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疑云白帝城:刘备托孤与蜀汉国运(2)

书名:历史的荣耀本章字数:1830

“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的心领神会

在蜀汉政权的政治结构中,以李严为代表的刘璋旧臣属占据多数,权势并不在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之下。刘备为了安抚两大势力,煞费苦心,第一步就是联姻。在入主成都,平定益州后,刘备为了取得益州士族集团的支持,迎娶吴懿的妹妹吴氏为妻,这位吴氏正是刘璋的嫂子,代表了蜀中本土势力。

刘璋之父益州牧刘焉与吴懿有旧交,其人早有不臣之心,听闻吴懿之妹有富贵之相,便让儿子刘瑁娶之为妻,可是刘瑁早死,吴氏寡居。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娶吴氏,立为汉中王王后,其兄吴懿也归降刘备,成为蜀汉的名将。蜀汉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之后,立吴氏为皇后。

刘备称帝后,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许靖本为刘璋部属,如此任用安排正是使新旧制衡。夷陵之战后,许靖病逝,平衡被打破。故在刘备去世之前,选中了李严来代表蜀中本土势力。李严必须要用,否则不能维系旧人以辅佐刘禅,但其一旦权大,也可能凭借威望引发异动,所以又要防范,能够牵制李严的只有位高权重、威望素重的诸葛亮。故而刘备托孤安排诸葛亮和李严一正一副的辅政地位,同时还要赋予诸葛亮特别的权力,以便控制李严而不被其掣肘。

李严和诸葛亮的制衡表现在军事上尤为明显。诸葛亮辅政,李严以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永安正是蜀汉的东大门。建兴五年,诸葛亮出兵,坐镇汉中,李严遂移镇江州,留护军陈到为都督,驻守永安,为李严所统属。诸葛亮坐镇成都、汉中,李严则长期留镇永安,两人一东一西,镇守蜀汉。

明此背景,故知刘备所谓的“君可自取”,实际上是在并受遗命辅政的李严的面前又赋予诸葛亮以特别地位和废立大权,让诸葛亮有足够力量控制同样辅政又可能滋事的李严。刘备的计策是双重计,形成了诸葛亮和李严二人的相互牵制,更稳定了蜀汉内部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两大政治势力的基本关系。“君可自取”的政治许诺在虚实之间,诸葛亮与李严如果同心则是“虚”,两人相互牵制,共同辅政。一旦李严滋事,煽动蜀中旧人发难,局势一发不可收拾,这时,“君可自取”就可成为“实”,诸葛亮身为丞相无能为力,就只能走向前台,甚至可自取帝位,应对可能的一切事端。

从以后诸葛亮与李严的博弈来看,诸葛亮对刘备的安排心领神会,相当默契,证明了刘备临终安排的成功。《三国志·李严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中有记载,李严曾经劝诸葛亮加九锡,晋爵为王。自王莽篡汉以来,加九锡已经成为人臣篡位称帝的必经之路,曹操正是加九锡晋爵为王,招来了天下议论。李严对诸葛亮如此劝告乃是非常之言,是极为大胆的政治试探。对于李严的试探,诸葛亮大胆地回信说: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

信中的意思可谓大胆,直言九锡之受不是不该,而是时机未到。

诸葛亮不顾君臣大忌和僭越之嫌,慷慨陈词,正表明了他和李严同受托孤的政治局面。正是有刘备郑重其事地做了政治托付,诸葛亮在李严的试探面前才能不拘泥于君臣名分。李严试探,基于刘备之语,诸葛亮回应,同样是基于刘备安排,两人彼此都心领神会。诸葛亮特意说“与诸子并升”,实际也是在安抚李严。

诸葛亮与李严两人合作之初,关系还比较和谐,能够同舟共济。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新旧派系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滋长,敌视旧人者嫉妒李严拥有的权势地位,不服新人者挑战诸葛亮的权威,两大派系之间的矛盾,势必要集中体现在诸葛亮与李严的冲突上。

建兴八年,关中魏军有进攻汉中的态势,诸葛亮遂命李严领两万人赴汉中镇守,以李严之子李丰留守江州。李严抗命不从,还要求开府,想要获得和诸葛亮一样的开府执政大权,这是二人冲突第一次公开化。次年,李严为祁山蜀军督运军粮,要求正在北伐的诸葛亮退军,终遭罢废。诸葛亮旋即又夺李严子李丰的兵权,江州的军政权皆入其掌控,蜀汉内部新旧之争遂告一段落。

通观三国大势,汉家更命,黄天当立的政治预言已经深入人心。曹丕登基,建元黄初,孙权登基,建元黄武,只有蜀汉一直坚持着恢复汉室的政治口号,不得不通过北伐彰显自己的政治正当性,这是刘备选择诸葛亮的根本因素,也是日后诸葛亮贬斥李严的原因。李严遭到贬斥,部分蜀汉士人离心离德,其中有一人,就是日后撰写《三国志》的陈寿。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结尾,陈寿感慨道:

[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位出身蜀汉的史官,给了诸葛亮这样的评价,指出了白帝城托孤的无奈和蜀汉国运的衰败,令后人生出无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