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骗人的吗?(1)

书名:历史的荣耀本章字数:2010

任逸飞

自蜀汉建兴六年起,为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诸葛亮连续与魏国展开了六次战事,其中五次为主动进攻魏国,还有一次是防御魏国对蜀汉的进攻。经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六次战事被形象地概括为“六出祁山”,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而“六出祁山”中发生的马谡失街亭、空城计、发明木牛流马、火熄上方谷、秋风五丈原、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故事,更作为经久不衰的桥段深深印刻在普罗大众的记忆中。而电视剧《虎啸龙吟》同样将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故事呈现得活灵活现,可见诸葛亮北伐的历史直到近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被大众津津乐道。

可是历史上真实的“六出祁山”真的是我们熟知的那样吗?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经过了祁山吗?演义、电视剧里的“六出祁山”与真实的历史有哪些不同?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又何在呢?

“蹈涉中原”“震荡宇内”:《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北伐

假如翻看陈寿的《三国志》,很多人或许会发觉,其中有关诸葛亮北伐的记载与印象里的“六出祁山”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最明显的不同莫过于,按照《三国志》的叙述,诸葛亮与魏国间的战事,虽然确实发生过六次,但并非每回都出了祁山。实际上,除了第一次和第五次作战,诸葛亮曾率军越过祁山以外,其余四次要么只是在祁山作战不久即告撤兵,要么行军路线就根本没有经过祁山,譬如最后一次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展开对峙的军事行动。

当然,“六出祁山”这样的说法既然能约定俗成地流传下来,一定有其理由,也间接说明了祁山这处地方对诸葛亮北伐的重要性。若打开地图,仔细观察一下魏蜀双方的主战场——陇右至关中平原的地理形势,就大体能够觉察到这一点。

诸葛亮北伐是以汉中作为前进基地的,其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就是占领洛阳,而要攻占洛阳,就必须先行克复长安、潼关等地。可是从汉中出兵拿下长安并不容易。魏、蜀两国之间在国力与军力上的悬殊自不待言,而战场的地理形势也决定了诸葛亮的行动要遭遇不小的阻碍。

“八百里秦川”将汉中与渭水隔绝,如果蜀军要出秦川,就必须想方设法越过这道天然屏障。对诸葛亮来说,看似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秦岭山脉中的各条谷道,当时主要的几条谷道,自东向西,情形如下:

根据上表可知,这几条谷道都存在着环境复杂、路途艰险、运粮不便、缺乏资源、易受抄击等不利因素,不适合大军作战。相反,若选择出祁山,沿秦岭西麓经过陇右,情况就不同了。

从地形上看,出兵陇右,地势平坦,不仅利于作战,而且更便于转运粮草;从资源上看,魏国的陇右六郡天水、南安、陇西、广魏、武都、阴平,地方广大、人口稠密、资源丰富,祁山之西还出产马匹,皆可为蜀军所用;最后,从战略上看,恰如宋代名臣虞允文所言:“关中天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一旦控制了这个区域便能取得“高屋建瓴”之势,掌握与魏国作战的主动权。

因此,祁山成为诸葛亮北伐势所必争而魏国势所必守的地方。这同时也解释了另一个千古以来聚讼纷纭的问题:为什么诸葛亮始终不愿意采纳魏延分兵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谋,认为此乃“悬危”之举,而坚持要“安从坦道”,出兵祁山?这显然与他认为只有进军陇右,才能确保蜀军多方面的战略优势有关。那么,在正史记载中,诸葛亮历次北伐的作战经过到底如何呢?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开始于蜀汉建兴六年,他为此次作战进行了多年准备。更为有利的是,魏国方面对蜀汉的突然进攻没有防范。

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

——《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一时间,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全部叛魏附蜀。

为了尽快堵塞陇坻西方隘口,确保后方粮道畅通,诸葛亮又急令蜀军赶赴街亭和柳城,以阻止魏将张郃的军队,但由于先锋马谡的指挥失误,蜀军在街亭之战中大败,诸葛亮不得已下令全军撤退,返回汉中。另一路由赵云、邓芝率领在箕谷与曹真对战的蜀军也同时撤退。天水等三郡得而复失,诸葛亮检讨战败的责任,处斩了马谡,并上书自贬三级。

诸葛亮的第二次与第三次北伐实际上构成一场连续性的机动作战。街亭战败后的同年冬,诸葛亮乘魏国大举攻吴的机会,遣师由故道出散关,围攻陈仓,但由于魏方守将郝昭智勇双全,蜀军顿兵坚城,连攻陈仓二十余日不克,诸葛亮见状只得退军,并乘机斩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在回军途中,诸葛亮派部将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武都、阴平扼守入川孔道,既能屏卫汉中,又能作为兵出陇右的前进基地,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建兴七年春,陈式在围攻下辨时,遭魏将雍州刺史郭淮截击,诸葛亮于是亲自率军在建威迎击郭淮,将其击败,一路追赶至祁山。乘此机会,陈式顺利攻占武都、阴平。此次作战后,诸葛亮因功官复原职,再度被后主拜为丞相。

诸葛亮以上几次攻魏之战,魏方的主帅一直是大将军曹真,从曹真的应对方略看,其着力强化关中各主要据点的防御能力,以静制动,阻遏蜀军进犯,虽然魏军在野战中迭遭失败,但毕竟确保了长安不失。魏太和四年,明帝曹叡特加封曹真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