抗拒的情绪;但到了陆绩之侄陆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陆逊不是吴郡望族陆氏嫡传,在侍奉孙氏政权的道路上更加隐忍。他从平定山越起家,逐渐发展自己的军事势力;直到主持夷陵之战时,仍然不被淮泗旧贵族尊重接纳,但是,夷陵之战的巨大成功,奠定了他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此,荆湘上游诸军事无不由陆家子弟把持,孙氏政权在军事上完成了江东化的进程。

同时,孙权也主动寻求与陆家和解。为此,孙权将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让孙陆两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为亲。淮泗集团与江东士族之间的政治运势也就此逐渐逆转。随后孙权称帝,顾雍作为吴郡著姓的代表而登上宰相高位,标志着政治上的江东化也几近完成。

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完成了和解。孙吴政权在大族的支持下得以稳固,而江东大族在孙氏的包庇和纵容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各地盘踞,不可动摇。例如陆逊食邑只有一县,却拥有上万的部曲;而当初显贵如周瑜者,食邑四县,私兵部曲也不过数千而已。军将实力显著增强,也可以作为江东士族势力后期发展的一个侧面。

孙氏集团在入主江东的过程中,可谓历经坎坷。在这个过程中,领袖的个人性格和素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人晁补之评价说:

吴人轻而无谋,自古记之矣。孙坚、孙策皆无王霸器。坚轻骑从敌,策暂出遇仇,俱以轻败。虽赖周瑜、鲁肃辈辅权嗣立,亦权稍持重,故卒建吴国也。

——《济北晁先生鸡肋集》

孙坚、孙策父子性格缺乏持重谨慎,好逞匹夫之勇,以致二人盛年之时陡然死于非命。这在当时江东复杂的情势之下,无疑增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不确定性。孙权才具足够,稍能持重,保证了统治集团核心的稳定,这也是稳固江东地区统治的内部保障。

从孙策到孙权,孙氏集团政策的调整,是为了在“杀戮”与“笼络”之间寻找不易的平衡,这体现出的是江东局势的复杂性。为此,孙氏集团历经二代三主,通过一段独特而困难的内部整合的过程,终于完全获得了江东的人心。这也是孙吴在江东地区建立统治最早、称帝却是三国中最晚的原因之一。

猛虎须居山林,才可为百兽之王;若脱离了山林,便会虎落平阳。对于孙氏政权来说,他们标榜的故乡江东,就是他们立足的“山林”。因此他们不得不走江东化的路子。这是孙吴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扬州地区政治形势时,出于最直接的政治利益,做出的必然选择。当然,政权江东化同样限制着孙吴政权的发展。政权性质发生转变,孙吴又从何处觅得统治全国的法统?地方士族也难有动力去追逐远在中原的遥不可及的法统,而越发呈现出保守的政治面貌。孙氏政权渐渐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机会,自甘地处江南一隅,作为一个地方性的政权,成为中原王朝的前声和映象。最后,“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孙权死后不到三十年,孙吴也随之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