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16. 文化风暴让我被多彩的生活彻底包围了(1)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2189

每一个人的立场不同,

看待事情,

自然会戴着有利于自己的有色眼镜。

到纽约两三个月,美国课堂一波又一波的文化风暴让我被多彩的生活彻底包裹住了。除了上课不能完全听懂这一点还让我感觉异常痛苦,我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上课方式给迷住了。对于一个好奇如我的大孩子,美国文科课堂完全就是一个万花筒、一片新大陆、一个项目繁多的游乐园。

美国文科的课堂是现代化的,也是多元化的,活力四射。

首先让我震撼的是美国文科课堂的电子化和高科技化。可以说,科技感已经和校园的高科技建设融为一体。这首先体现在哥大校园管理的高科技化和智能化上。哥大自己研发的一些技术平台,给教学提供了无限的便利。学习口述历史,很关键的一部分是实践,利用真实的采访情景反复体会其中的技巧和真谛。进行实践之前,很关键的一部分,就是观看教授的采访视频,观察教授的提问方法,由此领会口述历史提问方式的技巧和精髓。所有的观摩作业都是由哥大自己研发的多媒体编辑平台——Mediathread发出的。

Mediathread多媒体平台,是一个允许教授和学生在线操作的多媒体编辑和分析工具。这个平台对当时的我来说,着实让人大开眼界。教授如果想留视频分析作业,就会把一两个小时的口述历史采访视频放在平台上,接下来,我们可以用“剪切”加“复制”,如同用Word软件处理文字的方式来处理视频文件。学生可以通过工具把视频任意剪裁成一个个视频块,然后把这些视频块拖拽到页面的另一端,最后在这些小视频旁边加上注解和解读。比如,我们可以解读,为什么这个时候人物会突然出现一段沉默。再比如,为什么教授会允许采访当中这段沉默时间的存在,教授此时插入这个问题的用意是什么。

我们的视频分析论文也是通过这个多媒体平台提交的。我们写下对一个视频采访的分析,然后把自己剪切好的、对应的视频方便地拖拽到对应的文字当中。教授将对我们的论文进行评论,还可以把评语写在教师使用的板块中。

如果同学选择开放自己的作业给别人看,我们就可以阅读到他对同一视频的解读和分析。这个过程,可以说让人脑洞大开。看到了别人的分析,就可以看到他对同一采访不同角度的解读,从而获得新鲜的观点与见解。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大家对同一个作业的反复揣摩,有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可以说,这是追求精而非追求多的典型方法。

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我领略到了口述历史的采访方法和新闻采访方法的天壤之别。

作为一个记者,你通常是针对某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访,你要在采访之前就这个事实做相应的准备工作,不但要了解事件的背景,还要对事实的漏洞有所调查。记者所问的问题,往往是极具针对性的,而且越尖锐越好。

口述史的采访方法则截然不同,相对于新闻记者提问时的前瞻性,口述历史的提问方法则是后藏式的。提问者的提问要简单、迅速、不动声色。但这绝不意味着采访者对采访对象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口述采访者的能力在于,你要随时随地捕捉被采访者口述过程中有可能隐藏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信息。在这些信息出现时,你要适时而迅速地插入简短的问题,让你想要的信息从被访对象那里流出来。

后来,我在自己写的一篇论文当中做了这样的比喻:如果口述历史的采访是一条河流,那么采访者就是一个舵手,在这条河流上舵手只是微微地调整方向,让采访顺着时间流动的方向前进。教授给我这段感悟的评语是——“这个比喻妙极了!”

我记得当时我们的系主任玛丽·马歇尔·克拉克给我们留的视频作业之一就是观看“9·11”事件发生后,教授对一名失去儿子的母亲的口述采访。这个采访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这位母亲和死去的儿子都是穆斯林,他们从身体特征上都带着穆斯林的鲜明特征。这也是整个采访最有看点的地方——在“9·11”发生之后,一些穆斯林受到了美国当局的逮捕,一些穆斯林受到了不明原因的审讯。这位母亲的儿子在“9·11”事件之后失踪了,她一直认为孩子是被政府关押了。

采访对象的儿子在双子塔南楼工作,双子塔倒塌之后,母亲和孩子失去了联系。但是,母亲誓死不相信儿子是因为双子塔的倒塌而死亡的。她认为以她的孩子在双子塔的工作楼层以及孩子离开家去上班的时间,不足以导致死亡。她从内心认定,她的儿子是被有关机构带走,然后在监禁中被虐待死亡的。一直到有关机构在一年后找到了她儿子的DNA,告诉她,她儿子的DNA确实是在倒塌的废墟现场提取的,她也不相信儿子遇难了。

从这个采访中,你可以听到一个母亲的绝望,但是你又可以亲耳听到,作为一名穆斯林,她在“9·11”事件之后对整个大环境的怀疑,对美国司法程序正义的怀疑。从采访的过程看,人们没有办法辨别真相,这让这场口述充满了悬疑。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收听到与“9·11”有关的个人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毫无疑问我可以感受到“9·11”后穆斯林在美国生活的状态,也可以感受到,“9·11”之后穆斯林在纽约生活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美国大众对穆斯林的疏离。

整个采访中,我的导师,也就是采访者杰瑞其实并没有鲁莽高亢地介入访谈。他的每个提问都看似轻描淡写,却有四两拨千斤的分量。一开始,他会和采访对象说:“说说你小时候的故事吧?”一幅移民家庭生活的景象,就这样缓慢展开了,但是在采访对象讲到自己曾经遭遇丈夫的暴力毒打时,教授适时轻巧地插入一句问话:“比如说呢?”一个感性的家庭故事,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冲突,又让采访对象泪流满面。

我看着这一个小时的采访,将口述历史的采访技巧润物细无声般地吸纳了。我对“9·11”事件引发的对美国全社会的影响,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