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24. “9·11”事件:从旧壳子里走出来的第一步(1)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2711

我感觉人生就是一场绚丽突围,通过一年时间的浸润,我已经突破了那个内心充满恐惧的自我,对一切艰难的问题开始感到习以为常。

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无奈的宿命?

人们苦苦追寻却得不到答案。

这种内心的反复叩问被搅动了起来,让人无法平静。

“9·11”事件口述史是哥大口述历史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美国上学,尤其是在纽约上学,“9·11”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这个话题,不仅出现在媒体上,还更多地出现在我接触到的那些纽约客的日常谈话里。“9·11”是美国人的整体伤痛记忆,是每一个人心里的一个结,一个动一下心就会收缩一下的伤口。几乎每一个美国人,凡是对那一天有能力形成记忆的人,都可以以“‘9·11’那天早上”为开头,讲述一个他自己的“9·11”往事。他当时在干什么,他是如何听到这个消息的,他打开电视以后看到的画面是什么,他对美国的看法有了哪些改变。这时候,人们的眼里总会流露出一种难以掩藏的疼痛,然后就会沉浸在改变世界的那一天的回忆里。

对于纽约人来说,这种伤痛更加清晰。一向骄傲自我的城市,一向欢乐任性的城市,无论穷困还是富有,这个城市的寻常百姓的内心都充满光明。在纽约待久了,毫无疑问会对这座神奇的城市上瘾。这个城市如此纷繁复杂,却又如此兼容并蓄,它囊括了孤傲与谦卑,融合了所有的多样性,聚拢了所有的异类和你想不到的稀奇古怪。

当一场旷世的袭击以这种完全意外的方式来临时,整个城市陷入了如同末日般的混乱。这座城市的骄傲和“与上帝同在”的荣光被彻底毁灭了,整个城市的自尊被践踏得无处可寻。一时间,整个美国,整个纽约,那种无往不胜的幻觉突然破灭了。惊恐和愤怒的洪水,漫延得到处都是。

电视里,浓烟从双子塔里冒出来,那些被困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开始挥舞双手,比着求救的手势。最后,也许是出于生物本能,也许是出于可以预见到的绝望,他们从摩天大楼里一个一个地跳了出来,一个一个的小黑点,在天空里坠落着,没有最后的对话,没有人和他们交流做这个决定之前的思考。就这样,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如尘埃一样从空中跌落,来不及和世界做最后的告别。后来,有很多张照片定格了人们在半空中跌落的姿态。他们在空中静止着,仿佛一颗自由落体的种子正被抛向大地。这个被无情定格的画面,发生在人们自认为被上帝恩宠着的这片土地上,已经超越了“无常”两字的描述。

“9·11”发生时我非常年轻,我清晰地记得当年在报社电梯里看到的编辑们的惊愕表情,他们说:“我的天啊,出大事了!今晚的头版马上要换!马上!”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但是依然遥远的国际新闻,它甚至只与高层怎么编辑报纸版面有关,属于一种工作范畴。它对我的心理冲击,远远没有10年之后我站在纽约这片土地上,听到普通的纽约人重述事件发生时大,也没有我路过归零地,看到浩浩荡荡的“9·11”原址工地正在重建时大。纽约人说起这件事时,很多人悲伤不能自持,眼神会空洞地望向空中。很多人说,自从双子塔倒塌之后,他们再也无法熟悉纽约的天际线。这是全纽约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从纽约人嘴里,我能感受到那种切肤之痛。那种由来已久的伤感,似乎从未减轻。整个城市的人们,都如同受惊的孩子,大家在委屈惊愕中接受了这个现实,然后生活在一种长期的心理阴影之下。

在纽约,我直观地感受到了那种漫天的悲伤。具体去探寻这个历史事件的深层次意义,还是通过我的口述历史课堂。

“9·11”事件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的学习中是重中之重的一个项目,原因有几个。第一,哥伦比亚大学是全美做了最多最全面的有关“9·11”口述历史采访的研究机构。哥大在五个领域采访了有关“双子塔事件”不同背景的当事人。在2011年我入学的那个年份,正好是“9·11”事件发生十周年,哥大已经对600个采访对象做了总计900个小时的采访。到现在,351人687个小时的专访已经可以供人们查询。可以说,这是关于灾难最深入最全面的一次记录。第二,哥大所做的五大领域的采访,采访对象非常多元,涉及在双子塔里逃生的平民、救火队员、救护车上的救护人员、街边的售卖者、死难者家属、心理治疗师等等,给这个空前绝后的历史事件,做了最大限度的图景描绘,给将来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三,主导这个项目的,正是我的系主任玛丽·马歇尔·克拉克和社会科学系的教授彼得·比尔曼,这两个人是该项目的总协调人和负责人,也是口述历史专业的创建者。正是他们在“9·11”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争取到了专项资金,展开“9·11”口述历史项目的。

他们后来主导了根据“9·11”当事人的口述历史证词所编著的一本书——After the Fall。这本书给没有亲历“9·11”的人一种三维立体般的场景再现。这本书,是口述历史专业学生的必读物。它也是用经典的口述历史写作的方式——前言+口述历史证词——写作的一本书。

After the Fall是我见过的最值得玩味的书名之一。因为fall在英文里至少有两个意思,分别是“秋天”和“倒下”,而这两个意思和“9·11”事件的后果全部贴合。光看书名,就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你可以把这本书的书名理解为《秋天之后》,寓意是“9·11”那个秋天之后,美国的一切全都变了;你也可以把这本书的书名理解为《倒塌之后》,让人联想双子塔倒塌之后,美国都发生了什么。

阅读这本书,是我在本专业学习时的第一次阅读作业。字数不多,只有249页,但要求一周读完。在教授的鼓励之下,我没日没夜地阅读,竟然在规定时间内读完了。这是一本“9·11”事件亲历者的口述历史证词,从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亲历者口述历史证词中那强大的力量震撼了。我第一次感到口述历史证词的磅礴力量,它把我这个外来文化背景的人带到了三维立体的事件回放当中去,看到了宏大事件当中的无数细节,这也让我理解了我的系主任对口述历史的描述——“口述历史是鲜活记忆的储藏室”。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9·11”事件发生时,双子塔里面人们排队下楼时的场景描述。这个描述是由当时在双子塔北楼67层的工作人员玛丽·李·汉娜尔做出的。当人们看到飞机撞到北塔时,南塔的人开始排队从楼梯间往下走去。

我们走到了楼梯间。还好,没有烟。但是一种非常浓的化学品的味道充斥着你的喉咙。人们有秩序地走下楼梯,有一部分人非常害怕,因为他们经历过1993年世界贸易中心的炸弹袭击事件。因此,人们尽量保持着一种聊天的状态,开着玩笑,大笑着,相互抚慰着。有一个女士有哮喘病,她很害怕,但是她越害怕,哮喘发作得就越厉害。有一位绅士被烧伤了。气氛有些紧张。我们就尽量说话,让人们保持着平静。

我们会说:“你看,我们都走到45层了。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我们会说一些这样让人们保持士气的话。我们还会说:“别担心,我们有很多时间,我们要多少时间就有多少时间,就算8个小时才能走出去,也没有问题。”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大楼会倒塌。