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14. 慢慢爬出洞口,见到隐约光芒(2)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1933

整个过程,她的演绎是如此自然。台词强大的穿透力,在我的耳边萦绕不绝。我后来在学习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几次目睹演员用这种方式诠释口述历史证词,深感其中的神奇魔力,台词演绎会让沉睡在纸面上的口述历史证词一下子鲜活起来,人们对台词的理解与感受,也会立刻加深很多。这种演绎采访口述历史证词的方式在中国一直没有出现。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我能够有能力将这种表演方式引进到国内。

因为口述历史可以像艺术品一样被呈现展示,所以教授除了让我们感受口述历史的采访技巧,他们还会通过展示各种作品的表现方式让我们体会艺术形式的多种边界。口述历史最后的展示,可以说就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为了使我们能够拓展思维,放飞想象,以后能用巧思设计自己的项目,教授会给我们介绍当今世界上的各种现代艺术。因此,口述历史的很多课程是为发散思维做准备的。

2012年3月,我们的口述历史实践课老师玛丽·姗卡蒂娜重点给我们讲述了现代艺术家弗朗西斯·艾丽斯的作品。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位艺术家的背景,经过玛丽的介绍,我才知道,这位艺术家出生于比利时,他曾经在欧洲学习了工程与建筑,20世纪80年代去墨西哥工作,在90年代成为一名艺术家,作品在欧洲、美国和墨西哥展出。玛丽简单地介绍说:“艺术家用纪实影片、照片、绘画和行为,做出了富有个人风格的反映社会和特殊经济环境的纪录。”

最初看弗朗西斯·艾丽斯的作品,感觉有几分无厘头,这些具有深刻隐喻意义的作品,只有经过深刻思考才能看得懂。我从刚开始对理解这些作品毫无头绪和深感疑惑,到后来不断探寻与思考,渐渐领会了艺术家的用意,这个过程深深启发了我的思维。

被展示的艺术家的第一个作品是一段浓缩的视频影像,一个人推着一个巨大的冰块在炎热的墨西哥城走了12个小时,虽然这12小时被剪辑成了几分钟,但是你在这被剪辑的漫长的12个小时里,可以看到那个冰块体积从大变到小,一直到最后化成水滴、消失于无形的过程。整个作品几乎是无声的,人们在静默的观察中,可以看到完整的大冰块从巨大得荒谬,一直到逐渐消融至无形的过程。这种消失,既符合现实预期,又让人无可奈何,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人类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境遇。这个作品有个极富哲学意味的题目叫作——《徒劳无功!》这个视频结合它的题目,触发了我内心很多感受,也引发了我相当多的思考,这和很多我们人生的过程相似,有时候我们费尽心思,用力过猛,最终却一无所得,徒劳无功。很多时候,事情的结果和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而我们最终能学会的,只是接受与放下。

就在我们还沉浸在这种哲学式的表达时,艺术家的另一个作品,已经开始在课堂上展示了。这个作品,如果你不知道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是根本不可能看懂的,通常需要教授的反复解读才能获得一些感知,这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在这个视频作品的画面中,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一个斜坡上,一辆老旧的甲壳虫汽车缓慢而费力地上坡,汽车上坡的同时有音乐的声音响起。一旦音乐停止,车就从斜坡上滑了下来,回到了平地上。当音乐再次响起,车又开始缓慢爬升,一直到音乐消失,车子再次滑落。如此循环反复,让人费解。

这个作品是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多媒体策展人给我们做的讲解,她也是教授邀请来的课堂嘉宾。她指着视频告诉我们:“在这个作品里,弗朗西斯用甲壳虫车的上下反复,暗喻美国和墨西哥冲突不断的边境问题,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顽固地存在,并且难以最终解决,造成了一种纠结的现实存在。”听了这个解释,我才感受到了作品中的奥妙所在。

后来,我写了一篇论文《怪异还是不怪异》来论述我对这位艺术家作品的理解。“第一眼看上去怪异的作品,其实理解了之后,你才知道,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并不怪异。艺术家用作品来诠释他眼中的世界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上的人们提醒这个问题的存在。这种怪异的表达,正是让冲突和问题,通过艺术性的展示被人们重视和理解的方式。所以,怪异和不怪异,其实是相对的。”

这个观点正如艺术家阐述自己的作品时所说的:通过怪诞的甚至有些冒昧莽撞的艺术表达,艺术唤起了一瞬间的暂停、一些荒谬的无意义感。

在课堂上,我体验着如同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一样的一幕又一幕,回到家,我写着一篇又一篇的分析论文。来到纽约最初的无边黑暗心情,终于若隐若现地出现了一丝微光。我感觉到了那种慢慢爬出洞口,见到隐约光芒的感动。那种刚到纽约的异乡感,正在悄然无声中渐渐散去。而体验世界的一种又一种的小小幸福,慢慢地爬上了心头。那种感觉,仿佛我身体深处里某个暗藏的开关,在不知不觉之中,被一只无形的手按开了。

我写下了自己的心情转变:

来纽约的第一个月,睡眠很多,幸福很少。来到纽约的第二个月,睡眠很少,幸福很多。走在街上,空气清新寒冷,内心却常常涌动着一团火。我意识到,原来,自己从未如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