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十二、南来白手少年行——金庸篇(3)

书名: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江南行本章字数:1911

我从他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和《天龙八部》中选了五个片段,我们先看“江南”,因为我们此刻就在江南:

便在此时,只听得欸乃声响,湖面绿波上飘来一叶小舟,一个绿衫少女手执双桨,缓缓划水而来,口中唱着小曲,听那曲子是:“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滩,笑脱红裙裹鸭儿。”歌声娇柔无邪,欢悦动心。

段誉在大理时诵读前人诗词文章,于江南风物早就深为倾倒,此刻一听此曲,不由得心魂俱醉。只见那少女一双纤手皓肤如玉,映着绿波,便如透明一般……

菱塘尚未过完,阿碧又指引小舟从一丛芦苇和茭白中穿了过去。这么一来,连鸠摩智也起了戒心,暗暗记忆小舟的来路,以备回出时不致迷路,可是一眼望去,满湖荷叶、菱叶、芦苇、茭白,都是一模一样,兼之荷叶、菱叶在水面飘浮,随时一阵风来,便即变幻百端,就算此刻记得清清楚楚,霎时间局面便全然不同。鸠摩智和崔百泉、过彦之三人不断注视阿碧双目,都想从她眼光之中,瞧出她寻路的法子和指标,但她只是漫不经意的采菱拨水,随口指引,似乎这许许多多纵横交错、棋盘一般的水道,便如她手掌中的掌纹一般明白,生而知之,不须辨认。

如此曲曲折折的划了两个多时辰,未牌时分,遥遥望见远处绿柳丛中,露出一角飞檐……

这段写江南的水路,水上的茭白、芦苇、荷叶,摇船的欸乃声响、阿碧唱的曲子,文字非常动人,人物的心理活动也特别有意思,鸠摩智、崔百泉、过彦之,这三个人物各怀鬼胎,都看着阿碧的眼睛,想从她的眼光中瞧出她寻路的法子和指标,可是那个阿碧——姑苏慕容家的丫鬟,只是漫不经心地采菱拨水,随口指引,后面那句话极为精彩——“似乎这许许多多纵横交错、棋盘一般的水道,便如她手掌中的掌纹一般明白,生而知之,不须辨认。”棒极了,这种文字!就这样曲曲折折地划着划着,江南水乡的一切就融入了故事情节当中,融入了人物的心思当中。

金庸是江南人,熟悉江南水乡,他笔下的江南写得生动,可以理解。就是他没有去过的西北戈壁,他照样能写得让你永远难忘。我们再来看一段他笔下的西北戈壁:

不一日已到肃州,登上嘉峪关头,倚楼纵目,只见长城环抱,控扼大荒,蜿蜒如线,俯视城方如斗,心中颇为感慨,出得关来,也照例取石向城投掷。关外风沙险恶,旅途艰危,相传出关时取石投城,便可生还关内。行不数里,但见烟尘滚滚,日色昏黄,只听得骆驼背上有人唱道:“一过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前边是戈壁,后面是沙滩。”歌声苍凉,远播四野。

一路晓行夜宿,过玉门、安西后,沙漠由浅黄逐渐变为深黄,再由深黄渐转灰黑,便近戈壁边缘了。这一带更无人烟,一望无垠,广漠无际,那白马到了用武之地,精神振奋,发力奔跑,不久远处出现了一抹岗峦。

转眼之间,石壁越来越近,一字排开,直伸出去,山石间云雾弥漫,似乎其中别有天地,再奔近时,忽觉峭壁中间露出一条缝来,白马沿山道直奔了进去,那便是甘肃和回疆之间的交通孔道星星峡。

峡内两旁石壁峨然笔立,有如用刀削成,抬头望天,只觉天色又蓝又亮,宛如潜在海底仰望一般。峡内岩石全系深黑,乌光发亮。道路弯来弯去,曲折异常。这时已入冬季,峡内初有积雪,黑白相映,蔚为奇观,心想:“这峡内形势如此险峻,真是用兵佳地。”

过了星星峡,在一所小屋中借宿一晚。次日又行,两旁仍是绵亘的黑色山岗。奔驰了几个时辰,已到大戈壁上。戈壁平坦如镜,和沙漠上的沙丘起伏全然不同,凝眸远眺,只觉天地相接,万籁无声,宇宙间似乎唯有他一人一骑。他虽武艺高强,身当此境,不禁也生栗栗之感,顿觉大千无限,一己渺小异常。

读这些文字,会不会想起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我试着这样读:

嘉峪关头,倚楼纵目,长城环抱,控扼大荒,蜿蜒如线,城方如斗……

不过减了几个字而已,可以再继续往下读:

歌声苍凉,远播四野。一望无垠,广漠无际。一字排开,云雾弥漫,别有天地……

凝眸远眺,天地相接,万籁无声,一人一骑,大千无限,渺小异常……

有景有思,苏东坡的《赤壁赋》是不是也是如此?读着读着,你是否明白金庸这些白话文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生生不息的母语江河中流出来的,是从文言文中化出来的,难怪句句都饱满,句句都落实,句句都有来历。他不光江南写得好,西北也写得这么好。

我们再来看他是怎样写西湖的。西湖,白居易写过,苏东坡写过,杨万里写过,袁宏道写过,张岱写过……很多的大人物都写过,金庸要用白话文写出前人未曾写出的西湖美,真是不容易呀。我们来看他写三潭印月这段:

三潭印月是西湖中的三座小石墩,浮在湖水之上,中秋之夜,杭人习俗以五色彩纸将潭上小孔蒙住。此时中秋甫过,彩纸尚在,月光从墩孔中穿出,倒映湖中,缤纷奇丽。月光映潭,分塔为三,空明朗碧,宛似湖下别有一湖。只见一个灰色人影如飞鸟般在湖面上掠过,剑光闪动,与湖中彩影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