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10. 街头小报am New York里的世界(1)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1960

人生如同一幕热闹欢乐的电影,

忽然转为一场完全的内心独白。

没有人听得到,没有人感知得到,没有人能帮得到。

这场冗长的独白戏里充满了委屈,也充满了张力。

从我到纽约的第一天开始,了解这个城市的愿望就一点一点地生发出来。但是,初到美国,由日常俗务滋生出来的焦虑,和对陌生文化产生的疏离,如同一张大大的天幕,笼罩着水土不服的身心。我的周围,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玻璃金钟罩,我与外界的即时连接,似乎总是需要一段缓冲期。我对这个城市的反应速度很慢,天空中似乎飘浮着一个英文单词:隔离缓冲。

一时间,不舒适感如影随形,偌大的一座城市,竟然成了我逃离不开的监狱。我满脑子都在想着一件事——什么时候才能刑满释放。

这个时候,和自己文化背景相同的人靠近,几乎是一种求生本能,就像在大海里寻找救生圈一样;这个时候,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抓住一艘舢板,在溺水的恐慌里稍事休息,然后勇猛地将这段旅程完成。因此,中国学生喜欢扎堆,在美国文化的海洋里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舒适孤岛,这几乎是抵御孤独的唯一方式。然而,对于我来说,一个极致的挑战是,我是班里唯一的一名中国学生,没有一根救命稻草可抓。

就这样,我被美国文化淹没了,无处可逃。控制这场完美风暴的唯一方式,就是转过身去,张开双臂,和这种陌生恐惧的暴风骤雨热情相拥。如同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飞鱼群如流星雨一般飞过少年派的船头,一场奇异的文化风暴向我呼啸而来,而我站在船头迎风呼喊,该来什么,你就来吧!

对纽约这个陌生城市的了解,是伴随着每天上学路上在报箱里领取的一份免费小报am New York渐渐加深的。纽约的街头还保留着传统的、在街道上放置的,今天看来十分守旧的铁皮报箱。这种小小的、红色或黄色报箱,星星点点,遍布街道,里面会放置各种各样不同的报纸,它们多数是免费的。人们只有在真正需要看这些报纸的时候,才会抽出一张,而不需要的人不会去拿,也没有人将这些免费纸张抢拿一空。

这是一张极其简单易读的小报,版小易翻,报纸的语言甚至比托福还要简单,让报纸很接地气。而越是简单的用词,越有一种原汁原味的用法之美。那种能用最简单的英文表达出最深厚意思的魔法,让我非常着迷。但是随着每天在路上的快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我慢慢忘记了对里面语言使用技巧的体味,而是被文字中的文化所吸引。后来才明白,我爱的是这张都市小报描述的风格浅淡的迷人纽约。

有时候,这张报纸里只有一些非常实用的信息,给你生活上的实用指导,这些信息时常也被我挖掘出更深刻的含义。比如,报上会说,明天就是哥伦布日假期了,你知道哥伦布日这一天纽约城都会有哪些变化吗?有下面这些:政府机构、法庭和公立学校明天放假;曼哈顿47街到72街会实行限时封路,因为按照惯例那里要举行哥伦布日游行;明天将没有邮件递送服务,垃圾回收也停止一天;而一种路边停车规则会暂停,但是计时器正常运转!

这只是压在报纸版面最底层的一个小小消息,可以看出纽约城对于哥伦布日这样一个纪念节日,都会有怎样的安排。这给对美国历史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美国人都这样过哥伦布日吗?这是一个联邦节日吗?我稍做研究发现,哥伦布本人并不受到所有美国人的欢迎,甚至哥伦布日成为假日这件事本身,还在历史上遭遇了长期的反对。一些人认为哥伦布登陆美洲大陆,直接造成了对土地和原住民的侵犯,它不是一项创举,反而侵蚀了人们原本的宁静和生存空间。因此,和这个多元社会的一贯风格相符,即便对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美洲大陆的人,美国这个联邦制的国家,州与州之间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夏威夷州、阿拉斯加州、俄勒冈州和南达科他州并不承认哥伦布日,有些州在那天也不关闭政府机构。夏威夷在同一天,庆祝的是另一个节日——“发现者日”,它纪念的是发现夏威夷岛的詹姆斯·库克船长。尽管被纪念的人都已经更换了,但是依然不能阻挡那些反对哥伦布的抗议示威者。

原来历史教科书上的权威,不必被主观界定。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也可以对此上街表示反对。

有时候,am New York角落里特别不起眼的一小则新闻,也许只是几句话,也会让我陷入沉思。比如,有一天,一个小小的角落写着:

纽约警署正在统计参与清理“9·11”废墟现场后雇员的健康状况,尤其是有多少人在这10年中患癌症。这项调查将被提交给联邦政府,用以决定是否将这些由于公务而罹患癌症的警员的医疗费纳入健康保险。

短短的几行字,却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这也使得我开始观察美国社会如何对待灾难亲历者。去美国之前,我和许多人一样,对“9·11”的记忆,是多家电视台不断重复播放的双子塔摩天大楼倒塌的惊人画面。我曾经参加过一个著名报社的招聘考试,考试的题目就是对“9·11”事件之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写一篇几千字的长文论述。我因为读过不少报纸评论,在那场考试中力拔头筹。即便如此,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只是一条稍纵即逝的新闻,印象更多地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