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九、湖烟湖雨荡湖波——烟雨楼篇(3)

书名: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江南行本章字数:2970

琴声歇后,大家方从梦幻似的境界中回复过来,推醒了正在打盹的船娘,叫她送我们回去。九点左右的时候,月亮刚刚上升,一路波平如镜,在夜雾迷离中更加显出她的无穷幽美与无穷伟大来。秋天的夜景,真是值得留恋的,随便是一株芦苇也好,总是富于诗意而动人感念的,眼面前天与水之分野,只是动与静的不同,我们身坐船中,还以为是舟行天上咧。

好一个“舟行天上”,以这样的表述结束,接下来她们就坐夜班火车回上海了。她们看了湖,登了楼,吃了菱角、烧卖,还听了肖邦的夜曲。这篇《鸳鸯湖之秋》发表在1930年10月28日上海的《申报》上。她们这一行,与我们隔了近九十年的时间,但她们与我们共享的是同一个南湖、同一个烟雨楼,吃的同样是菱角。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母语,我们之间似乎没有阻隔。虽然我们不是很熟悉这个作者,她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但当我的朋友范笑我从旧报纸中翻出这篇文章,我们在烟雨楼前重读它时,她们在南湖消磨的那一天就是活生生的,这是文字的力量。

我们再来读一篇《鸳鸯湖》,作者竖子,看来是个笔名。看到竖子,我们会想到“竖子成名”。我们读一下:

鸳鸯湖

竖子

秋深了!

秋的景色也将跟随着节气的推移而逐渐消逝了。翱翔太空南归的孤雁的凄鸣,深深地,深深地,撩起我无聊的情绪,而激起我的游兴。

鸳鸯湖,提起这一个名字,就怪使人陶醉似的。在过去,我也曾憧憬着那里的美丽妩媚的湖光,入诗入画的菱塘,我也曾幻想投到这怪使人陶醉的鸳鸯怀抱里去,可是为了生活的驱使,幻想终于是幻想,虽然近年来,频频来往于沪杭道上。这一个憧憬着的希望终于实现了。

他来的时间与我们更接近,是在十月十日的清晨,从上海乘火车到了嘉兴,在城里茶楼歇了脚,然后雇了小舟,朝着南湖中心的烟雨楼去了,接着就到了我们此刻所在的地方:

湖面上三五扁舟,好似毫无归依的,漂荡菱叶之间。凉风拂着面,和着欸乃之声,带来了村姑娘的隐约可闻的采菱歌。这一幅依稀如画的景色,是多么值得欣赏而富有诗意啊!再仰头回顾着太空,我们有如溶化在大自然之中一样,便遗忘了俗世。

这篇文章发表在1934年12月1日的《申报》上,作者也是从上海来的,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他听见了“村姑娘的隐约可闻的采菱歌”,可惜就这么一笔,轻轻带过,没有详细去写凉风、菱叶和三五扁舟,以及这歌声与船的欸乃之声,如何让他暂时忘记了俗世。要是这篇文章,把重点放在这一段,写得更细致一些,就更好了。

很遗憾,我们今天只看见了人潮滚滚,没有听到村姑娘的采菱歌,也没有机会享受欸乃之声。为什么会有欸乃之声?木船是摇着进来的,木桨会发出欸乃之声。我们也是坐船过来的,我们听见的是什么声?是马达的声音,我们坐的是机械船。一切都在变化。你们觉得我们南湖烟雨楼这一行,有没有享受到诗意?有没有诗意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你是怎样面对南湖的,是怎样面对岛上的桂花的,是怎样面对这些果实的,而不取决于你是乘坐木船还是机械船进来的。诗意并不取决于外部,而取决于内部。李白、杜甫活着的时候,他们处处能找到诗意。现在,顶尖的诗人照样还是有诗意的,人对了诗就在。诗不是从外而内有的,诗是从李白的心里流出来的,是从杜甫的心里流出来的,也是从还活在世上的真正的诗人心里流出来的。机器不会把诗意给毁掉。你们觉得毁掉诗意的是什么?是这个时代、人心,是人自身毁掉了诗意,因为你过的生活是没有诗意的。如果你过的生活像垃圾一样一团糟,怎么可能产生诗呢?当然垃圾也可能产生垃圾诗。《红楼梦》里最好的诗人是谁?林黛玉。《红楼梦》里也有垃圾诗人,是谁?就是薛潘。他这个人很垃圾,诗也垃圾,垃圾人写出垃圾诗。

我们来南湖能不能感受到诗意,不是由木船或机械船决定的。这个时代,在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诗意,我们是可以超越那些听见过欸乃之声的人、那些听见过隐约可闻的采菱歌的人。我完全相信,今天晚上,你们当中一定有人能写出比游学手册上更好的白话文。我们可以超越前人,因为最好的白话文还没有产生,所以你们有机会。

我们再来读一篇《南湖杂记》:

嘉兴去。我们不是特谒三塔寺,更不是久仰八美阁,而唯一的目的是一览南湖的胜景。天是晴的,气是朗的,明知这样天气,并不至有什么“烟雨”。但不管“烟”也好,日也好,“雨”也好,晴也好,南湖的风景都各有它的好处。如果太过神经质,一定要“拖泥带水”游览南湖的“烟雨”,那末,未免上古人的大当。

写湖中胜景,作者是从一条“小舟”开始的:

小舟是摆渡式的,比不上西湖的游船,比不上秦淮的画舫,水波给橹荡成许多绉纹,游人的心绪也和水波同样,一起一伏而至模糊。

菱青青地满布全湖浅处,菱子还没有成熟。

菱子没有成熟:

“要食南湖菱吗,先生?”船妇对我们说,“等着湖放时再来罢。——那是六月二十四日或七月七日。”

我们来时,菱早就熟了。

他们先到了来许亭,看到了许瑶光的《南湖烟雨》:

湖烟湖雨荡湖波,湖上清风送棹歌。歌罢楼台凝暮霭,芰荷深处水禽多。

他们还看到了来许亭一副对联:

如此好楼台,宜晴宜雨宜月宜风,与诸君随遇徜徉,非必赏心乐事;

这般乱世局,或哭或歌或鼓或罢,愿我辈及时支拄,莫教腾笑湖山。

一诗一联吸引了作者,面对对联中的“乱世局”,他在1935年说:

好似为现在写照。再看年月是同治癸酉年题的。今年恰好也是癸酉年。所分别的那是专制时代的癸酉年,这是民国的,而“好楼台”“乱世局”可有什么分别呢。真使人多几分感慨。

接下来他们登上了烟雨楼:

好了,我们终于登上了南湖著名的烟雨楼。楼建得很美观,楼上横额曰“烟雨楼”,楼下横额曰“楼台烟雨”。由楼头望下湖心,水畔的荷花、堤边的杨柳,还有楼外的小桥、天际的远塔。这里如果在烟雨中看去,可有什么意味呢?

好了,我们也终于登上了烟雨楼。他们看见了水畔的荷花、堤边的杨柳、楼外的小桥、天际的远塔,还看见了楼下挂的一篇《烟雨楼序》,那是仿《滕王阁序》写的。显然他们对这篇《烟雨楼序》不满意,说了一句:

我觉得中国文人多是好弄文墨的。我们对这篇《烟雨楼序》,除了说一声“通”字外,还有什么话呢?

你们在烟雨楼都看见了什么?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因为你看见什么很要紧。你看见空气了吗?空气像桂花的样子,长得像桂花的空气我倒是看见了。

好了,我们来读一下潘菊英的《烟雨楼速写》:

在嘉兴的南边,有一个如镜的南湖,不知有多少宽大,中间有一个泥墩,上面筑了一座很大的楼,这就是所谓烟雨楼。周围筑了一条道路,旁边种着桃、李、柳等树,路旁还有各种吃食店。此楼一共两层,下层可以吃茶,上层可以吃酒饭。在楼上极目远望,城中的房屋,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夏天的时候,更有一阵阵的清风,从湖中不绝的吹来,带来缕缕的清香,使人感到分外的舒适。

“缕缕的清香”,朱自清1927年写的《荷塘月色》里面就有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潘菊英是1937年写的这篇文章。我们接着读:

所以在夏天的傍晚,就有许多男女坐着小船在湖中荡着。我们远远望去,如一片片的树叶,在湖上漂浮。因为湖水是深绿色,船身是白色的,所以又像三三两两的白鹅在水面游泳一般。自己没有船的人,也可以雇船的,每只船上都有一个船娘。雇船的人,常与她胡调,从这胡调中得到些微微的快意。顾客以为是很得意了。

讲到这楼的景色,在阴雨天最好,在楼上望去,只是烟雾茫茫,细雨迷蒙,望到湖边的房屋,只是烟雾弥漫,若隐若现,故名烟雨楼。听说清乾隆皇帝曾经到过三次,现在这里面还留着他的字迹,益为此楼生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