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三、少年心事有谁知——钱穆与荡口篇(3)

书名: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江南行本章字数:2806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还记得这首诗吗?最后一句是“飞入芦花皆不见”。如果离开最后一句,只有前面这三句,就是很无趣的顺口溜、打油诗,有了最后一句点睛或者点题,一下子就把前面这几句游戏式的句子给点活了。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繁和简。你们觉得写文章繁好还是简好?鲁迅写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人觉得太啰唆了,但是如果改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了,一点都感受不到鲁迅想要表达的那种寂寞和单调——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繁好。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句是“环滁皆山也”,这是简还是繁?初稿的开头是东有什么山,西有什么山,南有什么山,北有什么山。欧阳修最后删繁就简,变成五个字“环滁皆山也”,非常简洁。

大家都会背《江南》吧: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你嫌它繁吗?这就跟写两棵枣树一样,如果不这么写,鱼四面八方钻来钻去,快乐的感受,你能体会到吗?

简和繁不是问题,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钱穆先生说,五个兄弟要披挂上阵去打仗了,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五弟,一个一个都要披挂上阵。那就怎么样?太繁了。这样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不是重点,没有深层含义,所以你用五句来写就不好。

我们再往下读:

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诸生各用苦思写出,又经讨论,余为定其高下得失。经半日,夕阳已下,乃扬长而归。如是,诸生乃以作文课为一大乐事。竞问,今日是否又要作文。

一日,遇雨。余告诸生,今日当作文。但天雨,未能出门。令诸生排坐楼上廊下看雨。问,今日是何种雨。诸生竞答,黄梅雨。问,黄梅雨与其他雨有何不同。诸生各以所知对。令互相讨论,又为评其是非得失。遂命下笔,再互作观摩。如是又半日。

余又令诸生各述故事。或得之传闻,或经由目睹。或闻自家庭,或传自街坊,或有关附近名胜古迹,桥梁庙宇。择其最动人者,或赴其处踏看,或径下笔。每作一文,必经讨论观摩,各出心裁,必令语语从心中吐出,而又如在目前。诸生皆踊跃,认为作文乃日常人生中一乐事。

如是半年,四年级毕业,最短者能作白话文两百字以上,最多者能达七八百字,皆能文从字顺,条理明畅。然不从国文课本来,乃从国语课及作文课来。而作文课亦令生活化,令诸生皆不啻如自其口出。此为余半年中所得一大语文教学经验。

钱穆带学生到郊外古墓上作文课,那儿有松树近百棵;他让学生每人找一棵松树,坐在松树下面,静观周围的形势和景色,各自写下来,然后再围坐在一起,让大家各自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互相讨论。但是这样也只是把大家在松树下看到的写了出来,仍然缺了些什么。他们坐在松树下只是用眼睛看,没有用耳朵去听,你觉得在松树下会听到什么?有鸟叫声,鸟屎落地声,很好。松树上有什么?他让学生们静静地坐在那里倾听风声跟平时有什么不一样。透过松针吹来的就是松风,松风跟平时的风是不一样的。听了松风以后写出来,然后再讨论。这么一来,大家都觉得写作文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便产生了兴趣。原来一向怕写作文,现在会问——下次什么时候上作文课。这是钱穆教作文的又一个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一日遇到下雨,他让大家在走廊上坐下看雨,然后问今天是什么雨,学生说是黄梅雨。再问黄梅雨跟其他雨有什么不同,最后让学生进行一番讨论。这么一来,大家对雨都有了更多的认识。

钱穆从教小学开始,后来到无锡师范学校任教。有个学生叫徐铸成,后来是《文汇报》总编辑,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报人。他对老师钱穆,就是他笔下的钱宾四先生印象很深。我们来读一下《忆钱宾四先生》,先读这一段:

上第一堂课时,铃声刚响,走进来一位身材瘦小、貌不惊人的老师,看上去不过二十四五岁,照例的“起、敬礼”,学生鞠躬坐下后,他只微笑一下点点头,放下讲义夹和粉笔匣,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了。我们的国文课,向例不采用书局的课本,而是由教师编发讲义的。这位新来的教师——随后我知是钱宾四先生,所教的第一课,我仿佛还记得是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他先约略谈唐宋以来的文学源流、明代文学的各种流派和风格,以及归有光的生平和文风特点,如数家珍。然后逐句讲解这篇文章,字字句句,使每个学生都清楚明白。在伤感处,还和作者同带情感。

他一口无锡口音,而上课时旁征博引,真是口若悬河,汩汩而下。总之,这一堂课,就仿佛《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火烧新野”一样,使五十个“关公、张飞”,个个心悦诚服了。

读了这段文章,能不能想象钱穆先生年轻时的样子?身材瘦小,貌不惊人。一开始,同学们听说教他们国文的是新来的年轻教师,都感到失望,徐铸成也暗暗地叹了一口气。等见到人估计更加失望了。没想到钱穆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讲得头头是道,而且还带着感情,学生听得清楚明白。你们觉得这堂课成功吗?当然是成功的。这是他的第一堂课,竟吸引了徐铸成和他的同学。徐铸成的文章写得好,让我们一下子就看到了一位非常善于上课的好老师。这一堂课,六十多年后还让徐铸成念念不忘,细节都记得这么清楚。

与钱穆对话

钱穆先生虽然身材瘦小,貌不惊人,且一口无锡口音,但是上课时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汩汩而出。一堂课下来,就仿佛《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战“火烧新野”一样,使五十个关公、张飞个个心悦诚服。为什么是五十个关公、张飞?就是五十个学生。为什么是关公、张飞?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关羽和张飞并不服气,认为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刘备凭什么这样器重他。然而诸葛亮指挥的新野这一战打下来,让关羽和张飞心服口服了。

徐铸成的文章写得好,跟钱穆也有关系。早年遇到钱穆这样的老师,对他的人生不能没有影响。

我们继续往下读:

他还常常分别约学生去他的宿舍个别谈话,因材诱导,鼓励学生们放开眼界,刻苦钻研。不少同学从此节约零用,先后购买了《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抄》及《庄子》《墨子》这类的古籍。也在他的指引下,开始看梁任公的《饮冰室全集》《清代学术概论》;浏览《胡适文存》《独秀文存》以及《新青年》《学衡》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各种杂志。

教员宿舍是每位一间,宾四先生的房里,满架线装书,还散满在书桌、床头。我曾留心他的生活用品,也和学生一样,只有脸盆、毛巾、漱口杯、茶杯、牙刷和一袋蝴蝶牌牙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