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十七、少年嘉兴—海宁行总结篇(1)

书名: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江南行本章字数:2933

先生说

这是我们这一行的第九课,也是最后一课。我们先把海宁人物做一个小结,把这几天介绍的海宁人物串在一起。我们说王国维是1877年出生的“七○后”。蒋百里是“八○后”,张宗祥也是“八○后”,他们都出生在1882年。徐志摩出生于1897年,同年出生的还有文史学者、杂文家宋云彬,他们都是“九○后”;蒋百里有个侄儿叫蒋复璁,比徐志摩小一岁,也是“九○后”。之后,1904年和1908年出生于海宁的两兄弟吴其昌、吴世昌,也都是出色的学者;吴其昌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王国维和梁启超的学生,深得两位先生器重;他的弟弟吴世昌是红学家,也是政论家。后面还有金庸等人……从1877年到1924年,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海宁这个小地方,就产生了这么多在各个领域影响中国的人物,这一定不是偶然的。这在其他的地方很难见到。

我们去过张宗祥故居,他与蒋百里被海宁人称作“文武贾宝玉”“文张武蒋”,一个精通书法、医学、戏曲、目录学、版本学等,被誉为“国学巨匠”,另一个是军事学家、中国近代军事理论的开山人物。

有人说,张宗祥有“三绝”:第一,他是中国现代书法的开创者之一;第二,他是字画的鉴赏家,说他鉴定字画,只要一眼扫过去,就能知道真假;第三,他年轻的时候教地理,能手绘地图,自编讲义。

他和蒋百里两个人在少年时代就是好朋友:两个人都喜欢读小说,经常互相借阅,而且看过书互相考问,如果谁说不上来,就罚第二天不能看新书,直到通过为止。这两个互相考问的少年朋友,也成了一生的朋友。蒋百里被蒋介石关在南京时,很多人都要跟蒋百里一起坐牢,其中就有张宗祥,还有晚一辈的徐志摩,这在当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

蒋百里的侄儿蒋复璁也是个不得了的人,他是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国宝守护之神”。他1923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0年到德国留学,进入柏林大学和普鲁士图书馆合办的图书馆学院,1932年学成归国,第二年担任国立中央图书馆的筹备组主任,1940年成了中央图书馆的首任馆长。

他一生最重要的几个贡献是:第一,抗日战争期间,他护送最珍贵的善本、古籍,西迁到后方。第二,他曾冒险到日本占领区包括香港,将日本人掠夺去的珍贵古籍收回来。第三,他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长达十八年之久,使之成为“世界级的博物馆”;1974年他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他醉心于宋史的研究,对中国文化有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他跟金庸的关系也很亲近。抗战期间,金庸在重庆被中央政治大学开除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他领导的中央图书馆做书记;金庸还利用业余时间,编了一本《太平洋》杂志。

这些人扎堆出现在海宁,使海宁成为举世闻名之地。海宁最初靠什么成名的?潮水。苏东坡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唐宋元明清,历代诗人、作家都有写“天下第一潮”的。王国维、蒋百里、张宗祥、徐志摩、金庸这些人“冒”出来后,海宁不仅以潮水出名,还以人物出名。

在海宁这些人物当中,大众最熟悉的是金庸、徐志摩;最令人景仰的是王国维,他在学问上的贡献最大;蒋百里的贡献也不能忽视。我们此行的重点放在了海宁,海宁上了五课,分别介绍了四个人和“天下第一潮”。

其实我们在嘉兴只讲了两个人物,朱生豪和沈曾植,一个新的,一个旧的,还有一个湖一个楼,简单地说,就是一湖一楼两个人。我们在海宁却讲了这么多人,加上张宗祥就是五个人。金庸、王国维、徐志摩、蒋百里、张宗祥,我们重点讲了五个人,看了五个人的故居或纪念馆。海宁人物多,吴其昌、吴世昌没怎么讲,蒋复璁也只是点到为止,还有宋云彬也没讲。这些都是海宁的人物,海宁查家也出过许多人物。

海宁游学总结课

现在我们要理出一条线索,重点讲过的四个海宁人物是四种类型:王国维是学者,蒋百里是军事学家,徐志摩是诗人,金庸是小说家和报人。清末到民国,是一个剧烈变动的大时代,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他们的才能,他们不须带走一片云彩,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一片片云彩。

金庸在香港创立的《明报》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卖掉了,作为一位报人的金庸已经过去了,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他的作品还有人在读。他的武侠小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文化。海宁查家,自元朝迁到袁花镇以来,五百多年间,出过很多进士和举人,以及贡士和其他功名人物。到他这一代,家族已衰落了,但是他血液里还流有世世代代积累的文化因子。这一切在他笔下转化成了一个个传奇故事,而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

金庸是不可替代的。魏晋时代,嵇康被杀头,“《广陵散》于今绝矣”已成为千古浩叹。金庸这样的武侠小说家也从此绝矣。之后出来的都是什么玄幻小说、悬疑小说、盗墓小说等。

王国维写过的书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两本,一本叫《人间词话》,一本叫《人间词》,《人间词话》是研究词的,《人间词》是他自己填的词。他的词其实挺好,可惜生不逢时,他没生在宋代,不能成为第一等的大词人。我们重温一下他的几首旧诗词,你们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童子: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童子: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童子: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童子: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童子: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

他的《人间词》水准很高,但是他贡献最大的还是《人间词话》,因为《人间词话》是原创性的学术贡献,而《人间词》中的这些篇目写得再好,也不过是在宋人之后。时代已经过去了,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文体。还记得王国维那一课结束的时候,我们读的是什么吗?李劼在《王国维自沉的文化芬芳》那篇文章结尾,用了四个词——迷惘、焦灼、欣喜、恬然来讲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境界和那种心情。

我们对徐志摩了解比较深入,我们总结他的一句话是什么?一个在海滩上种花的孩子,一个在海滩上种花的诗人。“海滩上种花”这个意象非常新,非常有味道;徐志摩的那篇演讲当时就打动了一个后来的剧作家,他叫李健吾,当时他还在北师大附中读书。

我们回头也给王国维总结一句话。一个活得像“火腿”的学者,一个做学问也“老实得像火腿”的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学者。

蒋百里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用王旖旎的话说是一杆长枪、一部大书、一块石头、一颗糖。

金庸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来概括:

童子:在母语的时空中射雕的人。

童子:看潮的人。

童子:冬眠中苏醒的灵蛇。

童子:以文写武的人。

童子:他写的小说中的一本。

说他是“一事能狂便少年”的狂人?潮的人?可以吗?付润石说他是“在母语的时空中射雕的人”;他是武侠小说家,又是报人,“母语的时空中射雕”,可以涵盖他生平涉足的两大方面。

从王国维到金庸,四个海宁人,我们都已经用一句话概括过了,现在我们要用一条线把这四个人物串起来。

“天下第一潮”可以把王国维、蒋百里、张宗祥、徐志摩、宋云彬、蒋复璁、吴其昌、吴世昌、金庸等海宁人物全部串起来。“一线潮”像一条线,把所有的海宁人物串在了一起,他们都是站在时代浪尖上的人。

这一课我们可以叫——母语时空中的海宁人物,他们有的用文言文,有的用白话文,有的写旧体诗,有的写新体诗,但都是用母语表达,活在母语的时空里,从过去到将来。

童子习作

我在等你

郭锴宁

引子

前段时间,陈家洛和他父亲查先生吵架,离家出走了,此时正与在嘉兴的我会面。

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相约在南湖烟雨楼碰面。他眼睛红红的,看起来心情不是太好。

“天气真好啊!”我伸了个懒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