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波浩渺八百里——太湖篇(2)
不久,我们离去管社山麓,乘着小汽船渡登鼋头渚了。渚在充山麓,以地形像鼋头得名的。上面除建筑庄严的花神庙外,尚有楼亭数座。这时,桃花方盛开,远近数百步,红丽如铺霞缀锦,春意中人欲醉。庙边松林甚盛,葱绿若碧海,风过时,树声汹涌如怒涛澎湃。渚上多奇石,突兀俯偃,形态千般。我们在那里徘徊顾望,四面湖波,远与天邻,太阳注射水面,银光朗映,如万顷玻璃,又如一郊晴雪。湖中有香客大船数只,风帆饱力,疾驰如飞。有山峰几点,若浊世独立不屈的奇士。湖上得此,益以显出它的深宏壮观了。
我默然深思,忆起故乡中汕埠一带的海岸,正与此相似。昔年在彼间教书,每当风的清朝,月的良夜,往往个人徒步海涯,听着脚下波浪的呼啸,凝神遥睇,意兴茫然,又复肃然!直等到远峰云涛几变,或月影已渐渐倾斜,才离别了那儿,回到人声扰攘的校舍去。事情是几年前的了,但印象却还是这样强烈地保留着。如果把生活去喻作图画的话,那末,这总不能不算是很有意味的几幅呢。
听朋友们说,在太湖上最好的景致是看落日。是的,在这样万顷柔波之上,远见血红的太阳,徐徐从天际落下,那雄奇诡丽的光景是值得赞美的。惜我是迫不及待了!
钟敬文的这篇文章是1930年发表的,他来鼋头渚看太湖比成仿吾晚了几年。他没有看到太湖落日,只能想象万顷柔波之上的血色夕阳,而成仿吾却是看到了的。但钟敬文看到了桃花盛开的太湖,看到了四面湖波中有大船数只、山峰几点。那是春天的一个好日子,他饱览了太湖的风日和花开。只可惜他使用的词汇不够清新,还有许多文言的痕迹,读起来没那么舒展。
他们的写法有相似的地方。成仿吾在太湖想到了日本的濑户内海,想到了歌德的《湖上》;钟敬文在太湖想到了什么?他想到的是故乡汕埠一带的海岸。一个人落笔写文章时,不能只停留在眼前看到的,还要有联想。没有联想,就会局束在眼前这个世界,就放不开。但是这两篇文章都算不上特别出色。实际上,我觉得太湖缺一篇好文章,一篇让人一读就能永远记住的好文章。
叶圣陶来了,他比他们晚了很多年。叶圣陶是小说家,也是散文家,他的文字不马虎,留下了不少好文章。他的这篇《游了三个湖》是1955年写的,那一行他看了三个湖:南京的玄武湖、杭州的西湖和无锡的太湖。我们来读关于太湖这一段:
这回望太湖,在无锡鼋头渚,又在鼋头渚附近的湖面上打了个转,坐的小汽轮。鼋头渚在太湖的北边,是突出湖面的一些岩石,布置着曲径蹬道,回廊荷池,丛林花圃,亭榭楼馆,还有两座小小的僧院。整个鼋头渚就是个园林,可是比一般园林自然得多,又何况有浩渺无际的太湖做它的前景呢。在沿湖的石上坐下,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仿佛觉得这就是所谓静趣。南望马迹山,只像山水画上用不太淡的墨水涂上的一抹。我小时候,苏州城里卖芋头的往往喊“马迹山芋艿”。抗日战争时期,马迹山是游击队的根据地。向来说太湖七十二峰,据说实际不止此数。多数山峰比马迹山更淡,像是画家蘸着淡墨水在纸面上带这么一笔而已。至于我从前到过的满山果园的东山,石势雄奇的西山,都在湖的南半部,全不见一丝影儿。太湖上渔民很多,可是湖面太宽阔了,渔船并不多见,只见鼋头渚的左前方停着五六只。风轻轻地吹动桅杆上的绳索,此外别无动静。大概这不是适宜打鱼的时候。太阳渐渐升高,照得湖面一片银亮。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若有若无的薄云。要是天气不好,风急浪涌,就会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色。从前人描写洞庭湖、鄱阳湖,往往就不同的气候、时令着笔,反映出外界现象跟主观情绪的关系。画家也一样,风雨晦明,云霞出没,都要研究那光跟影的变化,凭画笔描绘下来,从这里头就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太湖边作较长时期的流连,即使不写什么文章,不画什么画,精神上一定会得到若干无形的补益。可惜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能有两三个钟头的勾留。
叶圣陶写的太湖,哪句能一下子就抓住你,或者说给你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许每个人体会不一样,你们可以说说看。
这句是虚写,不是实写,哪怕一个没有来过太湖的人,也会觉得这句很好。这句虚写,就像留白一样,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他说:“可惜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能有两三个钟头的勾留。”又以一个“可惜”表达对太湖的恋恋不舍。
他在鼋头渚南望太湖上的马迹山,“只像山水画上用不太淡的墨水涂上的一抹”,想到小时候在故乡苏州城里听到的“马迹山芋艿”叫卖声,再看湖上多数山峰比马迹山更淡,“像是画家蘸着淡墨水在纸面上带这么一笔而已”,后面又想到画家,从水墨画的角度将他匆匆看了一眼的太湖串在一起,无疑是高明的。整个太湖也像一幅水墨画。
与太湖对话的课堂
成仿吾、钟敬文、叶圣陶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太湖,同样都是到鼋头渚看太湖,写了三篇白话文,你们觉得哪一篇最佳,哪一篇最合你的心意?从文章的写法来说,我倒觉得成仿吾写得最丰富。他到了鼋头渚,进入一个完全水的世界,他想到日本的濑户内海,想到歌德的诗《湖上》,想得最远,钟敬文和叶圣陶没有想得那样远。为什么选择叶圣陶的人最多?因为叶圣陶这篇文章读起来最顺畅,他的白话文可读性最强,清清爽爽,不拗口。这跟他的白话文水准有关,也跟他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有关,他的文章是1955年发表的。那两篇文章都太早了,那时他们的白话文还不够流畅,很多地方今天读起来不是很顺口。
我们再来看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太湖:
更向东行,不久到了太湖边上。那太湖襟带三州,东南之水皆归于此,周行五百里,古称五湖。郭靖从未见过如此大水,与黄蓉携手立在湖边,只见长天远波,放眼皆碧,七十二峰苍翠,挺立于三万六千顷波涛之中,不禁仰天大叫,极感喜乐。
黄蓉道:“咱们到湖里玩去。”找到湖畔一个渔村,将驴马寄放在渔家,借了一条小船,荡桨划入湖中。离岸渐远,四望空阔,真是莫知天地之在湖海,湖海之在天地。黄蓉的衣襟头发在风中微微摆动,笑道:“从前范大夫载西施泛于五湖,真是聪明,老死在这里,岂不强于做那劳什子的官么?”郭靖不知范大夫的典故,道:“蓉儿,你讲这故事给我听。”黄蓉于是将范蠡怎么助越王勾践报仇复国、怎样功成身退而与西施归隐于太湖的故事说了,又述说伍子胥与文种却如何分别为吴王、越王所杀。
……两人谈谈说说,不再划桨,任由小舟随风飘行,不觉已离岸十余里,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郭靖问道:“甚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黄蓉与郭靖说了一阵子话,回过头来,见那渔人仍是端端正正的坐在船头,钓竿钓丝都是纹丝不动。黄蓉笑道:“这人耐心倒好。”一阵轻风吹来,水波泊泊泊的打在船头,黄蓉随手荡桨,唱起歌来。
郭靖与黄蓉的这段对话都是围绕着太湖的景色展开的,黄蓉指着渔舟说了一句:“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郭靖不知道什么是水墨山水,黄蓉告诉他:“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郭靖想不明白为什么“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